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的由來

  國學經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對於是人們好奇的。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鼎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 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撰於乾隆年間,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等一流學者完成。“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

  國學經典名句出處及意思

  言忠信,行篤敬。 選自:《論語》

  意思:說話忠誠老實,行為厚道嚴肅。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選自《禮記》

  意思:有時緊張,有時鬆弛,這是周文王、周武王處理政事的辦法。現在多指工作、學習和生活要勞逸結合。

  一樹百穫者,人也。選自《管子•••權修》

  意思:培育一次而能得到百倍收穫的,是培養人才。培育人才雖然費時、費力,但是收穫很大。

  士有百行,以德為首。 選自《三國志》

  意思:志士有百種品行,把德看作是第一位。後來用來說明做人要把“美德”放在首位。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選自《左傳》

  意思:擊第一遍鼓,士氣振奮;擊第二遍鼓,士氣開始低落;擊第三遍鼓,士氣就完全消失了。這句話鼓勵大家趁情緒高漲時一口氣將事情做下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選自韓愈《師說》

  意思:人不是生來就什麼都知道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呢?說明向他人求學的重要性。

  萬物之中,以人為貴。出處:范曄《後漢書•周舉傳》

  意思:在天下的萬物之中,人是最寶貴的。

  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出處:《老子》

  意思:天下的難事,一定是從容易的事發展起來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從細小的事發展起來的。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出處:《禮記》

  意思:心不在那裡,看什麼也看不見,聽什麼也聽不到,吃什麼也吃不出滋味。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專注。

  不以窮變節,不以賤易志。出處:桓寬《鹽鐵論》

  意思:不因為不得志而改變氣節,不因為地位卑下而改變志向。

  不遷怒,不貳過。出處:《論語》

  意思:不拿別人發洩怒氣,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不學而求知,猶願魚而無網。出處:葛洪《抱朴子》

  意思:不學習而想得到知識,就像想得到魚而沒有網一樣。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出處:《舊唐書》

  意思:***一個人***不敬重別人,實際上是不敬重自己。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出處:《論語》

  意思:時間在不斷過去,我們要珍惜時間。

  內不自誣,外不誣人。出處:《韓詩外傳》

  意思:做人做事既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意思:學好像登山一樣艱難,學壞如山崩一樣容易。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處:《晏子春秋》

  意思:堅持不懈做事的人,總會成功;不停步向前走的人,總會到達目的地。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意思:耳朵聽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經過實踐的。

  孩子進行國學教育分階段

  對孩子進行國學教育可分三個階段走:

  ***一***從孩童四五歲識字並誦讀和背誦〈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等淺顯易懂的內容。

  ***二***八歲入小學開始誦讀〈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三***讀完《四書》並積累了一定量的漢字後,讀《史》和《子》部及古典名著。

  國學素養的提高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結合“兒童成長髮育四大階段”的科學研究成果,可將國學教育分四階段進行:

  ***一***兒童三歲以前,正值智慧孕育的時期,也是性格奠基時期。此時主要進行聽、看兩大感官的教育,可多播放積極性的古典音樂及經典誦讀,同時輔以漢字圖案以培養視角能力;

  ***二***三歲至六歲,此時期的兒童智力開始發育,需要不斷利用知識充實自己。該時期內的兒童,就需要變被動主主動,開始培育讀說能力及記憶能力,則應當常讀諸家經典;

  ***三***七歲至十二歲,在既定的性格,及對知識的初步記憶基礎之上,需要大人用言行對兒童進行引導,因為兒童已經進入認識世界的階段,而不再只是記憶,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已經開始了模仿學習,因此,除言行引導外,還需要更多地通過實踐,如社會生活等,讓兒童對前期記憶下來的知識進行充分的消化,理解;

  ***四***十三歲以後的兒童,對外界的認識,不再只是認識、模仿,更多的是探索,研究。此時期之後,兒童已經步入青年階段,應當開始對諸家經典進行研究,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