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滅燕之戰的歷史背景
景初二年***238年***,魏滅燕之戰打響,司馬懿率4萬魏軍討伐公孫淵,最終曹魏滅掉燕國,自此遼東地區直接歸於魏國統治。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從公孫度於東漢中平六年***1******為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開始,期間東伐高句驪、西擊鳥丸、往南越海收青州東萊諸縣,極盛時期東至朝鮮半島中部,南跨海佔有山東半島東萊諸縣,西抵灤河流域,北至鮮卑、夫餘,建立了東北地區強大的地方割據政權。其後下傳予子公孫康、弟公孫恭、孫公孫淵。公孫氏曾與曹操軍交鋒,雖一度臣服,但公孫淵上臺後搖擺於魏與吳之間,公元233年***太和七年***,公孫淵企圖向吳稱臣以為外應。孫權打算冊封公孫淵為燕王,東吳自丞相顧雍、輔吳張昭以下等舉朝勸諫,認為公孫淵必敗,因此反對孫吳對公孫淵的支援,沒有被孫權採納。孫權便遣張彌、許晏等,攜金玉珍寶,立公孫淵為燕王。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認為東吳遠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討伐,又垂涎東吳送來的珍寶,於是誘斬吳使,並將其首級獻給明帝。明帝於是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還讓他繼續持節任遼東太守,統領諸郡。
魏明帝遣使者傅容、聶夔封公孫淵樂浪公,之前公孫淵派去洛陽的計吏又對公孫淵說:“使團中有位名叫左駿伯的人,力大無窮,不是普通人。”公孫淵大為恐懼,於是帶領甲士,包圍使者居住的學館,然後才出來拜見使者,又數次對陪伴的國內賓客口出惡言,使者回洛陽後,便對明帝說明此事。
公元237年***景初元年***,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儉等攜帶書信印章去徵召公孫淵。公孫淵聞訊,立刻發兵,在遼隧阻擊毌丘儉,並與之展開激戰。毌丘儉見形勢對己不利,便退兵。公孫淵不聽綸直、賈範苦勸,自立為燕王,改元紹漢,並設定百官,遣使持符節,授予鮮卑單于印綬,誘其侵擾北方減輕自身壓力,又再次稱臣於吳,希望得到外援。
魏滅燕之戰的影響
曹魏平定遼東後,對東北亞有即時性的重大影響,因為各國無論是想爭霸或者爭盟友,考慮的物件是由公孫淵變成魏。其中以有內外部壓力的邪馬臺國最為積極,故魏也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假金印紫綬,連同大使難升米也獲得率善中郎將,假銀印青綬。日本從海路至帶方,再走陸路至中原的中日外交再次開通。卑彌呼死後發生內亂,結果要由魏廷裁決,由壹與繼位才平息紛爭,可見魏的影響力之大。
高句麗則蠢蠢欲動,《三國志·東夷傳》記錄公元242年***正始三年***寇遼東郡西安平;《毌丘儉傳》則稱“高句麗數侵叛”,終於在公元244年***正始五年***發生毌丘儉軍大破高句麗,屠其都;高句麗王所奔至的東沃沮也同為魏軍所破;夫餘則提供軍糧予魏;穢族不耐侯等舉邑降,從此樂浪和帶方二郡“有軍徵賦調,供給役使,遇之如民”;《三國史記·古爾王本紀》記錄與公孫氏曾有姻親關係的百濟,乘虛襲取樂浪邊民,樂浪太守劉茂怒,古爾王恐見討,遂還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