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重大歷史事件

  歷史之於人們既是真實存在的過去,又充滿著神祕和未知。史學家們執著於記錄真實的過去,而影視編劇們一方面在享受著史學家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大膽探索著***改變著***歷史的未知***面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你!

  篇一:隆興和議

  隆興和議是繼紹興和議之後南宋與金朝訂立的第二個屈辱和約,因和議至次年即乾道元年***1165年***正式生效,故又稱“乾道之盟”。隆興和議之後宋金兩國維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國海陵王完顏亮為了實現他“屯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的美夢,兵分四路南侵,不料在採石磯遇到了虞允文的抵抗,同時完顏雍在遼陽稱帝,是為金世宗,使金兵發生了譁變,完顏亮被殺,南下之金軍也無功而返。初登位的金世宗完顏雍無力對外用兵,故派出使臣首先提出和議。

  南宋在採石戰勝後,宋高宗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傳位於趙昚,是為宋孝宗。孝宗即位後,改元隆興,起用老將張浚為樞密使,主持“隆興北伐”,卻遭到符離之戰的失敗。投降派湯思退向金朝示意,要金出兵兩淮,迫宋議和。隆興二年***1164年***,金世宗派大軍突破宋的兩淮防線,再次逼近長江。同年冬,宋廷經過多次爭論,決定派魏杞赴金,重新訂立和約,是為“隆興和議”。

  對於南宋來說,隆興和議與紹興和議一樣,都是一種屈辱的不平等和議。隆興和議簽訂之後,直到韓侂冑發動開禧北伐,宋金兩國近四十年都沒有發生戰事。宋朝在宋孝宗治理之下,太平安樂,一改宋高宗朝貪汙腐敗的局面,史稱乾淳之治;金朝也在金世宗用人唯賢、與民休息下達到盛世,金世宗因此被後人稱為“小堯舜”。這一時期中華文明得到極大的提升和發展。

  隆興和議的內容:

  ***1***南宋對金不再稱臣,改稱叔、侄關係;

  ***2***維持紹興和議規定的疆界;

  ***3***宋每年給金的「歲貢」改稱「歲幣」,歲幣為每年銀絹各二十萬兩匹,比紹興和議時每年少五萬兩匹。

  ***4***宋割商州***今陝西商縣***、秦州***今甘肅天水***等地予金;

  ***5***金不再追回由金逃入宋的人員。

  篇二: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又稱黃袍加身,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建立了趙宋王朝。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當時,大軍剛離開不久,東京城內起了一陣謠傳說,“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這個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團。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東京城內所發生的一切他都瞭如指掌。周世宗在位時,他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趙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他們的疑心很重。這次故計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廷的慌亂,並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於他外別無他路。

  趙匡胤統軍夜宿距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開始了。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遂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卻顯示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佈,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開啟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卒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

  篇三:慶曆新政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慶曆二年***1040年-1042年***期間,西夏皇帝元昊對宋又發動多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結果在1044年***慶曆四年***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和議規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慶曆和議訂立後,西北邊境平靜了20多年。

  早在宋太宗、真宗時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變法的主張。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范仲淹上書朝廷,主張改革政治。兩年後,范仲淹在應天府掌教書院時,又有《上相府書》,提出同樣的建議,但未被採納。慶曆年間,宋仁宗迫於形勢,責成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見。慶曆三年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奏疏,指出當時的情況是內憂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並提出十項改革主張,包括整頓吏治、培養人才、發展生產、加強武備等四個方面內容,而以整頓吏治為中心,以裁減冗官、選拔“賢能”為整頓吏治的手段。

  他認為有了“賢能”的官吏,就能夠搞好政治,使百姓“各獲安寧,不召禍亂”,緩和社會矛盾。同年,仁宗頒佈了幾道詔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張,即所謂“慶曆新政”。但變法主張觸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開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僅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繼被迫離職,變法隨之流產。

  北宋兩次改革在中央集權統治一體化中起了一定的調節和完善的作用。例如范仲淹的提倡設定“祠堂” 、“ 義莊” 、“族產” 、“族規” 、“ 鄉約” , 發揮了宗法血緣的統治功能。范仲淹和王安石除了在政治體制和思想意識方面作了一些改革外, 在經濟方面也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整頓, 如慶曆新政中的“均公田” 、“厚農桑” , “減搖役” 。

  以上這勢都是書宋兩次改革對專制豐只中來集權一體化的調節和加強的措施。從社會的改進, 歷史的發展來說, 范仲淹和王安石所有的措施都沒有成功; 但從加強宋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一體化來衡量, 如通過官僚機構的調整, 財政經濟的治理, “重農桑” 、“均公田” 、“ 減搖役” 、“ 青苗法” 、“ 免役法” 、“ 方田均稅法” 、“均輸法” 、“ 市易法” 等等, 限制了兼併, 擴大了財政稅源, 這就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一體化的統治,一定程度的延長了北宋封建王朝的壽命。

  慶曆新政主要只限於在政治機制上作些表面的微小的改革, 不敢太多地接觸到社會經濟的根本問題。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