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的發明者是誰

  火車,現代交通運輸工具的一種,是一種比飛機還要更早的存在,火車的出現使得人們對交通運輸工具的認識翻天覆地,可是,人們享受這火車帶來的便利,但是卻沒有多少人瞭解火車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誰發明了火車??為什麼起名為火車?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火車是誰發明的

  火車,人類的現代交通工具之一,是人類利用化石能源運輸的典例。是指在鐵路軌道上行駛的車輛,通常由多節車廂所組成。火車的發明者是喬治.斯蒂芬孫1781年,火車先驅喬治.斯蒂芬孫出生在一個英國礦工家庭,直到18歲,他還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他不顧別人的嘲笑,和七八歲的孩子一起坐在課堂裡學習。1810年,他開始製造蒸汽機車。

  1817年,當斯蒂芬森決定他主持修建從利物浦到曼徹斯特的鐵路線上完全用蒸汽機車承擔運輸任務。但是,保守的鐵路擁有者卻對蒸汽機車的能力表示懷疑。他們提出,在鐵路邊上固定的牽引機,用拖纜來牽引火車。斯蒂芬森為了讓人們充分相信火車的效能,製造出了效能良好的“火箭號”機車。這種機車的卓越表現終於讓懷疑者改變了態度,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條完全靠蒸汽機運輸的鐵路線。 從此火車開始奔騰在人類的歷史舞臺。

  為什麼這種交通工具起名為火車?火車起名為火車的原因是因為火車是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1804年,一個名叫德里維斯克的英國礦山技師,首先利用瓦特的蒸汽機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蒸汽機車。這是一臺單一汽缸蒸汽機,能牽引5節車廂,它的時速為5至6公里,而真正的蒸汽機車即火車是由史蒂芬孫***又譯喬治·斯蒂芬森***發明的。這種車因為當時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們都叫它 “火車” ,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火車的發明者是英國人喬治.斯蒂芬孫。1781年6月9日,喬治·史蒂芬孫在英國東北部的紐卡斯爾市郊出生。喬治的父親是老式蒸汽抽水機的司爐,母親是當地一位染工的女兒,兩人都不識字,喬治是他們六個孩子中的第二個。由於家境十分窮苦,喬治作為稍大點兒的孩子,從很小時就擔負起照看弟弟妹妹的責任。八歲那年,喬治做了他的第一份工作:照看家門前的木製路軌,防止牛走上去,報酬是每天兩便士。

  直到18歲,喬治還是個十足的文盲。19歲的時候,喬治為能寫出自己的名字而感到自豪。幾年下去,他已經掌握了讀書和寫字的一些基本要領了。在當時,這對於一個貧苦出身的工人來說,是相當不容易的。在人們借酒消愁的時候,喬治卻把時間用在機器旁工作、做鞋、修鐘錶和寫作業。

  而且,當時的英國正大力改進交通設施。喬治對此頗感興趣。通過多次試驗,終於在1814年製造出了一臺能夠實用的蒸汽機車。這臺機車能牽引30噸,還解決了火車經常脫軌的問題。

  但是這臺機車的缺點很多,不僅走的慢,震動厲害,噪聲大,而且煙筒裡冒出了很高的火苗。史蒂芬遜繼續進行試驗、改進。又經過11年的艱苦研究,世界上第一臺客貨運蒸汽機車“旅行號”終於誕生了,而喬治.斯蒂芬孫也因為發明了火車之後,被人譽為“火車之父”。

  拓展:電力火車的發明者

  1879年出世的世界第一臺電力機車,是利用兩條鐵軌之間的第三條軌將電力引進機車裡的。這種供電方式適合於電壓和功率都比較低的情況。

  隨著電力機車的發展,要使它跑得快,運載量大,就得提高電力機車供電系統的電壓和功率,因而需要使用高壓輸電線和變電裝置。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再使用設在地面上的第三條軌供電的方式了,因為這既不安全,又給使用帶來不便。

  1881年,德國試驗成功一種適合以高壓輸電線供電的電力機車新的供電系統,叫做“架空接觸導線”供電系統,也就是將電力機車的供電線路由地面轉向空中。實際上,這種供電系統和現在城市中的有軌電車相似,在車頂上裝著一條“長辮子”。它與以前使用蓄電池的電動機車的主要不同在於,它自身不帶電源,由電廠供電,所以機車的結構比較簡單,但需要一套供電裝置。

  這種裝有“長辮子”的火車,依靠裝在車頂上的受電弓子把電力從架在空中的電線上引到機車裡。高壓輸電線送來的電是高達110千伏的三相交流電,必須經過牽引變電所變成25千伏的單相交流電,方能供機車使用。因此,在電力機車行駛的鐵道沿線上,每隔50公里左右設一個牽引變電所。變電所的電又被送到鄰近的沿線接觸網上,通過機車上的受電弓將交流電引到機車的整流器上,把交流電變成直流電,使直流電動機旋轉,再經過一套傳動裝置,帶動車輪轉動,機車就會跑動起來。

  電力機車雖然問世較早,但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被大量普遍地使用起來,已成為鐵路機車家族中的佼佼者。

  人們將電力機車稱為神通廣大的“火車頭”,就是因為它比蒸汽機車有著以下獨特的優點:

  一是它的馬力大,拉得多、跑得快、爬坡的勁頭足。例如,我國在 50年代末期修築的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 ***雞***成***都***鐵路,就充分發揮了電力機車的優越性。從寶雞到成都,第一道關口就是要翻越氣勢雄偉的秦嶺。過去用3臺蒸汽機車拉一列950噸貨車上秦嶺時,像老牛拉車每小時才行走18公里。蒸汽機車下坡時是靠閘瓦制動的,而閘瓦因摩擦就會變熱,如果不及時冷卻就難以將機車制動住。為了保證行車的安全,蒸汽機車的下坡速度比爬還慢,有時甚至走走停停,以便使受熱的閘瓦有足夠的時間冷卻。後來用3臺電力機車取代同樣數量的蒸汽機車,就能拉著2400噸的貨物,以時速50公里快速上坡,比蒸汽機車在運貨量和速度上都提高了近兩倍。電力機車下坡時,採用電阻制動,使列車能以每小時40公里的速度下坡,既快速又安全。

  二是電力機車用的是“乾淨”的電能,它不冒黑煙、揚灰渣,因而不會汙染環境。即便是通過幾公里長的隧道,旅客也不必擔心濃煙和廢氣燻人,也不會被討厭的煤灰渣迷住眼睛或弄髒衣服。機車駕駛人員也能在寬敞明亮的司機室進行操作。

  三是電力機車操作簡便,出車前的準備時間短,不像蒸汽機車那樣,既要裝煤,又要加水,也不像內燃機車需要加油。無論是在缺水的沙漠地帶,或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冷地區,只要有電力供應,電力機車就能牽引列車晝夜行駛。

  四是電力機車使用的是電能,既可由煤炭、石油來發電,也可由水力、核能、天然氣、地熱、太陽能等發電,能量來源比蒸汽機車和內燃機車豐富,而且效率高。蒸汽機車的熱效率只有 7%;內燃機車的熱效率較高,也僅為28%;而採用火力發電的電力機車,其效率可達30%,若以水力發電時,熱效率高達60%~70%。

  本世紀50年代,由於石油得到大量開採,價格低廉,所以世界各國郡在研製和使用內燃機車,而把電子機車放在次要地位。但是,在石油生產國提高石油價格,發生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機之後,人們又把注意力轉向了電力機車,從而促進了電力機車的迅速發展。

  當時歐洲各國的電力機車的發展較快,如瑞士、荷蘭等國研製的電力機車和供城市交通使用的有軌電車。日本製成了一種交直流兩用電力機車,使用更為方便。

  我國對電力機車使用很重視,除了建成寶成路電氣化線路外,又修建了多條電氣化線路,大大提高了機車的運載量。與此同時,我國還研製成了“韶山”型電力機車,也投入使用。

  電力機車除了在鐵路和城市地面交通***即有軌電車***使用外,還多用於城市中地鐵,如義大利米蘭市地鐵、我國北京地鐵用的電力機車等。現在的北京地鐵電力機車上的“長辮子”已經不見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它是將“長辮子”從車頂上移到鐵軌旁邊的路基上。這樣,架設和檢修都很方便,但路軌附近有觸電的危險,所以嚴禁乘客跳下站臺,以保證人身安全。

  目前,有的國家已製成了具有萬匹馬力的電力機車,使火車的速度超過了每小時200公里。還有的在研製14000馬力的大功率電力機車,將會使火車的速度得到進一步提高。看來,電力機車將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

  鐵路的來源

  軌道車火車和鐵路在今天是一對分不開的“兄弟”。 火車頭,即蒸汽機車是英國發明家斯蒂芬遜於1825年發明的。有了火車頭,才有火車。可是你知道嗎,說起鐵路的發明,比火車還要早半個多世紀。

  早在16世紀中葉,英國的鋼鐵工業興起,到處都搞採礦。可是,當時礦山的運輸還很落後。鐵礦石全靠馬拉、人背,勞動效率很低。有個公司的老闆,為了多運鐵礦石,想了一個法子:從山上向坡下平放兩股圓木,讓中間的距離相同,一根接一根地擺到山下。當裝滿礦石的斗車,順著兩股圓木下滑的時候,山上的人大聲喊叫著:“注意,車下來啦。”山下的人也大聲回答道:“車到啦,好!”這就是初期的木頭軌道。

  木頭軌道製作簡單,由上向下運送重物也很省力,一時受到歡迎。不過,如果在平地上使用木頭軌道效果不大,省力不多。而且,這種木頭軌道不耐用,磨損大。

  到了1767年,有人試著拿生鐵來做軌道,以取代木頭軌道。人們便稱呼為鐵路了。鐵軌比木頭軌道的體積小許多,它直接放在地面上,斗車的輪子也是鐵製的,推起來噹噹直響,運煤、送貨也省勁。但是,斗車內裝的東西不能過重。有一回,一輛車子裝貨多了,把鐵軌壓到了地面裡,結果車翻貨出,差點壓傷了人。

  怎麼辦?看來,必須解決地面的承受力問題,同時還要考慮鐵軌的長度問題。就是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後來的鐵路。 火車很重,有人說如果把這個重量分散到枕木上,再由枕木分散到“道床”上,道床所受的力再均勻地分散到路基上,這個力量就變得小了許多。經過這樣的傳遞過程,接觸面積逐漸增大,單位面積的壓力就相應降低,路基就不會被壓壞了。

  這個設計的思路是很科學的,可以說,今天的鐵路仍然是根據這個道理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