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歷史小故事介紹

  西方最早發展數學的是巴比倫人與埃及人,他們的數學都是因實際需要而產生的,而且都很初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歷史小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數學歷史小故事1

  彼得堡科學院院士哥德巴赫正在研究把任何數表示成幾個質數的和的問題。哥德巴赫發現,總可以把任何一個數分解成不超過三個質數和。但他不能證明這個命題,甚至找不到證明它的方法,於是,他寫信全告訴尤拉這件事。在1742年6月7日的信中,哥德巴赫告訴尤拉,他想冒險發表下面的假定;“大於5的任何數***正整數***,是三個質數的和”。歐拉回信說:他認為“每一個偶數都是兩個質數的和”這論斷是一個完全正確的定理。顯然,哥德巴赫的斷語就是尤拉這論斷的簡單推論***因為:奇數=3+偶數*** 。然而,尤拉也不能證明它。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關於哥德巴赫問題,不論是提出問題的哥德巴赫本人還是大數學家歐位都不能做出什麼結果。上世紀一個超群數學家康託耐心地試驗了從2到1000的所有偶數,說明在這範圍內,哥德巴赫斷言是成立的,但這能說明什麼呢?此後,多少著名的學者都為哥德巴赫問題花費了無數的精力,力圖開闢解決這一問題的道路,或者將它與數學的其他問題聯絡起來。但要嚴格證明它,卻毫無結果,1912年,數論大師蘭道在國際數學家會議上說:這個問題要用近代數學工具來解決是絕對不可能的。

  到二十年代初期,問題才有了一點進展,挪威數學家布朗用古老的篩法證明了:每一個偶數是九個互數因子之和加九個素數因子之積,簡記為***9+9***,延自這一派的方法,1924年拉德馬哈爾證明了***7+7***,1932年愛斯斯爾曼證明了***6+6***;1938年,布赫斯塔勃先後證明了***5+5***和***4+4***;1956年維諾格拉多夫證明的***3+3***;1958年我國數學家王元證明了***2+3***。

  另一證明方法是1948年由匈牙利數學家蘭恩易開闢的,他證明了每一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和一個“素因子示超過六個的”數之和,簡記為***1+6***,1962年,山東大學教授潘承洞證明了***1+5***,同年,他又和王元證明了***1+4***;三年後1965年,布赫斯塔勃、維諾格拉多夫和龐皮艾黎都證明了***1+3***。

  陳景潤繼承了前人的結果,吸取了前人的智慧,施展了他堅韌不拔的毅力,頑強地向哥德巴赫問題挺進。為了能最快閱讀最新的國久的有關資料,瞭解外國的新結果,他在掌握英、俄兩門外語基礎上,又自學了德、法、日、意和西班牙語。同時在數論方面接連攻下了三十多道難題中的六、七題,為解決哥德巴赫問題做出了必不可少的鍛鍊和準備。

  例如他在圓內整點問題,球內整點問題,華林問題,三維除數問題上,都改進了中外數學家的結果。經過這一艱苦的歷程,1966年,陳景潤在《科學通報》第一十七期上發表了他已經證明***1+2***的成果。已故的著名數學家閔嗣鶴教授稽核了二百多頁論文手稿,確認其證明無誤,但建議他加以簡化,此後陳景泣不分白天黑夜,一筆又一筆推演了六麻袋稿子,經過七易寒暑,終於寫出了著名的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一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精心論證了***1+2***,其中定理數學史故事 - 家庭教師 - 陽光浴場 ,被英國數學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數學家李希特譽為“陳氏定理”,是“篩法”的“光輝的頂點”,並立即補入即將刊印出版的他們合著的《篩法》一書中,英國數學家讚揚陳景潤說“你移動了群山”。

  陳景潤為祖國增添了榮譽,他的突破為推動學林繁榮做出了極大的貢獻。1978年他出席了第一屆全國科學大會。先後當選為第四屆、第五屆人大代表為會議主席團成員。

  1979年初,他和著名的拓撲學家吳文俊夫婦應美國普林斯頓高階研究所所長伍爾夫教授的邀請,前往講學和作短期的研究工作。在那裡,陳景潤又利用有利條件,完成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把最小素數從原來的80推進到16,這是當前世界上最新的成果,受到了國際數學界的好評。

  數學歷史小故事2

  祖沖之***公元429-500***,字文遠,是我國古代南北朝時代南朝傑出的科學家,原籍是范陽郡遒縣***今河北萊源縣***,因戰亂,他的祖先遷居江南。公元429年,祖沖之誕生在南方宋朝一個士大夫的家庭。這家有幾代研究曆法,祖父掌管土木建築,也懂得一些科學技術,所以祖沖之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家傳的科學知識,他少年時代就開始鑽研古代的經典。思想機敏。勇於創新,勤奮地學習,對各種事物敢於大膽設想,勇於創新,並且勤於實踐。他蒐集和閱讀了大量有關天文、數學等方面的書籍與文獻資料,並經常進行精密的測量和仔細的推算。就象自己說的那樣;“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釐,心軍籌策”。由於他既崇尚抽象的理論,又注重理論的應用,突破了天命論、神祕主義的桎梏,敢於實踐,勇於改革,因此在當時勞動人民創造的高度發達的物質財富的基礎上,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科學成果,特別是天文曆法和數學方面的成就更為突出。

  我國古代曾經長期採用“十九年七閏月”的方法作為曆法來計算陰曆。祖沖之經過仔細推算和研究,發現這種曆法雖然可以使兩種***陰曆和陽曆***天數大致相符,但還不夠精確,過了二百年就會相差一天。因此,他決心打破傳統觀念改革閏法。總結了前人經驗,經反覆實驗,科學計算,改為第三百九十一年中有一百四十四個閏年。這樣就相當精確了。他在一文曆法中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在曆法計算中第一次應用了歲差,即指地球圍繞太陽執行五週,不可能完全回到上一年的冬至點的現象。他算出了歲差為四十五年十一個月後退一度***一度等於60分***,並在他的《大明曆》中加以應用。雖然尚不夠準確,但這在天文學史上卻是一個空前的創舉。為了使曆法更精確,他還算出交點月,即月亮連續兩次經過黃白交點所需的時間是27。21223日,這與現代測得的21。21222日極相近似。這為準確地算日食月食婦生的時間創造了條件。

  在上述基礎上,他製成了當時最科學的歷法——《大明曆》。那時他才三十三歲,公元462年,他把《大明曆》交給朝廷,請求予以頒行。但遭到以貴族官僚戴法興為首的堅決反對。戴法興是一個很有權勢的人物,又稍稍懂一點歷史,但思想非常保守,戴硬說太陽轉動一週***實際上是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有快有慢,沒有規律。祖沖之反駁說:“太陽的轉動是有一眯規律的,這是有事實根據的”。戴又說:“日月星辰的快慢變化,凡人是測算不出的”。祖沖之說“這些變化並不神祕,只要人們進行精密的觀測和細緻的推算,是完全可以算出來的。事實上人們已掌握了一定的規律”。把戴批駁得啞口無言,祖沖之終於擊敗了保守勢力,取取得最後勝利,然而直到他死後十年在他兒子祖恆再三推薦下,新曆法才在公元510年被正式採用。

  祖沖之在數學研究方面,特別是在圓周率的研究上,做出了在數學史具有深遠影響的巨磊貢獻。古代最早求得的圓周率是“3”,西漢末年劉 又得到3.1547的圓周率值。東漢的張衡算出3.1622的值,到了三國末年,數學家劉徽創造了用割圓術求得圓周率方法,得出3.141024的值。祖沖之地吸收了其中一些 有的東西,又不為前人結論束縛,經過自己的精密測算,算出圓周率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並以22/7和355/113作為用分數表示圓周率的疏率和密率。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最精確的圓周率,歐洲人奧托和安託尼茲直到公元1573年,才先後求出這個數值。實際上早在他們一千一百多年前,祖沖之就得到這個數值了,因而,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主張稱名為“祖率”。

  祖沖之在推算圓周率時,對九位數的大數目,需要反覆進行包括加減乘除與開方等方法的運算五百三十次以上。而且當時他還是用籌碼***小竹棍***來計算的。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後來,祖沖之把數學上的研究成果寫成一本書,叫做“綴術”,內容很豐富,可惜早已失傳了。

  除了在天文、曆法和數學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外,在他五十歲那年,曾經仿製成功一輛指南車,這車子不管怎麼轉動,車上木人的手總是指著南方。他又看到群眾用人力磨數值非常吃力,於是開動腦筋,反覆實驗,製成了水碓磨。同時還製造成功一種“千里船”,經過試驗,日行百餘里。此外,他還懂得音樂,注過多種經典。因而祖沖之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傑出而又博學多才的一位科學家。

  祖恆是祖沖之的兒子,字景爍,生卒年月已無可考。他也是一個博學多才的數學家,曾在公元504年、509年和510年三次上書建議採用祖沖之的《大明曆》,終於實現了父親的遺願。

  祖恆的主要工作是修補編輯祖沖之的《綴術》。

  祖恆推導球體積公式的方法非常巧妙,其理論依據是這樣一條被他當作“公理”使用的命題:“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其中“冪”是截面積,“勢”是立體的高。把這命題翻譯成現代漢文並寫得詳細一點就是:“界於二平行平面之間的確良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這二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命題在國外通常稱為“卡瓦列利原理”或“卡瓦列利定理”。卡瓦列利***1598-1647***是義大利米蘭人,伽利略的學生,波倫拿大學教授,為十七世紀義大利數學家中影響最大的一個。這定理是他於1635年在波倫拿出版的名著《連續不可分幾何》一書中提出的,但卻比祖恆遲了1100多年。

  數學歷史小故事3

  公元前500年,古希臘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學派的弟-子希勃索斯***Hippasus***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一個正方形的對角線與 其一邊的長度是不可公度的***若正方形邊長是1,則對角線的長不是一個有理數***這一不可公度性與畢氏學派“萬物皆為數”***指有理數***的哲理大相徑庭。這一發 現使該學派領導人惶恐、惱怒,認為這將動搖他們在學術界的統治地位。希勃索斯因此被囚禁,受到百般折磨,最後競遭到沉舟身亡的懲處。

  不可通約的本質是什麼?長期以來眾說紛壇,得不到正確的解釋,兩個不可通約的比值也一直被認為是不可理喻的數。15世紀義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稱之為“無理的數”,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稱之為“不可名狀”的數。

  然而,真理畢竟是淹沒不了的,畢氏學派抹殺真理才是“無理”。人們為了紀念希勃索斯這位為真理而獻身的可敬學者,就把不可通約的量取名為“無理數”——這便是“無理數”的由來.

  同時它導致了第一次數學危機。

 

 數學歷史小故事的人還:

1.數學的小故事

2.數學小故事

3.關於數字的數學小故事

4.趣味數學小故事

5.簡單的數學家的故事

6.數學家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