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烏欖的種植技術

  烏欖***學名:Canarium pimela Leenh.***,別稱:黑欖,木威子。橄欖科,喬木,高達20米,胸徑達45釐米。果可生食,果肉醃製“欖角”***或稱“欖豉”***作菜,欖仁為餅食及餚菜配料佳品;種子油供食用、制肥皂或作其他工業用油。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烏欖的種植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烏欖的種植技術

  喬木,高達20米,胸徑達45釐米。小枝粗10毫米,干時紫褐色,髓部周圍及中央有柱狀維管束。無托葉。小葉4-6對,紙質至革質,無毛,寬橢圓形、卵形或圓形,稀長圓形,長6-17釐米,寬2-7.5釐米,頂端急漸尖,尖頭短而鈍;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偏斜,全緣;側脈***8-***11***-15***對,網脈明顯。花序腋生,為疏散的聚 傘圓錐花序***稀近總狀花序***,無毛;雄花序多花,雌花序少花。花幾無毛,雄花長約7毫米,雌花長約6毫米。萼在雄花中長2.5毫米,明顯淺裂,在雌花中長3.5-4毫米,淺裂或近截平;花瓣在雌花中長約8毫米。雄蕊6,無毛***僅雄花花葯有兩排剛毛***,在雄花中近1/2、在雌花中1/2以上合生。花盤杯狀,高0.5-1毫米,流蘇狀,邊緣及內側有剛毛,雄花中的肉質,中央有一凹穴;雌花中的薄,邊緣有6個波狀淺齒。雌蕊無毛,在雄花中不存在。果序長8-35釐米,有果1-4個;果具長柄***長約2釐米***,果萼近扁平,直徑8-10毫米,果成熟時紫黑色,狹卵圓形,長3-4釐米,直徑1.7-2釐米,橫切面圓形至不明顯的三角形;外果皮較薄,干時有細皺紋。果核橫切面近圓形,核蓋厚約3毫米,平滑或在中間有1不明顯的肋凸。種子1-2;不育室適度退化。花期4-5月,果期5-11月。

 

  烏欖的栽培技術

  定植

  烏欖適宜於年均溫20℃左右,絕對最低溫不低於0℃,海拔300米以下的地區種植。烏欖對土壤和水分要求不嚴,紅黃壤的山坡地、低窪地均可種植。土層深厚、土質肥沃的沙質土壤栽植更佳。

  烏欖嫁接苗移栽成活率低,一般採用剛長出2~3片真葉的袋裝實生苗定植,株行距為4米×5米。基肥一般每穴放幹稻草15千克,石灰1千克,鈣鎂磷肥3~5千克和畜禽糞20千克。幹稻草、鈣鎂磷肥、石灰放底層,畜禽糞放在中層,表土放上層。植時使根頸部平於地表,植後整好樹盤,覆蓋雜草。

  嫁接及整形

  烏欖苗定植後第2年開始嫁接,嫁接宜在“春分”前後***3月中下旬***,即春梢尚未萌動而枝條充實、芽眼飽滿時進行。嫁接前1個月,不再給砧木苗施肥,以提高嫁接成活率。選擇芽眼飽滿、充實、無病蟲害的枝條作接穗。接穗採下後立即剪去葉片。在砧木距地面30釐米處採用腹接法進行嫁接,每株接1~2個接穗,成活後再將主幹在離介面上方10釐米處剪斷。

  烏欖嫁接後,要經常檢查其萌芽狀況,抹去砧木上的芽梢,減少養分消耗,保證芽的生長,提高成活率。接芽抽發後施薄肥,促梢壯體,及時解除薄膜包帶並護梢防風折裂。

  烏欖嫁接成活後第2年要定主幹促分枝,主幹高度一般在40~50釐米,第一層留主枝3~4條,主枝基角60~70度。鄰近枝條均勻分佈,以後各層分佈部位應跟相鄰層主枝錯開,一般層與層之間的距離為50~60釐米,留4~5層,矮化成形後,樹高控制在4米左右。

  幼齡樹的修剪採用短截疏枝與打頂控梢相結合,短截徒長枝,疏掉內膛枝、重疊枝,並在樹冠頂端打頂控梢開天窗,控制樹體高度。經過3年的整形修剪,可形成矮化、豐產和緊湊的自然圓頭形樹冠。

  烏欖的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

  根:舒筋活絡,祛風祛溼。用於風溼腰腿痛,手足麻木。

  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感冒,上呼吸道炎,肺炎,多發性癤腫。

  ①《本草拾遺》:主心中惡水,水氣。

  ②《生草藥性備要》:止血。

  ③《本草求原》:功近橄欖。

  ④《嶺南採藥錄》:火煅存性,止血化痰。少鹽漬之,名欖豉,乳癰初起,煎水洗之可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撒。

  經濟價值

  種子油供食用、制肥皂或作其他工業用油。木材灰黃褐色,材質頗堅實,用途與橄欖同。

  食用價值

  果可生食,果肉醃製“欖角”***或稱“欖豉”***作菜,欖仁為餅食及餚菜配料佳品。

  食用方法

  把生烏欖投進熱水中,焗浸數十分鐘,待它的肉變軟,隔去水,另浸入濃厚的鹽水裡,三天後即可以當鹹菜了。如果要作欖角,則用線把它分成兩半,中塞幼鹽醃製。若把它去核舂爛製成塊狀或調成漿狀,則叫做欖糕和欖醬。此外它還可以榨油之用。皮據說可作染料,其色鮮紅

  欖核椎開取其仁,便是“欖仁”,是制糕餅的高階餡料之一,廣式中秋月餅中的“五仁”,其中便有它的一分。所以每年也有許多人利用業餘時間斵欖仁以供餅家之需。欖核取去仁後剩下來的核殼是一種很好的燒料,潮州“功夫茶”功夫之一就是火炭,一般認為最好的炭,是欖核炭,其次才是“楝子炭”,取其火猛耐燒,少燼無雜味。因此欖核炭在舊社會遂成為士大夫們品名***草字名***的寵物了,欖核雕刻是廣東有名的手工藝之一,藝人們用它可以刻成船隻、花籃、人物、動物等等。一粒欖核刻成的船隻,其上有樓閣、人物,甚至器皿服用,應有盡有。這些核雕,是傳統的出口工藝美術品,此外也有人用它治印,只是不流行罷了。

  烏欖的最好品種是“車酸欖”,它的特點是味香肉軟,工夫甚少變壞***帶松香味***,已壞的烏欖,肉硬無味,不宜食用。

  烏欖之被人重視,已不自今日始,早在公元十二世紀時宋人筆記《嶺南代答》中,已有如下的記載:

  烏欖如橄欖,青黑色,肉爛而甘,亦可作蔬茹,核差長,其中仁味鬆美,薦酒泛茶皆珍,相饋遺者獨以核致遠,微暴幹,椎取仁

  廣府人吃欖豉,一般比較考究,起碼要加些油進去蒸熟才進食,但潮州人則非常簡單,只是浸鹽水到了一定程度,即可以拿來佐膳。

  烏欖的物文化

  由來

  附:烏欖的最早名稱是Pimela nigra Loureiro ***1790***,Koenig ***1805***把此名轉隸至Canarium屬下,錯誤地將原屬名Pimela而不是原種加詞nigra ***um***作為新組合的種加詞,根據《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第55條“當某一種被轉隸至另一屬或被置於該屬的另一名稱下而不改變其等級時,如果該種的加詞是合法的話,則必須予以保留.....”。因而Koenig的Canarium pimela是不合法的。1814年Roxhurgh以新幾內亞等地的另一種橄欖為模式發表了Canarium nigrum ***=C. acutifolium ***DC.*** Merrill***,1896年Engler把Pimela nigra Lour. 轉隸到Canarium屬下,組合為Canarium nigrum ***Lour.*** Engl. ***1896***,根據優先律原則,後82年發表的Engler的組合名C. nigrum也是不合法的,而且與Roxburgh發表的C. nigrum是同名異物。為避免混淆,並顧及到C. pimela作為烏欖的學名已長期廣泛使用,Leenhouts***1959***保留了這一種加詞,將它作為同一模式的新命名即本志所採用的書寫方式:Canarium pimela Leenhouts。

  核舟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課本中描寫的刻有《後赤壁賦》的核舟就是用 烏欖核雕刻的,它在臺灣被稱作珍玩。幾百年來 增城一直都有一批把烏欖核雕刻成各種各樣的花籃,船隻,人物,動物等工藝品的工匠,乾隆時期工匠陳德章被召進清代造辦處效力,一呆就是8年,於1737年雕刻出“核舟”,後成為乾隆的玩物,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詳見紀錄片“臺北故宮”第七集“巧奪天工”。

  烏欖的傳說

  朋友,你一定會聽過很多有關橄欖的傳說:女神雅典娜教古希臘人種橄欖樹,用橄欖樹戰勝海神波塞冬而獲得雅典古城。機智的信鴿叼回橄欖枝,給劫後餘生的諾亞對方舟煥發新的希望。海格立斯用橄欖木杖敲打地面,使樹木入地生根。古代奧林匹克用橄欖枝作獎品,這是西方的一種文化,一種和平與希望的象徵。

  中國是橄欖的故鄉。民間流傳很多關於橄欖的故事。 很古很古的時候,羅浮山有位醫術高明的中醫師。中秋之日,有個叫羅二的人自稱有黃腫、懶惰、貧寒三病,請大師看病。老中醫經過望聞問切,從藥房裡取出十粒紫黑色的橄欖,告訴他說:“這十顆藥丸,你每日連皮帶仁吃一顆,吃完以後,再來複診。” 羅二驚訝,這麼大的烏欖怎麼吃呢?大師告訴他,吃整個烏欖,要講究方法,不然沒有藥效。大師說,吃烏欖首先要用適度的熱水將欖泡軟,然後用小刀把欖肉分成兩半,讓欖核和欖肉剝脫出來。欖肉一半馬上吃掉,另一半就要先在欖坯中放點鹽,製成欖角才吃;吃仁更要講究,用利刀砍斷欖核,保持欖仁完整,藥效才大。 羅二遵照大師的醫囑吃藥,頭幾天不是欖核太硬砍不開,就是欖仁太脆分兩半。後來,他把刀磨利,把力練好,一切就如願以償了。最令他料想不到的是,人們都說苦口良藥,可他的藥卻香膩可口,食而不厭。十天後,羅二來到大師處複診。大師開的藥同樣是烏欖,只是分量是先前的十倍,而且吃法也不一樣。大師吩咐他,回家後要立刻將所有烏欖泡軟,欖肉全部製成欖角,晒乾後每頓飯吃兩粒;欖核則晒乾後全部放在地裡培植,等到新果長成才吃用。就這樣,羅二不但用勤勞的雙手培育出一個烏欖林,而且掌握了醃製欖角,壓榨欖油,斬核取仁的工藝。他身上的三種疾病全部治癒,他的子子孫孫也從此不再懶惰、貧寒。

  千百年來,烏欖不但成了家鄉人薪火相傳賴以謀生的一種形式,而且成了家鄉人的驕傲。增城欖雕更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實中的橄欖,代表著一種優良的傳統,是中國人純樸與勤勞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