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唯心主義
柏拉圖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寫下了許多哲學的對話錄,並且在雅典創辦了著名的學院。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如同許多古老的文獻,柏拉圖留下的文集殘缺不全、而且依然存在爭議。他記載的蘇格拉底對話錄成為後人研究他們思想的主要來源,但許多內容其實記載的是柏拉圖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蘇格拉底的原意。
唯心主義: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和大自然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發展一種適合並從屬於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恆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於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恆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可以作為柏拉圖的“理念論”的一個初步的解說。
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只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瞭解的,只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面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性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但是另一方面,柏拉圖把太陽比作正義和真理,強調我們所看見的陽光只是太陽的“形式”,而不是實質;正如真正的哲學道理、正義一樣,是隻可見其外在表現,而其實質是不可言說的。
延伸閱讀:
柏拉圖主義
柏拉圖主義***Platonism***是數學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數學哲學觀點,它起源於古希臘的柏拉圖,此後在西方數學界一直有著或明或暗的柏拉圖主義觀念,19世紀,它在數學界幾乎佔了統治地。20世紀初,數學基礎三大學派的爭議剛趨平息,柏拉圖主義觀點又成為討論的熱點之一。
人物評價:
柏拉圖,從任何方面來說,是西方文學傳統上最耀眼的作家之一,也是哲學史上最有洞察力,廣泛和影響力的作家。作為一個高地位的雅典公民,在他的工作中,他顯示出對政治事件和當時的知識分子活動的專心,但是他提出的問題是這麼影響深遠,他使用的處理問題的策略,有豐富暗示性和振奮性,教育了差不多每一時期的讀者,某種程度上都是受他的影響。
幾乎在每一個時代都有哲學家認為他們在某些重要的方面是柏拉圖主義者,他不是第一個應該使用“哲學家”這詞思想家或作家,但是他對於哲學該如何構思,它的範圍及正確的追求目標是那麼自知。通過他全力抓住的,哲學的主題,一般認為的——對倫理、政治、形而上學、認識論議題的嚴格與系統的考察,通過一個有特色的被稱為是他發明的方法裝備起來,他是如此地改變了知識分子潮流。哲學史上只有少數的其他作家在深度和廣度上接近於他:也許只有亞里士多德***和他一起學習的人***,阿奎納和康德會是普遍同意的擁有相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