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量教案

  “物質的量”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

  物質的量教學反思

  “物質的量”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在中學化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正確理解其內涵並靈活運用該物理量進行計算是中學生必備的化學能力。但初學者常感到這一概念出現得很突然、很抽象,甚至難以琢磨。因此,做好該部分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許多教師對此已經進行了大量深人細緻的摸索,形成了多種教學方案。有的先介紹常見的基本物理量,然後直接給出“物質的量”的概念及其單位,課堂效率貌似很高,但學生往往因“被填鴨”而“一知半解”有的利用化學方程式,從巨集觀質量和微觀數量兩個角度對反應物和生成物進行分析,引出“橋樑”一一“物質的量”,從舊知到新知,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求,但接下來的學習依然困難重重;有的從故事或生活中例項出發,化抽象為具體,巧妙引出“物質的量”的概念,美中不足的是不能很好地聯絡“摩爾”與“摩爾質量”的學習。

  本節課設計緊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求,以問題驅動教學。具體來說,先通過複習初中學習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採用舉例、推理的方法對算式進行變形,計算出阿伏伽德羅常數;然後,以阿伏伽德羅常數為標準,建立“團”的概念,進而學習“摩爾”、“摩爾質量”的含義;最後通過對“相對原子質量”意義的分析,類比出“物質的量”的概念。這種設計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內容呈現次序,巧妙地降低了對“摩爾質量”理解的難度。整個過程層層深人,環環相扣,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體現探究的科學性和高效性。此外,這節課從單純的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填鴨式”教學轉變為啟發誘導式,從單向傳播轉變為雙向感應,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能力為根本”的教育思想,有效地調動和保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與熱情,較好地落實了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然而,本節課中計算量偏大,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都有較高要求。如果學生對微觀粒子的概念不太清楚,學習起來仍會有較大困難。另—方面,學生計算和討論耗時較多,致使課堂時間緊張。不過,從學生課堂的表現、課後交流和作業完成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都能夠對“物質的量”這一概念形成較清晰的認識,整體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