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五子棋連珠

  五子棋是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黑白棋種之一。下面小編給你介紹五子棋連珠的發展概況,歡迎閱讀。

  五子棋連珠的發展概況

  現代五子棋日文稱之為“連珠”,英譯為“Renju”,英文稱之為“Gobang”或“FIR”***Five in a Row的縮寫***,亦有“連五子”、“五子連”、“串珠”、“五目”、“五目碰”、“五格”等多種稱謂。

  五子棋不僅能增強思維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於修身養性。五子棋既有現代休閒的明顯特徵“短、平、快”,又有古典哲學的高深學問“陰陽易理”;它既有簡單易學的特性,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又有深奧的技巧和高水平的國際性比賽;它的棋文化源淵流長,具有東方的神祕和西方的直觀;既有“場”的概念,亦有“點”的連線。它是中西文化的交流點,是古今哲理的結晶。

  五子棋起源於古代中國,發展於日本,風靡於歐洲。對於它與圍棋的關係有兩種說法,一說早於圍棋,早在“堯造圍棋”之前,民間就已有五子棋遊戲;一說源於圍棋,是圍棋發展的一個分支。在中國的文化裡,倍受人們的青睞。古代的五子棋的棋具與圍棋相同,縱橫各十七道。五子棋大約隨圍棋一起在我國南北朝時先後傳入朝鮮、日本等地。據日本史料文獻介紹,中國古代的五子棋是經由高麗***朝鮮***,於1688年至1704年的日本元祿時代傳到日本的。到日本明治32年***公元1899年***,經過公開徵名,“連珠”這一名稱才被正式確定下來,取意於“日月如合壁,五星如連珠”。從此,連珠活動經過了不斷的改良,主要是規則的變化***即對執黑棋一方的限制***,例如,1899年規定,禁止黑白雙方走“雙三”;1903年規定,只禁止黑方走“雙三”;1912年規定,黑方被迫走“雙三”亦算輸;1916年規定,黑方不許走“長連”;1918年規定,黑方不許走“四、三、三”;1931年規定,黑方不許走“雙四”,並規定將19×19的圍棋盤改為15×15的連珠專用棋盤。本世紀初五子棋傳入歐洲並迅速風靡全歐。通過一系列的變化,使五子棋這一簡單的遊戲複雜化、規範化,而最終成為今天的職業連珠五子棋,同時也成為一種國際比賽棋。

  職業五子棋連珠在國際的發展

  目前,職業連珠已迅速在國際上發展起來。1988年8月8日,國際連珠聯盟***RIF***由日本、俄羅斯、瑞典、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愛沙尼亞、法國、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等9個成員國在瑞典宣告創立,我國於1996年正式加入國際連珠聯盟,現在全世界已有47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連珠聯盟的正式會員。職業連珠的世界錦標賽從***起每兩年舉辦一次,現已舉辦了五屆,除第三屆的冠軍是愛沙尼亞人之外,其餘三屆的冠軍都是日本人。我國最好成績是團體第七,個人那威第28名。就水平而言,目前以日本、瑞典、俄羅斯最強,其中日本研究也最深,我國只處於中等水平。日本擁有自己的五子棋職業棋手,並且對連珠技術的研究也相當普遍和全面。日本每年舉行連珠名人戰。

  五子棋的根在中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但與世界先進的五子棋技術相比,我們的棋藝水平還很低,所以我們要推廣五子棋,宣傳五子棋,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趕上和超過世界五子棋壇的先進水平。1990年,由那威和十幾名五子棋愛好者,共同發起併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現代職業五子棋的民間組織----京都五子棋隊,現已發展成為擁有百餘名選手的北京京都五子棋隊。日本連珠聯盟曾多次派代表團訪問中國,與中國廣大愛好者進行交流和友誼比賽,瑞典連珠聯盟也於1995年派代表團訪問了中國,京都五子棋隊曾兩次選派選手代表中國參加世界盃比賽,取得此成績反映了我國五子棋水平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同時也顯示了我國在此項運動中的發展潛力。1997年5月北京成功地舉辦了第一屆“康柏杯”國際五子棋名人邀請賽,引起了國際棋聯的極大重視,並在第四十四屆棋聯會議上提出:“中國作為五子棋的發源國,不僅回到了國際大家庭中來,更重要的是對五子棋在下個世紀的發展起到了世界性的推動作用,並將為國際連珠棋成為奧運專案做出貢獻。”

  隨著1996年中央電視臺***CCTV-5***《黑白世界-五子棋講座》的開播和中國五子棋網上比賽***

  一位哲人說過:“中國人的智慧火種,往往使外國人得以燎原,反過來,燎原的火焰必將照亮火種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