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滅夏之戰的歷史評價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朝與升夏政權於四川交戰,最終明朝勝利滅掉升夏,史稱“明滅夏之戰”。明升接受太尉吳友仁的主戰意見,一面對明遣使修好,以爭取備戰時間;一面派平章莫仁壽、鄒興、丞相戴壽以及吳友仁以鐵索橫斷瞿塘峽口,重兵扼守。六月二十二日,湯和至重慶,明升開城投降,蜀夏政權滅亡。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明滅夏之戰背景簡介
當時明朝已基本統一全國,惟北方尚有塞外元殘餘勢力,南方有四川夏政權和雲南故元樑王政權。洪武三年,明軍北征沙漠,穩定了北方的形勢,出兵消滅四川夏政權的時機已經成熟。
關於滅夏的戰略部署和進軍路線,明太祖朱元璋認為:“蜀人聞吾西伐,必悉其精銳東守瞿塘,北阻金牛***全稱金牛峽,亦稱五丁峽,在今陝西寧強境內***以拒我師。彼謂地險,吾兵難至,若出其意外,直搗階、文,門戶既隳,腹心自潰。”
此次戰爭的勝利,僅從軍事指揮的角度來看,朱元璋對作戰雙方軍事形勢的清醒認識和戰略部署得當,是一個至為重要的原因。以南路軍為正,以北路軍為奇,奇正並用,水路分進合擊,密切配合,使夏軍腹背受敵,疲於奔命,最終被明軍各個擊破。
這是又一個戰略計劃和戰爭經過基本吻合的典型戰例。蜀地悉平,為朱元璋徹底平定西南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