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書法和書法作品欣賞

  過學習書法,能促進學生養成細緻、專注、沉著、持久的學習品質。正如郭沫若先生曾經說過的,“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乾淨、容易認。養成這樣的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善於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斷專行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

  歷代書法內容:漢代文人書法家流派的形成和書法技法的承遞

  後世在追述文人書家的先驅時,大抵是從漢代開始的。文人書法家的產生,首先是建立於漢代普遍尊重善書者的基礎之上的。善書者的聞名與社會的尊重,使得其中的傑出者成為書法家而為世所公認。史載,西漢初,蕭何善篆描,“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按:此段文字,出自傳為羊欣的《筆陣圖》。***而東漢末年《熹平石經》立碑後,“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徐輛,填塞街陌。”這一前一後兩個例子,大概可以證明漢代社會對於書法的普遍關注。東漢章帝時,班超的軍司馬徐幹善草書,班固在與其弟班超的信札中雲:“得伯張***徐幹字伯張***書稿,勢殊工,知識讀之,莫不嘆息。”趙壹《非草書》亦有類似的描述。

  書法作品欣賞:

  餘郡士有樑孔達、姜孟穎者,皆當世之彥哲也、然慕張生之草書過於希孔、顏焉。孔達寫書以示孟穎,皆口誦其文,手楷其篇,無怠倦焉。於是後學之徒競慕二賢,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為祕玩。“’上述種種,說明在漢代把書法作為藝術的欣賞,甚至發展到祕玩珍藏,在士大夫文人中已十分普遍。欣賞轉為追慕,追慕轉為模仿,這是最初的藝術流派形式。趙壹描述這些人

  書法作品欣賞:

  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皁,脣齒常墨。雖處眾座,不追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判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解出血,擾不休輟。。趙壹雖然是站在相反的立場上批判這些人東施效顰、不務正業,但卻客觀地記錄了當時學習書法藝術的人如痴如醉的狀態。在這種學習中,不僅充分展示了書法審美的移情特徵,也使我們瞭解到漢代文人書法家所產生的強烈社會藝術效應。

  據史載,在東漢章帝時代尤其是桓、靈時代被公認的書法家非常多,如善篆的曹喜,善章草的杜操、崔緩、崔息、張芝、張昶.善八分的蔡ta和師宜官,善行書的劉德升等。此外如趙襲與羅暉並稱,“以能草見重關西”;張超“善草書,妙絕時人,世共傳之”;樑鴿“善八分,用筆盡其勢矣”。而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書法家是曹喜、杜操、崔緩、張芝、蔡邕、劉德升諸人。有價值的是,這些書家己經形成了各自風格的書法流派。***詳見本卷第六章***東漢後期文人書法流派的形成,是當時社會公認的事實,這種流派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