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蹟

  居里夫人是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瑪麗·居里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了分離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以及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下面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居里夫人生平事蹟,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居里夫人的簡介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生於波蘭。1895年在巴黎求學時,和法國科學家彼埃爾•居里結婚。居里夫人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她是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國科學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時還被聘為其他15個國家的科學院院士。在她的一生中,共接受過7個國家24次獎金和獎章,擔任了25個國家的104個榮譽職位。但居里夫人從不追求名利。她獻身於科學,造福人類作為自己的終生宗旨。

  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 她被人稱為“鐳的母親”“放射性元素的母親”,一生兩次獲諾貝爾獎***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研究鐳的過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零9個月才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0.1克的鐳。但在其中年時期,丈夫不幸喪生在馬車的車輪底下。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所以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中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她能說出世上每克鐳的所在地,這是她最傑出的地方。1934年她因白血病逝世。直到她死後40年,在她用過的筆記本里還有鐳射線在不斷釋放。

  跨越百年的美麗

  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發現放射性元素鐳一百週年。

  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國科學院人聲鼎沸,一位年輕漂亮、神色莊重又略顯疲倦的婦人走上講臺,全場立即肅然無聲。她叫瑪麗·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在這裡宣佈一項驚人的發現:天然放射性元素鐳。本來這場報告,她想讓丈夫來作,但皮埃爾·居里堅持讓她來講。在此之前還沒有一個女子登上過法國科學院的講臺。瑪麗·居里穿著一襲黑色長裙,白淨端莊的臉龐顯出堅定又略帶淡泊的神情,那雙微微內陷的大眼睛,讓你覺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來。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而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中。

  關於放射性的發現,居里夫人並不是第一人,但她是關鍵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光,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發了天然放射性。儘管這都還是偶然的發現,居里夫人卻對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就像是在海灘上撿到一個貝殼,別人也許僅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衝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這個詞。兩年後,她發現了釙,接著發現了鐳。為了提煉純淨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裡支起了一口大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室溶解、沉澱、分析。化驗室只是一個廢棄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裡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一天,疲勞之極的瑪麗揉著痠痛的後腰,隔著滿桌的試管、量杯問皮埃爾:“你說這鐳會是什麼樣子?”皮埃爾說:“我只是希望它有美麗的顏色。”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於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它真的有極美麗的顏色,在幽暗的破木棚裡發出略帶藍色的熒光。

  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瑪麗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種可貴的東西,她堅定、剛毅、頑強,有遠大、執著的追求。這種可貴的性格與高遠的追求,使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在發現鐳之後的不斷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變化著。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地侵蝕著她的肌體。她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逐漸變得眼花耳鳴,渾身乏力。皮埃爾不幸早逝,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負擔。但她什麼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一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科學教科書裡的新名詞“放射線”,變成物理學的一個新的計量單位“居里”,變成一條條科學定律,她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

  居里夫人的美名,從她發現鐳那一刻起就流傳於世,迄今已經百年。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榮譽。她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或任何一個榮譽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她將獎金捐贈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而將那些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當玩具。她一如既往,埋頭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離開心愛的實驗室。直到她死後40年,她用過的筆記本里,還有射線在不停地釋放。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當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居里夫人人物生平

  1.博士學位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作為博士答辯論文獲得巴黎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11月,居里夫婦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戴維金質獎章。12月,他們又與亨利·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 ,1852 -1908***共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此之後的幾年,居里夫婦不斷地提煉,沉澱,分離瀝青鈾礦石中的放射成分。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們終於成功地分離出了氯化鐳並發現了兩種新的化學元素:釙***pō***和鐳***léi***。因為他們在放射性上的發現和研究,居里夫婦和亨利·貝克勒爾共同獲得了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居里夫人也因此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八年之後的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為成功分離了鐳元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出乎意外的是,在居里夫人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她並沒有為提煉純淨鐳的方法申請專利,而將之公佈於眾,這種做法有效地推動了放射學的發展。

  2.兩獲諾貝爾獎

  居里夫 人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兩項諾貝爾獎的人,而且是僅有的兩個在不同的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居里夫人倡導用放射學救護傷員,推動了放射學在醫學領域裡的運用。之後,她曾在1921年赴美國旅遊併為放射學的研究籌款。居里夫人由於過度接觸放射性物質於1934年7月4日在法國上薩瓦省逝世。在此之後,她的大女兒伊倫·若里奧·居里***Irène Joliot-Curie***獲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她的小女兒艾芙·居里***Eve Curie***在她母親去世之後寫了《居里夫人傳》。在20世紀90年代的通貨膨脹中,居里夫人的頭像曾出現在波蘭和法國的貨幣和郵票上。化學元素鋦***Cm, 96,jǖ/jǘ***就是為了紀念居里夫婦所命名的。居里夫人著有《我的信念》。

  3.勤奮好學

  瑪麗·居里是家中5個子女中最小的,但也是最聰明的一個。她的父親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學數理教師,媽媽是中學教員。瑪麗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媽媽得了肺結核,大姐染上了傳染病。後來,媽媽和大姐在她不滿12歲時就相繼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滿了艱難。這樣的生活環境不僅培養了她獨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從小就磨鍊出了非常堅強的性格。

  瑪麗從小學習就非常勤奮刻苦,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非常的愛好,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處處表現出一種頑強的進取和刻苦的精神。從上小學開始,她每門功課次次都考第一。15歲時,就以獲得金獎章的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她的父親早先曾在聖彼得堡大學攻讀過物理學,父親對科學知識如飢似渴的精神和強烈的事業心,也深深地薰陶著小瑪麗。她從小就十分喜愛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長大後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更使她充滿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學世界探索,但是當時的家境不允許她去讀大學。19歲那年,她開始作長期的家庭教師,同時還自修了許多門功課,為將來的學業作準備。這樣,直到24歲時,她終於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她帶著強烈的求知慾望,全神貫注地聽每一堂課,艱苦的學習使她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但是她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這不僅使同學們羨慕,也使教授們驚異。入學兩年後,她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2名應試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數學學士學位。

  1894年初,瑪麗接受了法蘭西共和國國家實業促進委員會提出的關於各種鋼鐵的磁性科研專案。在完 成這個科研專案的過程中,她結識了理化學校教師皮埃爾·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學家。“用科學為人類造福”的共同意願使他們結合了。瑪麗結婚後,人們都尊敬地稱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績,完成了大學畢業生的任職考試。第二年,她又完成了關於各種鋼鐵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決心考博士,並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條新的起跑線上。

  4.發現鐳

  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發現了元素放射線。但是,他只是發現了這種光線的存在,至於它的真面目,還是個謎。這引起了居里夫人極大的興趣,她認為,這是個絕好的研究課題,就同丈夫彼埃爾商量。

  “這個課題選得很好,”彼埃爾說,“貝克勒線前年才發現,我想可能還沒有人研究。如果發現這種射線的性質和來源,可以寫出一篇出色的論文。不過,這是件艱鉅的事情,困難也很多。”“我知道,”瑪麗微笑著說,“不過不要緊,有你這樣一位尊敬的老師合作,就一定會成功!”

  要研究放射性元素,需要一間寬敞的實驗室。彼埃爾東奔西跑,最後才在他原來工作過的理化學校借到一間又寒冷又潮溼的小工作間。實驗儀器很少,屋頂漏雨,牆壁透風,條件實在太糟了。但是居里夫人毫不在乎,專心做她的實驗。在研究過程中,她發現,能放射出那奇怪光線的不只有鈾,還有釷。她把這些光線稱為“放射線”。

  居里夫人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發現,可能還有一種物質能夠放射光線。這種光線要比鈾放射的光線強得多。她認為,這種新的物質,也就是還未被發現的新元素,只是極少量地存在於礦物之中。她把它定名為“鐳”,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彼埃爾也同意這種見解,可是當時有很多科學家並不相信。他們認為這可能是實驗出了錯誤,有的人還說:“如果真有那種元素,請提取出來,讓我們瞧瞧!”

  為了得到鐳,居里夫婦必須從瀝青鈾礦中分離出鐳來。他們怎樣才能得到足夠的瀝青鈾礦呢?這種礦很稀少,礦中鈾的含量極少,價格又很昂貴,他們根本買不起。後來,他們得到了奧地利政府贈送的一噸已提取過鈾的瀝青礦的殘渣,開始了提取純鐳的實驗。

  在一間簡陋的窩棚裡,居里夫人要把上千公斤的瀝青礦殘渣,一鍋鍋地煮沸,還要用棍子在鍋裡不停地攪拌;要搬動很大的蒸餾瓶,把滾燙的溶液倒進倒出。就這樣,經過三年零九個月鍥而不捨的工作,1902年,居里夫婦終於從礦渣中提煉出0.1克鐳鹽,接著又初步測定了鐳的原子量。

  1906年,彼埃爾•居里在一場意外的車禍中喪生。居里夫人極為哀痛,但這並沒有動搖她獻身科學的意志,她決心把與丈夫共同開拓的科學事業進行下去。1910年,居里夫人成功地分離出金屬鐳,分析出鐳元素的各種性質,精確地測定了它的原子量。同年,居里夫人出版了她的名著《論放射性》,並出席了國際放射學理事會。會上制定了以居里名字命名的放射性單位,同時採用了居里夫人提出的鐳的國際標準。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決定放棄煉製鐳的專利權。她認為,那是違背科學精神的。她曾經對一位美國女記者說:“鐳不應該使任何人發財。鐳是化學元素,應該屬於全世界。”這位記者問她:“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任你選挑,你最願意要什麼?”她回答:“我很想有一克純鐳來進行科學研究。我買不起它,它太貴了!”原來,居里夫人在丈夫死後,把他們幾年艱苦勞動所得,價值百萬法郎的鐳,送給了巴黎大學實驗室。這位記者深為感動。她回到美國後,寫了大量文章,介紹居里夫婦,並號召美國人民開展捐獻運動,贈給居里夫人一克純鐳。1921年5月,美國哈定總統在首都華盛頓親自把這克鐳轉贈給居里夫人。在贈送儀式的前一天晚上,居里夫人又堅持要求修改贈送證書上的文字內容,再次宣告:“美國贈送我的這一克鐳,應該永遠屬於科學,而絕不能成為我個人的私產。”

  居里夫人晚年在鐳學研究院工作,親自指導來自外國的青年科學家從事研究工作。在她培養的許多優秀科學家中,有中國的放射化學創始人鄭大章和物理學家施士元教授。由於長期受到放射性物質的嚴重損害,居里夫人患了白血病,於1934年7月4日逝世。

  對居里夫人的人物評價

  愛因斯坦和居里夫人

  愛因斯坦寫的《悼念 瑪麗·居里》中演講:“在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只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和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程序的意義,在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許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我幸運地同居裡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摯的友誼。我對她的人格的偉大愈來愈感到欽佩。她的堅強,她的意志的純潔,她的律己之嚴,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斷—所有這一切都難得地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她在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公僕,她的極端謙虛,永遠不給自滿留下任何餘地。由於社會的嚴酷和不公平,她的心情總是抑鬱的。這就使得她具有那嚴肅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發生誤解—這是一種無法用任何藝術氣質來解脫的少見的嚴肅性。一旦她認識到某一條道路是正確的,她就毫不妥協地並且極端頑強地堅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之所以能取得最偉大的科學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不僅是靠著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著在難以想象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和熱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