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實驗師生隨筆個人總結
開展新教育教學,老師就要多總結,要與時俱進。那麼我們看看他們的總結隨筆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我反思我過去的“隨意”與“從容”,越來越覺得我的隨意是低層次的,我的從容中包含著惰性。“教育線上”上諸多的才俊給我種種衝動,這裡,“教育線上”形成一個“場”,一種強大的讓人探求教育真諦的激情瀰漫其中,我發現我的“隨意人生”有些將我的意志麻醉了。可我不能麻醉,我要與自己的毅力較量。於是2002年12月開始,我下了決心要讓自己的每一天更精彩,我正式宣佈開始了《我的教育日知錄》的寫作。這樣的寫作是充滿快樂的。每天的夜晚,坐到電腦前,我的思緒就會流淌,我幾乎進入了一種無障礙的寫作,我寫我看到的學校,我寫我看到的教育現狀,我寫我想到的教育理解,我寫我激起的教育情感……這樣的寫作也是極其艱難的,厭倦、動搖、急躁、懷疑,一次次痛苦的意義追問,一次次艱難的抉擇,於是,我常常到“教育線上”去求救。我收穫了大量的意見與建議,也收穫了友誼與勇氣——沒有網路,我很難想像自己能堅持下去;但有了網路,我相信自己一定會堅持下去,我要用我的生命演繹一道漂亮的網路風景。我要說:隨意也許是一種美麗,執著卻是一片更燦爛的雲彩!
有一個階段,我真的開始了灰心——我看不到自己的進步啊,教育科研,畢竟是一件寂寞的事業。於是,我在網上書寫我的真實的感覺,又一次探尋出路,於是,一句“堅持就是成長”又一次給我啟迪——
堅持就是成長啊!忽然有一天,我真的覺得我的眼前好像一亮,我看到了我以前所做的一切價值,我發現自己也許真的站到了另一個平臺上了。當然,這也許只是一種自我感覺,但當我發現自己開始在重新審視教育研究的正規化的時候,我發現我已經在一些領域經歷了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我看到一個又一個新的課題需要我用心去思索,需要我用行動來做,需要我用智慧去創造。就是這樣的一種自我意識,我真正地從“隨意”走向了“不再隨意”,我清楚在這個過程中,有著許許多多領導的扶持、朋友的關心,但我也清楚網路平臺正承載著我生命中最寶貴的主題。
我從網路走來,網路,神奇地編織著我的夢想,並以一種海納百川的姿態融化了我……
篇二
何謂特色學校?顧明遠先生說,特色學校就是在辦學方面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思路、有獨特的舉措並已經形成傳統的學校。學校與人一樣,辦學的歷史、師資水平、生源情況、經濟條件、所處的環境千差萬別,如果採用統一的模式,顯然不符合學校的發展規律。而且,學校沒有個性特色,也很難培養出有個性、有創造性的人才。
那麼學校的特色如何形成?學校要本著“為了一切人”的教育理念,認真研究自己的教師隊伍,研究自己的學生情況,研究學校所處的環境與學校的歷史傳統。校領導要在認識到自身不足的同時,學會發現學校的優勢,揚長避短地開拓前進,逐步形成辦學的風格。新教育實驗有其開放性,所提出的每一個行動完全可以在各校因地制宜地開展。
形成學校特色的本質還在於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靈魂。被譽為“領袖的搖籃”的新加坡萊佛士書院不僅環境優美,而且學校處處流露出萊佛土的象徵和書院的歷史。比如它們有專門的歷史相簿室,室內陳列著以前學校學生成為大將軍後捐贈的軍服,很久以前的圖書、筆記、校旗和各種徽章等等,向師生們展示書院的歷史足跡;學校專門有一面牆上展示了許多曾經在書院學習過的名人照片,以此來薰陶師生情操,激勵學生的發展。萊佛士書院的目標是要培養領袖人物,每一位進入書院的學生都要為能成為書院的一員而驕傲,他們必須以先輩為榜樣,努力拼搏,鑄造自我。該校的教師完全是學生成長的助手,而學生才是校園的主人,學校的一切活動都由學生機構組織安排。學校十分注意校園禮儀教育,從用餐、稱謂、服飾、集會到慶典均有其鮮明的文化特色。而我國不少中小學從校園環境開始便是千篇一律:走進校園,牆上貼的不是口號標語,便是一些“上下樓道靠右行”、“請勿隨地吐痰”等低智類勸導語,缺乏人文的藝術的教育環境。
形成學校特色還可以走與校本課程結合的技能培育的路子。學校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開發有個性特色的校本課程。如貴陽六中早在20世紀60年代便擁有一支陣容強大的準專業管絃樂隊,1997年學校成立了有數百名學生參加的藝術團,下設聲樂、合唱、舞蹈、器樂等分團,並有專門的訓練時間、地點和指導教師。學校堅持利用活動課,為學生提供接受藝術教育的時間、場地和裝置,學生可以選修舞蹈、聲樂、器樂、合唱訓練、形體訓練、參加審美講座、文學藝術作品鑑賞以及演講比賽、美術作品展覽、書法比賽、課本劇、小品表演等。蘇州吳江市金家壩中心校、同裡第二中心小學,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小學寫字教學也已經有所建樹。走進校園,到處懸掛的是一幅幅師生的書帖,他們的所有師生都寫一手好字。字是人的第二副面孔,一手好字可以給人自信,給人機會。在電腦列印逐步代替手寫的時代,這種文化薰陶十分難得。
當然,特色學校的形成過程中應當注意一些認識方面的誤區。現在有的學校將特色與特長生的培養混為一談,辦奧數班、外語班、鋼琴班、舞蹈班等等,以少數學生的特長來為學校裝門面,來隱蓋其辦學水平的平庸,這是要不得的,因為它違背了“為了一切人”的原則。學校的特色應當是面向全體師生,讓大多數人受益。
我希望我們的學校百花齊放,精彩紛呈。如果說應試教育只有一個贏家,而在特色學校裡每個孩子都是贏家。歷史不大會記住共性,只會記住個性。所以特色就是卓越。實驗學校應當在行動中創造自己的品牌,構建自己的校園文化,形成自己學校的傳統。
篇三
在一杯清茶中,開始天南海北。七八個人可矣,一二十人足矣。俱是志同道合,也有勉強前來,卻在這樣的氛圍中,逐漸同化。
有時候,問題越說越明,在思維的激躍中,天朗氣清,所謂“帶著問題來,解決問題歸”;更多的時候,問題卻越說越多,在觀點的碰撞中,問題源源不斷地產生,而正是這不斷產生問題的過程,讓我們走向深刻,從膚淺的“沒有問題”走向“滿腦子問題”,正是探尋教育本質的過程。
有時候,它確實解決了不少問題,但你不要寄希望於它真的是一帖靈丹妙藥。它不是。我的一位學生在某時某刻是如此這般的表現,我該如何?我的一個教學環節在此時此地是這般如此的處理,是否合適?教育沙龍會討論這種問題,會關注這些內容,但如果你想得到某一種方法,然後一試就靈,那你會失望。因為沙龍固然把教育技術的問題作為研討的內容,但它更多的是通過交流,提供一百種方法,而你,也許會創造出第一百零一種。
所以沙龍,乃是思想的樂園。
什麼叫學習型組織,什麼叫研究型團體?這就是。在這種團體中,我們有爭鳴,甚至面紅耳赤,爭論也是融合的一種方式,有時候爭啊爭,最後兩種觀點甚至正好站了個反。也有融合,也有一個觀點激起一片贊同然後爭先恐後補充論證。爭議也好,融合也好,那一片可貴的情愫就這樣豐富起來。
所以沙龍,乃是情感的海洋。
我們收穫思想,我們收穫廣闊,我們收穫情感,我們收穫真誠。
教育沙龍是技術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它可能有技術性的討論,但那種技術性只是啟發出一種思路。它不是醫生的會診,回去可以“對症下藥”。教育中的“對症下藥”,作為一種假想的命題未嘗不可,但當你面對一顆顆活生生的心,面對一件件具體而又具體的事,面對那一種千變萬化的教育現象,當你面對每一件的時候,你調起的是全部的智慧與熱情,你動用的是所有一切的教育學與心理學。
教育沙龍追求專題性與隨意性的統一。以一種準備的狀態進入沙龍,那種思想與精神的準備過程,正是教師進入專業狀態的過程。從散漫型的組織走向專題型的開展,這是沙龍的一種進步,一次沙龍,一個話題,就是一個課題***雖然沒有“立項”,儘管不必“申報”***,這樣的沙龍讓我們走向專業。但“專題”並非桎梏,在碰撞中沒有“規定”。不拘一格的形散而神不散,正是沙龍生命旺盛的標誌。
巨集觀性與微觀性的統一是教育沙龍的自然稟性。教育宇宙之大,課堂技術之微,無一不是談論的話題。更可喜的是,在巨集觀的探討中,有著微觀的踏實,教育沙龍不是要我們拉著頭髮升空;微觀的交流,也有著巨集觀的思想背景,教育沙龍不是要我們匍匐在地上,不是要我們坐在井底看天。
有時候,數人主講,滔滔不絕,彷彿是專家講學,講畢,提問四起,又似是博士論文答辯,這時候,沙龍演化為“論壇”;有時候,圍繞一個問題,大家“群起而攻之”,一千次的追問,步步緊逼,這種高緊張的腦力勞動中,讓真理澄明。
每個人都有付出,每個人都在收穫;
每個人都有付出,這種付出的回報是自己思想的激發;
每個人都在收穫,在同一個沙龍中,每個人都收穫著自己的收穫,那是一種個性化的收穫。
一次沙龍結束了,但也許思考才剛剛開始。每一次的開展,都是“有備而來”;每一次的結束,卻意味著新的發現,走上新的開始……沙龍,成為你成長路上的一個個驛站!
參與教育沙龍,讓一個人的境界漸寬,而一個人的學識與思想,也在教育沙龍中逐漸培育。它哺育了一個群體。
一所學校的教育沙龍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折射出這所學校教育力量的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