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遊列國簡介

  孔子周遊列國大家都有聽過,那麼你知道孔子何時到達哪裡嗎?下面由小編列舉講述孔子周遊列國的具體路線,希望你喜歡。

  周遊列國具體路線過程

  孔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對他待遇不錯,也照魯國的標準給了他六萬粟的俸祿。但因有人進讒言,致令衛君生疑,孔子怕獲罪,只六個月就離開衛國。在去陳地的路上,因為誤會被圍於匡五日,孔子以文化的傳人自勉,終究度過難關。過了蒲地,僅月餘又返回衛國,寄居蘧伯玉家。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召見,孔子不得已而見之,又引起了子路的不高興。過了月餘,因出車之時,衛靈公與夫人同車,而令孔子之車在宦官之後,孔子慨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且深深引以為恥,於是,離開衛國。

  孔子一行又從曹到宋,遇司馬桓魋加害未成。再到鄭國,與弟子失散,人譏之為“似喪家之狗”。到了陳國,“居陳三歲,會晉楚爭強,更代陳”,孔子又離陳國,路過蒲地再次受阻。蒲人要挾孔子說:“如果不去衛國,我們就放了你。”於是,孔子與蒲人盟誓,但是,孔子認為在要挾之下的盟誓是不受神靈保護的,所以,他還是去了衛國。這說明孔子是善於變通的。   e

  到了衛國,衛靈公很高興,到郊外迎接,並問是否可以伐蒲,孔子說可以,但是,衛靈公雖稱好卻終究未伐蒲,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然而,衛靈公始終不用孔子,孔子只好離開了衛國。

  佛肸叛亂,也召孔子,孔子又一次想去,由是由於子路阻止。但是,孔子說:“我豈瓠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又想要去見趙簡子,但是因為“君子諱傷其類”而未前去。再次返回衛國,衛靈公向他問軍陣之事,孔子說自己只學了“俎豆之事”、未學“軍旅之事”拒絕回答。這並不能證明孔子確實不懂軍事。只是因為當時孔子不想說。因為衛靈公不重視孔子,孔子就到陳國去了。

  衛靈公死後,出公繼位,孔子已六十歲。魯國季桓子病重,囑咐季康子,等他死後要使孔子回來作相,但是,季康子聽了公之魚的話,沒有召回孔子,而用了孔子的弟子冉求。第二年,孔子到了蔡國***當時已經成為楚地***。下一年又到了葉。楚國的卿相沈諸樑正在出鎮葉城,人稱葉公。葉公雖佩服孔子,但是不完全瞭解孔子的為人。

  在從葉城返回蔡國時,孔子遇到了幾位隱者。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以及後來的楚狂接輿,都勸孔子做個避世的隱士,但是,孔子並未動搖積極救世之心,表示他就是想要改變當時的混亂世道。

  在蔡三年,吳伐陳,楚國來救陳,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派人聘請孔子。陳、蔡怕孔子到楚國會危及他們,於是圍困孔子,孔子認為君子必須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操守,所以仍然絃歌教徒。直到子貢到了楚國,楚昭王派兵迎請孔子,才解了圍。

  楚昭王要封給孔子七百里地方,但是,楚國令尹子西擔心孔子會像周文王那樣,藉此而稱王於天下,而對楚國不利。所以,楚昭王沒有這麼做。從這裡可見,人們認為孔子有稱王之心,因而一直對他有所防範。孔子的不得志,不能說與此無關。況且孔子曾經說過:“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起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又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因此,難怪楚令尹子西會有此懷疑。恐怕孔子真有借為政而實踐王道仁政之意。

  六十三歲時,孔子從楚國返回衛國,此時,衛國有許多孔子的弟子做官,衛國國君也有任用孔子之意,孔子主張為政必須先從“正名”開始,決不能放棄原則。但是,要“正名”,衛國國君的王位就難保住,可想而知,衛國國君是不會同意的。

  魯哀公七年,魯國與吳國舉行繒城會議,魯國被迫送吳國“百牢”重禮,幸虧臨時借用子貢去交涉,魯國才未受辱;第二年,吳國又攻魯國,孔子弟子有若立功。季康子因而認為孔子的弟子確實是有用之材,於是,派人到衛國請回冉有,後來,冉有為季康子帶兵與齊國作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從何處學來的軍旅戰術,冉有說是學自孔子。從此可見,孔子是深通軍事的。從而使季康子決定召回孔子而用之。

  當時,衛國的孔文子向孔子詢問作方略,孔子拒絕了。正好季康子用厚禮迎請孔子,於是,孔子回到了魯國。當時孔子已經六十八歲。

  關於孔子的思想主張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型現做人的標準與準則。孔子非常重視德育,一部《論語》大約有三分之一以上內容是講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第九章***

  ***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章***

  ***3***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第九章***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第4章***

  ***5***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里仁·第4章***

  ***6***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第4章***

  ***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第4章***

  ***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第十五章***

  ***10***孔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憲問·第十四章***

  有教無類,誨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最光輝的思想,應該是"有教無類".在孔子之前,貴族階層壟斷了文化教育權,平民階級沒有受教育的可能,教育僅僅是侷限在最高統治階層範圍之內的事,辦教育的目的,也只是為統治者培養接班人.學校的貴族化,阻礙了文明的普及與發展,也扼殺了平民百姓的求知慾望.

  孔子從三十歲左右開始,便打破歷史的陳規,創辦私學,明確提出"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思想.他認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從善,應該一視同仁地對他們進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貴族所壟斷.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開創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國教育史上劃時代的革命創舉,也是人類教育史上一項很有革命意義的突破.孔子所創設的私學,也成了中國教育史上與"學在官府"相對立的"學移民間"的劃時代的標誌.

  "有教無類"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實踐的總結.他不分階級,不分貴賤,不分地域,不分賢愚,只要虛心向學,"自行束脩***十條幹肉***以上",他一律諄諄進行教育***《論語·述而》***.孔子所招收的學生,除南宮敬叔和司馬牛外,其餘多出身貧賤.

  孔子從辦學開始,直到73歲病逝,即使是在魯國從政***任大司寇等職***和周遊列國的十幾年中,也沒有中斷過他所酷愛的教育事業.他堅持不懈地克服各種困難和阻力,發展私學,用一生的心血和生命,譜寫了成效卓著的教育事業的凱歌,在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歷史上作出了巨大貢獻.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一個人幾乎用了成年之後的所有時間從事教育工作,培養出這麼多有用的人才,真可以稱得上誨人不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