戰國水利家李冰生平簡介

  李冰***約公元前302年~235年******生卒年、出生地不詳***,號稱陸海,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李冰生平簡介

  李冰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家。他號稱陸海,出身地與生卒年不詳。在公元前256年,他被秦昭王任命為蜀郡太守。蜀郡那時是旱澇之地,蜀郡人民長久以來一直與洪水與乾旱做著鬥爭。李冰在當地人民的呼籲聲中,擔當了治水的大任。

  李冰治水採取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指導思想,他的成果也頗為可觀。在他所建的許多水利工程中,最為著名而且貢獻最大的是都江堰。幾千年來,該工程是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的基礎。後世的人為了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建了供奉二人的“二王廟”。

  在1999年,李氏後裔李保生向都江堰市政協遞送了一封信。在信裡,他提到自己家譜中寫過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事。後來經過多方驗證,才確認李冰是山西運城人。然而,後來又被提出異議。四川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認為,修家譜有把歷史名人列為家中始祖的習慣。所以李保生家譜並不能證明李冰籍貫在山西。不過可以確認的是,李冰籍貫不在山西就在陝西。李冰是在修建完都江堰後病逝的,當時他正在建造什邡洛水鎮的水利工程。對於這樣一位水利工程家來說,也算死得其所吧。李冰雖然病逝,但他的功績讓他成為了四川人民的精神象徵。李冰治水的故事也成為口口相傳的著名歷史故事。

  李冰父子

  李冰是戰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水利方面的專家,曾任成都一代的太守,在此期間,李冰帶領兒子在治水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指導思想,秉承了道家的自然和天人合一。後世為了紀念李冰父子二人,特地在當地建廟,都江堰也因此成為了風景名勝。

  李冰父子作為都江堰的設計和興建者,將都江堰打造的規模巨集大,地點合適且佈局很合理,既發揮了排灌的作用,又保證了農業的生產。在李冰成為蜀地太守之前,蜀地常年非澇即旱,人們世世代代和洪水作鬥爭,為徹底解決水患的問題,李冰代替政治家成為蜀地太守。李冰父子仔細的進行了實地考察,瞭解各種情況後,最終制定了最嚴謹的規劃方案,將原有的引水口廢除,改移到玉壘山處,保證了引水量和渠道的暢通。

  史記記載都江堰過程很簡略,但結合現在都江堰結構,可以感受到李冰父子的智慧。都江堰建成,不僅解決了旱澇成災的問題,內江流下的水還能灌溉十幾個縣,至此,成都才成為富庶之地。除此之外,李冰還之處修建了其他的水利工程,但大多沒有史籍的詳細記載,多已經不可考證了。但他所作出的貢獻不可被抹殺,歷史上很多水利工程如今已經廢棄,但都江堰一直保留使用至今。除了水利工程,李冰也對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將原始的鹽開採方法,轉變為鑿井汲滷煮鹽法,自此改變了鹽業的原始狀況。

  李冰治水

  秦昭王30年時,為了將剛剛吞併的蜀郡建造為重要基地,他認命李冰成為了蜀郡的太守。李冰受此重任,懷揣著“要做一番事業”的決心來到蜀郡。

  蜀郡也就是現在的四川,只是在秦朝時還沒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這一美譽是在李冰治水之後才出現的。作為蜀郡的居民,首先要面對的是這裡“非旱即澇”的現實。這一狀況下的居民生活非常艱難,他們非常需要能夠帶領他們治水的官員,所以李冰上任不久,便開始著手解決這一難題。

  李冰治水之前,親自對當地的地形進行了考察瞭解,他發現岷江發源於岷山,並且水流湍急,通過灌縣地域進入平川地界。因為錯綜複雜的地形,加上泥沙淤積,從而導致江水在特定的時間非常容易氾濫。不過,在西邊鬧洪災的同時,東邊卻因缺水而常常發生旱災。

  全面瞭解了蜀郡的“水情”、“地勢”等之後,李冰便開始著手治水。他先制定了治水方案,然後廣徵民工,開始對當地的水域進行治理。李冰治水的成功造福了當地居民,同時也在華夏的土地上留下了偉大傑作——都江堰。

  都江堰包括:百丈堤、都江魚嘴、內外金剛堤、飛沙堰、人字堤、寶瓶口等。它成功使岷江汛猛的流水分流,既緩輕西邊氾濫的洪水,又使東邊的乾旱問題得到解決。從此,旱澇不再是困擾,四川也憑藉都江堰工程,逐漸成為富庶之地。李冰治水的故事,就在四川發芽,傳頌千年,家喻戶曉。李冰本人因為他的豐功偉績,成為四川人民的精神象徵。都江堰一直延存至今,造福著數以萬計的華夏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