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荀子有什麼關係

  孔子和荀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荀子則是儒家思想的經典代表人。那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孔子與荀子雖然都崇尚儒家思想,但他們在“禮”上所持有的觀點卻不同。

  孔子認為,禮在本質上是代表一種仁義的存在,禮中包含仁義之意。而禮與法律的關係卻不是很密切,並不像荀子主張的那樣,禮需要法律來進行約束和管理。因此,孔子主張,禮與仁義的關係更為密切,要規範人的行為規範和道德觀觀念,就需要人的仁義。

  相對孔子的禮而言,荀子的禮便具有明顯的不同。荀子也非常重視禮的相關評論,在如何對禮進行約束和規範上,荀子更加傾向於用法律的手段對禮的作用。因此,荀子主張,禮與法的關係更為密切,要施禮必先起法。

  造成孔子與荀子在禮上所持觀點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二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各自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原因。在禮論的形成過程中,孔子是基於國家實行“仁政”的前提之下,而荀子則是主要以儒家的思想為中心,但同時又相容法家思想的精髓,將禮視為基本綱領,法作為基本準繩,主張禮法並用。

  在世人眼中,荀子的思想相對於孔子的思想而言,可能要更實用一些,孔子的思想比較理想化,但二者各有所長,這些思想不僅在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乃至影響至今。

  荀子思想的影響有哪些

  從人文角度,他提出了性本惡的性惡論,重點強調了後天環境影響和人文教育作用,成為了與孟子的‘性善論’的相對觀點。他提出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相互的人文理念,被歷代開明的封建君主所採用。

  從自然角度,他提出尊重自然規律,他不信天命、不尚鬼神,但提出了人定勝天的思想。

  從政治角度,他提出了經濟發展與物質文明、禮治法治並重的理論雛形,既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又關注人類的物質需求。他提出的任用賢能、崇尚節儉對穩定和鞏固政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一是荀子思想具有學術批判精神,是春秋戰國時代各種學術、學說爭鳴、交融的一個縮影,具有積極的學術發展意義。二是荀子不折不扣地傳授和弘揚儒家經典絕學,使得中華禮儀文明得以延續和發揚,功不可沒。三是荀子思想不僅是紙上談兵,坐而論道,而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他講學於齊、仕宦於楚、議兵於趙、議政於燕、論風俗於秦,實現了出世與入世結合,承擔了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