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會戰的經過及結果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武漢會戰圖片

  武漢會戰簡介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漢會戰是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參戰日軍達30多萬人,中國軍隊達110萬人,戰爭中日本損失8萬人,因病減員8萬人,由此喪失了戰略進攻的能力。國民革命軍大部脫離戰場,安全撤退,桂系軍隊留在大別山區敵後堅持遊擊。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最大的勝利是兵團司令薛嶽指揮的萬家嶺大捷,日軍第106師團遭到毀滅性打擊,陣亡4000人。10月21日,在大亞灣登陸的日軍佔領廣州,第七戰區司令餘漢謀部退至粵北地區。10月25日,湖北重鎮武漢三鎮相繼陷落。中國國民政府的作戰中心遷往重慶繼續抵抗。

  日軍在佔領武漢和南方的廣州後,戰線拉長,無力作進一步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轉入休整。在會戰期間,以盧作孚為首的民族企業家運送了大批軍隊及作戰物資到前線,並將武漢地區的大批工業裝備和人員轉移到四川,在敵機狂轟濫炸下的川江航線為抗戰勝利立下了殊勳。此外,蘇聯航空志願隊參加了保衛武漢的空戰。武漢會戰迫使日軍大本營不得不重新調整對華戰略,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戰略,以求儘快結束所謂的“中國事變”。政治誘降的主要對手是國民黨總裁汪精衛***但1940年日本發現汪精衛政府在中國國內影響力甚小,且無法左右抗日力量最強的黃埔系軍隊,於是將蔣介石選定為誘降對手,但終未成功***。在歷時4個多月的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傷亡40萬人,中國軍民以巨大的犧牲迎來了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

  武漢會戰拉開序幕

  武漢會戰的戰火在1938年2月18日於日軍的空襲中展開,這場空戰被稱為二一八空戰,中國擊退了日軍的進攻。

  3月24日,日本國會通過了國家總動員令,授權政府可無限投入經費支援戰爭,作為總動員令的一部分,國民徵用令亦容許日本政府徵兵。

  4月29日,日本陸航對武漢實施大規模轟炸以慶祝裕仁天皇的生日,中國方面由於事前已知道其目的加強準備,該場戰役被稱為四二九空戰,是中日戰爭中其中一場最大規模的空戰,中國空軍共擊落日機21架而只損失了12架飛機。

  在1938年5月徐州陷落後,日本政府計劃大規模入侵漢口及攻佔武漢,以消滅國民革命軍之主力,另一方面,國民政府亦在準備武漢周邊的部隊整訓以及防線規劃,因而在武漢附近集結了超過一百萬的軍隊、大約200架飛機及30艘軍艦防守武漢。並在河南地區設定了前緣防線滯遲徐州當地日軍的進攻,但由於中日實力懸殊使得河南防線迅速崩潰;為了爭取到更多時間以加固武漢之防衛,國民政府在6月9日於鄭州花園口自行炸開黃河堤壩,稱為花園口決堤事件。雖阻延了日軍對武漢的進攻,但是亦導致500,000至900,000名平民死亡,這亦導致1939年華北很多城市出現氾濫。

  武漢會戰主要戰場

  長江以南

  6月11日,日軍在海軍支援下登陸攻佔安慶市,這被視為武漢會戰的開端,在長江南岸,中國第9戰區在鄱陽湖以西部署了一個團,另一個團被部署在江西省九江市一帶,日本第11軍的主力沿長江南岸進攻,日軍波田支隊於7月23日在九江市以東登陸,中國軍隊雖然嘗試阻止,但未能阻止日軍第106師團登陸及在7月26日攻佔九江,波田支隊沿長江西進及在8月10日於瑞昌市東北登陸及進攻該城,防守的國民革命軍第3軍在得到第32集團軍的增援下實施阻擊,但是當日軍第9師團加入進攻後,中國軍隊無力再戰及瑞昌終於在8月24日被佔領,第9師團及波田支隊繼續沿長江前進,而第27師團則同時進攻若曦,中國軍隊第30及第18軍團沿瑞昌-箬溪公路及附近地區抵抗,戰況強持了一個多月,直至10月5日第27師團攻佔箬溪後,日軍轉向東北前進在10月18日攻佔了在湖北省的辛潭鋪及向達之前進。

  與此同時,日軍及江上支援艦隊繼續沿江西進及在瑞昌西面遇到中國第31軍及第32集團軍的反抗,當馬當鎮及富金山 ***在陽新縣***被攻佔後,中國第2集團軍部署了第6、第56、第75及第98軍連同第30集團軍加強江西地區的防禦,戰役直至10月22日因中國喪失了在陽新縣、達之及在湖北省的其它城鎮才結束,日軍第9師團及波田支隊接近武昌。

  萬家嶺

  當日軍進攻瑞昌時,日軍第106師團在南面沿南潯鐵路***南昌市 - 九江市***前進,防守的中國第1集團軍與第29集團軍及第4軍團和第8軍團倚仗廬山及南潯鐵路北面抵抗,結果日軍潰退失利。

  8月20日日軍第101師團從湖口縣渡過鄱陽湖增援第106師團,他們突破中國第25軍的防線及攻佔新芝,又與第106師團協同嘗試攻佔德安縣及南昌市,以保障西進日軍的南翼,中國第1集團軍總司令薛嶽利用第66軍、第74軍、第4軍、第29軍會同第25軍與日軍在馬當要塞及江西省德安縣以北爆發激戰,戰況陷入僵持狀態。

  接近9月底,日軍第106師團以4個團的兵力迂迴至德安縣以西的萬家嶺地區,薛嶽命令第4軍、第66軍及第77軍側擊日軍,日軍第27師團試圖增援,但被埋伏在萬家嶺以西百歲街的中國第32軍軍長商震阻擊,10月7日中國軍隊實施最後總攻擊以包圍日軍,激戰持續了三天,全被中國軍隊擊退。

  10月10日由於遭到孤立及缺乏補給,日軍第106師團***由於有部分兵力駐守九江,實際參戰人數約1萬3千人***以及前來援救的第101師團,第27師團,三個師團遭受重創,而且在武漢會戰中投入的青木、池田、木島、津田,四個旅團,在包圍圈被殲滅,106師團最後僅僅約略1500殘部兵力突圍逃出,中國方面史稱萬家嶺大捷。

  戰後,西元2000年,日本戰史承認,第101師團、第106師團、第27師團,三個師團遭受重創,及其轄屬旅團、聯隊、大、中、小、支隊,確為傷亡慘重、損失極大。神社中,祭拜戰死人數,呈倍數增加,在當時,確是不敢承認,是為穩定社會、安定民眾信心。

  長江以北

  在長江以北,日軍第6師團在7月24日由安慶渡過太湖,突破了中國第31及第68軍的防線,在8月3日攻佔太湖縣、宿松縣及黃梅縣***屬於湖北省***,當日軍繼續西進後,中國第5戰區第4集團軍部署兵力在廣濟、湖北及田家鎮以迎擊日軍,第11軍及第68軍被命令在黃梅縣佈置防線,而第21軍、第26軍及第29軍團向南移動以側擊日軍。

  中國軍隊在8月28日收復太湖縣及宿松縣城,但第11及第68軍發動的反攻不成功,他們後撤至廣濟連同第26、第86及第55軍抵抗日軍,第4集團軍命令第21軍及第29軍團從黃梅東北側擊日軍,但未能阻止日軍前進,廣濟及武穴先後失陷,日軍之後包圍田家鎮要塞,第4集團軍利用第2軍增援第87軍防守要塞,及以第26、第48及第86軍協同側擊日軍,但是面對擁有強大火力和豐富作戰經驗的日軍遭遇巨大傷亡,日軍在9月29日攻佔田家鎮要塞及繼續西進,於10月24日攻佔黃陂及迫近漢口。

  大別山

  在大別山以北,第五戰區第3集團軍將第51、第19集團軍及第77軍部署在安慶的六安及霍山地區,第71軍防守富金山及固始縣***隸屬河南省***地區,第2軍團在河南省的商城及湖北省的麻城,第27集團軍及第59軍在黃河地區及第17軍團在信陽組織防禦。

  8月底日本第2軍分兩路從合肥進攻,南路的第13師團突破了國軍第77軍的防線、攻佔霍山及轉向葉家集,鄰近的第71軍及第2軍團利用已有陣地抵抗,第13師團進攻受阻及要求第16師團增援,9月16日日軍攻佔商城,守軍撤至商城以南地區,依據大別山的戰略據點繼續抵抗,10月24日日軍攻佔麻城。

  北路的日軍為第10師團,他們突破了國軍第51軍的防線和在8月28日攻佔六安,9月6日他們攻佔固始縣城及繼續西進,國軍第27集團軍及第59軍集結在黃河地區抵抗,經過十日的激戰,日軍在9月19日渡過黃河,9月21日第10師團擊破國軍第17軍團及第45軍,攻佔廬山,他們繼續西進,但面對國軍在信陽以東發動反天而退回廬山,日本第2軍利用第3師團增援,與第10師團協同進攻信陽,10月6日迂迴到新塘及攻佔平漢鐵路的柳林車站,10月12日日本第2軍攻佔信陽及進至平漢鐵路南面,會同第11軍一同進攻武漢。

  廣東作戰

  由於武漢地區的戰事仍然僵持,中國自國外的戰爭物資仍持續自南方港口輸入,日軍在此時決定抽調3個師的後線部隊對中國的海上生命線施加壓力,故決定以兩棲登陸的方式佔領廣東沿海港口。由於廣東地區的粵軍主力多抽調支援武漢會戰,故佔領的步調出乎各方意料的順利,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廣州地區淪陷。

  雖然日軍在各處的攻擊接連告捷,同時完成包圍武漢的行動,但因為廣東的失守讓武漢的戰略地位不再重要,固守亦失去實質意義,為了保全有生實力國民政府決定棄守武漢,日軍在10月26日攻佔武昌及漢口、10月27日攻佔漢陽,日軍完成攻佔武漢三鎮的行動。

  武漢會戰戰役戰果

  為保衛武漢,國民政府重新劃分戰區,制定戰略防禦部署,將重點放在武漢外圍,從6月到10月底同日軍展開了一系列英勇的防禦作戰,使敵在推進途中付出重大代價。在長江北岸,日軍在田家鎮要塞攻防戰中“戰死287人***內軍官7***,負傷866人***內軍官15***,合計1150人,預料還要增加”。在長江南岸,在江西馬頭鎮要塞,中國守軍與敵惡戰8晝夜,予敵大量殺傷。

  在富池口要塞同日軍血戰近10天,多次擊退日軍進攻,最後,無恥的日寇竟向中國軍隊施放毒氣才佔領。在廬山南北,中國軍隊與敵展開激戰,取得萬家嶺大捷,斃敵3000人,傷敵更多,俘虜30多人,繳獲輕重機槍50多挺、步槍1000多枝,軍馬100餘匹。在大別山地區,中國軍隊在富金山高地頑強阻擊日軍,予敵重創,殲敵1000餘人,使日軍每個連平均減員到40人,營長一級的軍官也多有傷亡。同時,中國軍隊利用大別山的險峻地形,巧妙阻擊日軍,激戰1個多月,致使日軍付出了戰死1000人,傷約3400人的代價才得以突破。在河南信陽,中國軍隊持續阻擊日軍,殲敵2600人。

  在武漢保衛戰中,中國空軍在蘇聯志願航空隊配合下,與敵激戰,取得重大戰果,共擊落日機62架,炸燬日機16架,炸沉日軍艦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隊作戰。中國海軍在長江上也進行了激烈戰鬥,在沿江要塞佈置水雷,設定海岸炮,並擊沉日艦多艘,有力遲滯了日艦沿江進攻。

  由於中國軍隊各處頑強、持續的阻擊,各路日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遲至10月底才完成由東、南、北對武漢的三面包圍。然而,中國軍隊從持久抗戰的戰略角度出發,未與敵決戰,而是從武漢地區撤退,儲存了有生力量。

  武漢會戰戰役意義

  武漢保衛戰,從日軍攻佔安慶開始到武漢失守為止,歷時4個半月,斃傷敵近4萬人。此戰意義重大。它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國屈服、早日結束戰爭的計劃,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轉折點。以武漢會戰結束為標誌,中國抗日戰爭開始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在武漢會戰過程中,日軍乘廣州兵力空虛,在10月發動廣州作戰,佔領廣州,控制了華南的部分地區。廣州失陷,使中國失去了重要的國際物資輸入線,給持久抗戰造成了新的困難。日本也為其以後的南進作戰,建立了一個前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