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築論文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以下是小編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摘要: 中國 建築,具有悠久的 歷史 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 發展 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 科學 技術同 藝術 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樑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儲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

  關鍵詞: 古建築 建築藝術 傳統

  一、圍院的平面空間

  眾所周知,外國建築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圍房子,中國建築則相反,院在內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圍院子。房屋、牆垣等圍合成院落,以院為中心;或是以主單元***即正殿、正廳***為中心,次單元***即兩廂***圍繞主單元,一正兩廂,並以抄手廊連線,組成一座建築。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間。其特點就在於把“院子”作為建築平面的組成部分,室內外空間融為一體,以房廊作為過度空間,富有生活氣息。院周圍建築互不獨立,相互聯絡。但合院建築不是群體,而只是“一座”建築。

  從四合院住宅到萬里長城雖然空間層次不同,但都屬於一樣的空間形態——即內向的外封閉的空間形態,共同體現或服務於一個 社會 系統。國,古為城的廣稱,即 政治 機構、軍事實力及絕大部分的民眾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 自然 廣川,可以村居結廬,造別業,但它不是獨立的。從東周起,一城一國或數城一國模式,一直到秦統一中國,仍以城池為“國”,數“國”合為大統一的國家。國中有家,故稱國家。但家的空間模式與國相同,只是範圍縮小了,可以這樣說家是國的單元或細胞,或者說家是國的縮微,國是家的擴大。長城原為禦敵戌疆而設,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城就好比“國”這個大空間的圍牆。無論是歷朝都城,宮廷、園林和寺、廟、祠、觀,還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這種圍院空間佈局為特點。

  這種內向層次型的建築空間模式,尤以傳統園林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園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軒、廳等建築或粉牆,院在內,以樹木、假山、池水、牆垣或建築分割空間。“庭院深深深幾許”,令人心曠神怡。

  二、軸線的空間藝術

  中外建築單體都講究對稱,但中國建築、空間佈局尤以軸線對稱見長。這主要體現在受中國“周禮”思想 影響 較大的建築體系當中。古代都城規劃中,都以主宮殿位於中軸線上,以宮室為主體,次要建築位於兩側,左右對稱佈局,“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與明清北京城的規劃佈局。再如中國古代寺廟中,強調軸線空間佈局的例項也是很多。一般均將主殿大雄寶殿放在軸線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後左右。“左閣右藏”、“左鍾右鼓”等。空間層層遞進,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興寺的佈局。此寺始建於隋,改建於宋,儲存至今。

  當然,中國傳統建築這種空間的形成,有其主客觀原因。客觀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態的原因等,主觀上如中國長期保持的生產方式、 經濟 形態和人文形態等原因。這裡不再贅述。

  三、誠實的結構

  中國傳統建築,論其結構,不論是皇家的宮苑,還是散見於各地的各型別的建築,包括民居,其結構特點在世界古代建築史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結構形式主要有兩種:

  1,抬樑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樑,樑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樑,樑的兩端並承檁;這樣層疊而上,在最上層的樑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檁。這種結構的建築,室內少柱或無柱,空間較大,在我國 應用 很廣,特別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鬥式,這種結構的特點是由柱徑較細柱距較密的落地柱與短柱直接承檁,柱間無樑而用若干穿枋聯絡,並以挑枋承托出簷。這種結構用料小,但室內柱密,空間不夠開闊,在我國南方使用很普遍。由於是以木構架為主,柱承重,牆不承重,所以門窗可自由佈置,體現了形式與結構的統一。在皇家建築和重要的壇、廟建築中,還以斗拱支撐在柱頭、屋簷間,使得建築出簷深遠,保護木結構的屋身。在這裡,斗拱一方面是結構構件,另一方面也成為建築上的裝飾物,即以結構構件為裝飾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結構真實,功能合理,也是一種真善美的統一。但不論是何種建築,結構上的基、柱、樑、檁、椽、斜撐等部分大都外露,形狀上也加工成裝飾構件,結構、構件間用榫卯結合,不施釘子。

  外觀上和其它國家的許多建築一樣,分臺基、屋身和屋頂三部分,但 中國 傳統建築的屋頂尤其大,有時幾乎和屋身同高,且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標準做法。

  四、“天人合一”的建築環境

  崇尚 自然 ,喜愛自然自古亙有。先民們早就注意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協調統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共德,與日月合共明,與四時合共序,與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無為”。天也,自然也。不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 盡心》***,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都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從而形成一種主觀力量,促使人們去探求自然、親近自然、開發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壯麗,景象萬千,祖國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啟發著人們熱愛自然、謳歌自然的無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對自然美的鑑賞融揉成為傳統美學的核心,相應地產生了絢麗的山水文化、山水畫、山水園林,出現了風景名勝區。

  在這種美學思潮的 影響 下,人們處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不是持著與大自然對立的態度,用建築去控制自然環境;相反,乃是持著親和的態度,從而形成了建築和諧於自然的環境態度。例如東晉大官僚石崇在洛陽近郊修建河陽別業***金谷園***:“其制宅邊,卻阻長堤,前臨清渠,柏木幾於萬株,流水周於舍下”***石崇《思歸引 .序》***;佛教高僧慧遠在廬山經營東林寺:“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鬆栽溝。清泉環階,白雲滿室。復於寺內別墨禪林,森樹煙凝,石逕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高僧傳。慧遠傳》***。諸如此類的描述, 文獻 記載中屢見不鮮。從此以後,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風景地帶的佛寺、道觀、別業、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視相地選址,目的不僅為了滿足各自功能的需要,還在於如何發揮建築群體橫向鋪陳的靈活性而因山就勢、臻合於區域性的山水地貌、諧調以總體的自然環境。它們無異於點染大地風景使其凝鍊生動、臻於畫境的“風景建築”,這正是中華民族在建築與大自然關係的處理上所體現的獨特的環境意識,雖非完全自覺,但卻十分明顯。歷來的山水“畫論”和堪輿學說,對於這種環境意識都曾作過部分的美學和 科學 的闡述。

  和諧於自然的環境意識,更自覺更深刻地體現在園林建築中。廣義的中國傳統建築應包括園林建築。在園林裡面,建築不必拘泥於一正兩廂。倫理象徵或多或少地被沖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築佈局獲得最大的自由度。建築與山水、花木等有機地組織為一系列風景畫面,使得園林在總體上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建築美與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

  五、“以人為本”的建築

  在西方,建築不僅是遮蔽風雨的居住場所,而且是遮蔽靈魂的場所,人們從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種自然神。建築高大空曠並賦予神性,傳統建築中一開始就以建造各種神廟為主。而在中國,開始是崇拜祖先,後來是崇拜族長、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國古代,神權從來都是依附、從屬於皇權的。這就決定了中國曆代建築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後來的宗教建築也是這樣。非神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也是其核心之一。歷來中國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現實生活寄託於理想的現實世界。中國傳統建築考慮“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於“物”本身的自我表現。這種人文主義的創作 方法 有著其深厚的文化淵源。例如,在建築材料上,中國傳統建築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恆的思想,是中國文化基礎中非永恆觀決定的。而在西方,那裡是石頭的史詩,追求建築的永久性。在建築體量上,中國建築以人體尺度為原則,要求“大壯”,又要“適形”。建築高度和空間都控制在適合人居住的尺度範圍內,具有初級的人體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宮、寺廟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國建築講究平和自然的美學原則,平穩,注重水平線條。即使是向上 發展 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線條,與中國的樓閣建築相結合。在園林中,建築是凝固了的中國繪畫和文學,它以意境為創作核心,使園林建築空間富有詩情畫意。同時,園林佈局的自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儒、道兩種思想在中國文化領域內的交替互補,也足以說明園林 藝術 之通過曲折隱晦的方式反映出人們企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憧憬返樸歸真的意願。我國傳統造園的立意、佈局和手法已在國內外 現代 建築中被廣泛借鑑。

  尤其值得特殊提出的是,在論及審美行為時西方人偏於寫實,重在形式的塑造,中國人偏於抒情,重在意境的創造;西方人偏於現實美的享受,中國人偏於理想美的寄託。這種理想美的寄託,滲透到各個門類的藝術中,也滲透到建築藝術中。從巨集觀的規劃到單體建築的裝修、裝飾,都可看到對理想美的追求。如皇家建築中的龍、鳳雕飾,以及各地建築上以“吉祥如意”為主題的“福、祿、壽、喜”及詩畫裝飾等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建築是以人為中心,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以上僅僅從中國傳統建築的平面、空間、結構、人與自然的關係和建築與人的關係等方面 分析 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這雖不是中國傳統建築特點的全部,但它已涉及到中國傳統建築的佈局、結構、裝修、裝飾、文化等諸多方面。可以說,從巨集觀到微觀,從物質到精神,事物鉅細無不滲透著中國傳統建築獨有的個性,這就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它以巨大的感染力,時時刻刻地,影響著中國建築的發展。這就是中國傳統建築的魅力所在。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