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家納爾遜的簡介

  霍雷肖·納爾遜,英國海軍,在戰鬥的過程中他失去了眼睛也失去了右臂,卻獲得了人民極大的讚譽,成為英國的英雄,納爾遜的成就驚人,被評為“英國皇家海軍之魂”。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第一代納爾遜子爵,海軍,英國18世紀末19世紀初著名海軍將領、軍事家,被譽為“英國皇家海軍之魂”。霍雷肖·納爾遜在1798年尼羅河戰役、1801年哥本哈根戰役等重大戰役中帶領皇家海軍勝出;1805年,在特拉法加戰役擊潰法國及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但他自己在戰事進行期間中彈陣亡。2002年,BBC舉行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霍雷肖·納爾遜位列第9位。

  納爾遜生於諾福克郡一個小康之家,1771年倚靠舅父的關係加入海軍,很快在軍中備受賞識,屢獲擢升,1779年首次擔任軍艦艦長。不過他在美國獨立戰爭完結後一度在西印度群島惹上官非,返國後又賦閒在家,至17***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英、法日益交惡,他才在1793年獲重新重用,被派往地中海一帶服役。納爾遜在土倫附近一帶參與過幾場小型戰事,有份協助英方攻下科西嘉島,但期間失去右眼。後來在1797年的聖文生戰役中,他率兵先後登上兩艘敵方戰艦展開惡鬥,因而聲名大噪。

  聖文生戰役後不久,納爾遜在加那利群島的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進行另一次軍事行動時,失去右臂,被迫返回英國休養。他在翌年1798年復出,帶領英軍在尼羅河戰役重挫法國海軍,此後繼續留守地中海,協助那不勒斯對抗法國入侵,但後於1800年被召回國。在1801年,納爾遜再獲起用,前往波羅的海,在哥本哈根戰役中擊敗丹麥海軍。此後,他再被派往地中海阻止土倫的法國艦隊駛離地中海,但不成功,雙方於大西洋及加勒比海展開追截,最終法國艦隊成功逃逸。納爾遜返國稍作休息後,在1805年9月再度出擊堵截位於加的斯的法、西聯合艦隊,並在10月21日爆發特拉法加戰役,納爾遜在戰事中取得英國海軍史上其中一次最重大的勝利,但他自己卻中彈陣亡,身後遺體運返英國,落葬於聖保羅大教堂。

  雖然納爾遜與漢彌爾頓爵士夫人艾瑪的風流生活在他生前一度招來不少閒言蜚語,成為輿論的焦點。不過自去世以後,納爾遜被國人普遍視為偉大的軍事人物,他的英雄色彩在19世紀中葉開始得到加以宣揚,令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成為大英帝國與英帝國海上霸權的象徵之一。即使到現代,納爾遜在不少英國人心目中仍享有崇高地位,現今位於倫敦西敏的特拉法加廣場,即為紀念納爾遜而在1843年建成的。

  軍事家納爾遜的生平簡介

  霍雷肖·納爾遜是英國帆船時代最著名的海軍將領,軍事家。1758年9月29日,他出生在英國諾福克郡伯納姆索埔村***Burnham Thorpe***的堂區牧師寓所,也正是在這一年,英國政府批准建造勝利號戰列艦。父親埃德蒙·納爾遜牧師***Reverend Edmund Nelson,1722年-1802年***為當地的堂區牧師,母親為凱瑟琳·索克令***Catherine Suckling,1725年-1767年***,是西敏榮譽領俸牧師莫里斯·索克令博士***Reverend Dr Maurice Suckling***之女。凱瑟琳·索克令本身為已故英國首相羅伯特·沃波爾爵士***即第一代奧福德伯爵***的其中一位侄外孫女,亦是輝格黨政治家第二代奧福德勳爵***2nd Lord Walpole,1723年-1809年,後晉為第一代奧福德伯爵***的表妹。第二代奧福德勳爵同時是納爾遜的教父,因此父母為納爾遜起名時,取用其教父的教名“霍雷肖”***Horatio***。納爾遜的父母在1749年5月11日結婚,共生有11位孩子,納爾遜排行第六,但十一名孩子中僅有八位存活下來,當中納爾遜是家中第三位沒有夭折的孩子。納爾遜9歲喪母,故家中大小皆要由父親一力承擔。納爾遜幼年時入讀位於諾維奇的英皇愛德華六世文法學校,後來再轉到北沃爾沙姆***North Walsham***的約翰·帕斯頓爵士學校***Sir John Paston's School***繼續學業,可是他在12歲那年中途輟學。納爾遜是家裡八個孩子的第三個,他9歲時母親去世,這個大家庭就由他父親一肩擔起。12歲那年,他作為一名海軍軍校學生加入了英國皇家海軍,併到了他舅父沙克林任艦長的艦上當實習生。他隨艦一起遠航,獲得了很多船 駕駛和海上生活的經驗。沙克林利用他的影響使納爾遜來到Carcass號上,隨它參加了北極探險,使年僅14歲的納爾遜獲得了在冰海航行的經驗。

  沙克林升任皇家海軍審計官,他的影響更加速了納爾遜在海軍中的晉升,納爾遜勤奮好學,他很快掌握了很多海上技能,成為了一名經驗豐富而又能幹的年輕軍官。

  投身海軍

  在1770年秋天,福克蘭危機爆發,皇家海軍受命動員防範與西班牙爆發海戰,納爾遜任職海軍的舅父,海軍莫里斯·索克令***Captain Maurice Suckling,1726年-1778年***遂獲奉命指揮停泊於查塔姆港,擁有64門炮的三等戰艦HMS合理號***HMS Raisonnable***,以準備隨時奉召出征。自少便希望出海的納爾遜於是趁此機會加入皇家海軍,在1771年1月1日,年僅12歲的他正式以普通海員及艇長身份到舅父麾下的合理號服役,登艦後不久又獲委為海軍候補,接受正式訓練。

  但不久以後,福克蘭危機不戰而解,索克令遂內調回泰晤士河指揮HMS喜悅號***HMS Triumph***。有見在內河工作無助海員訓練,索克令安排納爾遜到一艘由其舊部擔任船長的商船工作,並出發到西印度群島一帶。納爾遜出海14個月後返回英格蘭,但這次的出海沒有帶來特別愉快的經歷,相反,他還一度對繼續投身海軍的選擇有所保留。在1773年,納爾遜成功爭取到海軍史格芬頓·路特維奇***Captain Skeffington Lutwidge***指揮的HMS卡爾卡斯號***HMS Carcass***任職,參與北極探險,以試圖找尋通往印度的不凍航道。納爾遜所屬的船隊雖然避過斯匹次卑爾根島一帶的冰雪,但始終也無功而還,而納爾遜在一次未經批准的探險行動中,更差點為北極熊所傷。

  在1773年10月返抵英格蘭後,納爾遜在舅父安插下轉到屬於巡防艦的HMS海馬號***HMS Seahorse***服役,並隨艦前往印度。在艦上服役兩年期間,他先後到過馬德拉斯***今清奈***、加爾各答、錫蘭***今斯里蘭卡***、孟買及伊拉克的巴士拉等地,但到1775年秋天因瘧疾危殆而啟程返國,1776年9月乘巡防艦HMS海豚號***HMS Dolphin***到達英格蘭。這時的納爾遜雖然一度顯得憔悴和落寞,但當他得知舅父獲擢升為海軍管制官***Controller of the Navy***後,病情旋即大大改善,並且獲委任為HMS伍斯特號***HMS Worcester***的署理海軍。

  納爾遜於1777年4月在海軍辦公室參加海軍試,在任職海軍管制官的舅父擔任主考官之情況下,他順利通過考試,並在考試翌日獲委任為海軍,發到海軍威廉·洛克爾***Captain William Locker***麾下的巡防艦HMS洛斯托夫特號***HMS Lowestoffe***,前往牙買加。洛克爾早年曾師從於愛德華·霍克爵士***Sir Edward Hawke***,並素仰霍克以大膽及進取著稱的海軍戰術。納爾遜本身也相當欽佩洛克爾的軍事才能,兩人在日後成為好友之餘,納爾遜更在後來的回憶中稱讚洛克爾是他的啟蒙老師。

  英勇殉職

  1805年10月19日,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駛離西班牙加的斯港,企圖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前往地中海,配合拿破崙在義大利的軍事行動。得知訊息的納爾遜早已指揮英國艦隊守候在加的斯以西的特拉法爾加海域。10月21日拂曉,雙方打響了著名的特拉法爾加海戰。參戰英國艦隊有27艘戰艦,法、西聯合艦隊有33艘戰艦。

  早上6時20分,納爾遜下令“準備戰鬥”。法、西聯合艦隊司令維爾納夫為便於己方能夠隨時撤入加的斯港,下令艦隊180度轉向。這不僅嚴重影響士氣,而且造成聯合艦隊的隊形陷入混亂。趁此機會,納爾遜下令發起進攻,他將艦隊分為上風和下風兩個縱隊,分別由自己乘坐的旗艦“勝利”號和科林伍德乘坐的“皇家君主”號擔任先導艦。

  戰鬥開始後不久,科林伍德的“皇家君主”號率領的下風縱隊突入聯合艦隊陣線,在重傷了法艦“聖安娜”號後陷入重圍,情況危急。納爾遜的“勝利”號立即從北面發起進攻,襲擊聯合艦隊的中部,將其攔腰斬斷。大約12時30分,“勝利”號轉至聯合艦隊旗艦“布桑托爾”號後方,一陣齊射後摧毀了“布桑托爾”號的火炮甲板。法艦“敬畏”號上前援救,同“勝利”號一起脫離了戰線,其他英國戰艦趁機衝入聯合艦隊陣線。

  法艦“敬畏”號船員接受過良好的步槍射擊和登船作戰訓練,同“勝利”號進行了殘酷的接舷戰,在甲板上指揮作戰的納爾遜不幸被“敬畏”號上的狙擊手擊中,身負重傷。但此時英國艦隊已經將聯合艦隊分隔包圍,勝敗已成定局。“敬畏”號不久後投降。又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血戰後,下午4時30分,聯合艦隊旗艦“布桑托爾”降下了指揮旗,聯合艦隊司令維爾納夫正式投降。

  此時,躺在“勝利”號船艙內血流滿地的納爾遜已經奄奄一息,那顆擊中他的子彈穿透了他的左肺,射入了脊椎。當得知自己贏得了這場偉大海戰的勝利時,他終於閉上了雙眼。臨終前,他要求剪下一縷自己的頭髮,和訂婚戒指一起送給未婚妻艾瑪。“勝利”號上所有火炮隨即進行了一次齊射,以緬懷這位英國最偉大的海軍將領。

  歸葬英國

  桅杆破損的勝利號在戰事後於10月28日被拖回直布羅陀,而船上則安放著納爾遜的遺體。由於艦上沒有棺材,加上防腐需要,納爾遜的遺體最初要安放在一個烈酒酒箱內,並由專人看守。抵達直布羅陀後,他的遺體改放入一個邊線鑲上鉛的棺木,棺內注入烈酒。勝利號修復以後,納爾遜的靈柩隨艦運回英國,並在諾爾託運上岸。他的遺體在英國被放到另一個木做的棺木,木材則來自當年於尼羅河戰役中焚燬的法軍旗艦東方號。隨後,他的靈柩被安放到皇家海軍轄下的格林威治醫院大畫廳,停靈三日,期間大批民眾到場悼念,場面幾乎失控。到1806年1月8日,在胡德勳爵***即之前的胡德爵士***、彼得·帕克爵士及威爾士親王的看守下,納爾遜的靈柩經泰晤士河運往倫敦白廳,晚上運抵海軍部安放一晚,當晚由納爾遜的隨艦牧師斯科特守夜。

  翌日1月9日上午,納爾遜正式出殯,遺體停放於一個相當精巧的靈柩臺上,在儀仗隊護送下由海軍部出發,徐徐運送至聖保羅大教堂。儀仗隊中除了包括32名海軍將領、超過100名海軍外,還有10,000名軍人結隊遊行,沿途大批民眾夾道佇立旁觀。納爾遜的靈柩到達聖保羅大教堂後,教堂內舉行長達四小時的葬禮,納爾遜的靈柩最後長眠於教堂內一個地下石棺,位置正好在教堂圓穹的正下方。納爾遜落葬時,原本會連同勝利號的數面船旗一同陪葬,不過勝利號的船員最後保留了這些船旗,並將它們一一撕成細塊,由每人收藏,以作為對納爾遜的紀念。

  納爾遜死時並無留下子嗣,因此他的子爵爵位及在1798年冊封的男爵爵位在他死後即告斷絕,不過他在1801年另一個獲封的男爵爵位、以及雙西西里的勃朗特公爵爵位,則由他的胞兄威廉·納爾遜牧師***Rev. William Nelson,1757年-1835年***繼承,是為第二代納爾遜勳爵及第二代勃朗特公爵。在納爾遜身後不久,英廷為答謝其生前貢獻,再於1805年11月25日向其胞兄獎授子爵及伯爵爵位,使他進而成為第一代納爾遜伯爵***1st Earl Nelson***。

  軍事家納爾遜的精神

  儘管失去了納爾遜這位領袖,但英國皇家海軍卻一代代地傳承著“納爾遜精神”。1811年3月13日,在裡薩海戰中,霍斯特率領一支4艘戰艦的英國分遣艦隊被數量兩倍於己的法國、義大利聯合艦隊包圍。危急關頭,霍斯特在旗艦上打出旗語“記住納爾遜”,讓英艦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打垮了聯合艦隊。

  在特拉法爾加之戰後的100年,1905年,崇拜納爾遜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命令他的旗艦三笠號戰列艦升起當年納爾遜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曾經升起的Z字旗,指揮擁有4艘戰列艦的艦隊一舉摧毀了擁有7艘戰列艦的俄國太平洋第二艦隊。這在當年的日本海軍曾經傳為佳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