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皇帝吃什麼_夏朝皇帝的開國大宴怎麼樣

  在夏朝時期,皇帝吃的是什麼食物呢?在舉行開國大典的時候,在飲食上又有哪些講究呢?下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夏朝皇帝都吃哪些食物吧!

  夏朝皇帝吃的食物

  既然設宴,就要好酒好菜招呼著。但實在是當時條件所限,在這場開國大宴上,猛男夏啟能拿出手的只有肉和果酒***餐間的野生水果就不說了***,甚至是以肉為主食的。

  四千多年前,在華夏民族還沒有完全進入農耕階段時,由於遷徙帶來的田獵遊牧性質佔了華夏民族經濟的很大比重,因此,吃肉是不成問題的。近代發現的夏文化遺址的二里頭文化遺存和龍山文化遺址也證明,夏代有牧馬、養馬、養羊的經驗。傳言夏啟征服了叛亂的有扈氏後,還把俘虜罰作“牧豎”,也就是放牧家畜的奴隸,可以想見當時放牧的規模。

  吃肉不是問題,關鍵是在當時還沒有豐富作料,還沒有炒、煎、炸等烹飪技術出現的狀況下,肉怎麼吃?史學界根據出土的夏商時代的炊具食器與甲骨文的字形推測,夏商時代吃肉還是以大塊肉為主,肉蒸熟、煮熟或烤熟之後,用銅刀等切割成薄片,蘸醬或其他調料吃。

  由此,專家推測,四千多年前的那場宴會上,是以蒸肉、煮肉或者烤肉為主的。肉的品種也較多,有羊、豬、犬、魚、雉,把這些肉蒸熟、煮熟或者烤熟之後,用石刀、陶刀切割成薄片,蘸以肉醬汁和鹽吃。

  夏朝皇帝喝的東西

  肉再好吃,吃多了也噎得慌,因此備點飲料是必需的。

  這個飲料就是酒,但跟今天的酒不同的是,當時的酒是水果類發酵之酒,而非糧食類發酵之酒。確切地說,是自然發酵的果酒,純天然、無汙染。

  飲食文化學者、河南科技學院教授、河南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常務副祕書長張海林認為,夏啟建朝,華夏民族還沒有完全進入農耕文明時期,沒有那麼多糧食供人類發酵、造酒,用的都是可以採摘的野生水果之類。

  張海林解釋,中國之酒源於何時,難以考證。世傳有儀狄***大禹時代之人***造酒之說,或杜康造酒之說,但現在研究認為,酒的發明應該更早,且很有可能是上古人在長期與自然界的博弈中發現的。自然界中,有些動物善於在樹洞中儲存桃、李、杏等野果,但總有因故沒來取的情形發生,於是,野果被儲存時間長了,就自然發酵為果酒。人們發現,山間野猴等吃了這些果酒,就會手舞足蹈***也就是發酒瘋***起來。人們好奇之下也去嘗試,發現口感不錯,就借來一用。所以說,酒的發現、發明,是人類對自然界一個長期的認識和實踐的結果,更是人類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古代皇帝的飲食知識

  地位越高,受的約束越多,主要是自我約束。“刑不上大夫”的意思是用比刑罰更高的要求約束士大夫,士大夫一旦刑罰加身,那可就丟人丟大了。對於清宮的逸聞,我最喜讀《宮女談往錄》、《太監談往錄》兩本,前年拜見《清史》總編纂戴逸先生,向先生推薦後者,還寄了一本給他。我並不能考證此書所說是否確鑿,之所以認為可信者,以其情理圓備耳。

  作者信修明是讀書人出身,娶妻生子後才淨身入了宮,由於他有文化,為人處事圓融得體,很快就成為慈禧太后身邊的近侍太監,有時候還給慈禧讀書聽。他的見識修養和文字功夫,今天的人是不可想象的。我起初也是因為獵奇才讀他的《太監談往錄》,一讀之下,認為他寫的之所以可信,原因就是情理通順。這也印證了我對德齡、容齡兩姐妹“拆白黨”的判斷,她們寫的清宮逸事都是胡說八道。

  比如說飲食,信修明寫慈禧太后的飲食起居,並不是奢華不可遏制的,而是按照早就定好的規矩辦,絲毫不能逾制。民間傳說慈禧喜歡吃什麼,哪個菜還是慈禧給取的名字,完全是杜撰,就跟那個相聲裡說的“東宮娘娘烙大餅,西宮娘娘剝大蔥”一樣,是民間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瞎猜,宮中御膳房的廚師都沒法準確把握帝后喜歡吃什麼。慈禧秉政,即使是大冬天,也得差不多凌晨四點起床,她是老年人,但也得“身乏強起”,不然,會被外面的王公大臣議論,說她示天下以怠政。因為她這兒若差之毫釐,到了外面可就謬之千里了。所以,不是位高權重就什麼事兒都由著她。

  在以往的朝代也是如此——拙作《尚食志·糟》一文,曾述宋仁宗皇后向呂夷簡夫人索糟魚一事,宋朝宮廷有制度:不得取食於四方。就是說,京城所在地方產什麼,皇宮裡基本上就吃什麼,不能讓全國各地進宮土儀即地方特產,以免增加百姓負擔。京城絕沒有逢年過節前,突然多了外地的送禮車,將道路堵死的情況!

  豈止如此,宋仁宗有天晚上肚子餓了,特別想吃燒羊肉,但他忍著到了天明。第二天早上吃早餐,對伺候他的侍臣說:昨半夜裡,朕突感飢餓,特別想吃燒羊肉。侍臣一驚,趕緊說:那您就應該降旨讓御膳房做呀!宋仁宗擺擺手說:算了!朕聽說宮裡每有任何要求,外面就當成永例、制度,供應不斷。其實,朕當時也想讓御膳房做來著,但恐怕吃這一回,就讓今後每天晚上殺羊成為制度,那就太糟糕了。***“誠恐自此逐夜宰殺,則害物多矣。”***在場的所有人聽了,都高呼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