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採訪的特點

  新聞採訪主要由記者採訪、鏡頭設計、拍攝、剪輯、寫解說詞、配音這幾個程式來完成。它可以系統地、形象地報道事物發展的過程。那麼你知道新聞攝影的特點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新聞攝影特點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一、

  新聞攝影和文字新聞、口頭廣播等其它新聞形式相比,在抓新聞這個根本點上,都是相同的。但它的確有著自己的鮮明特點。

  它的主要任務是拍攝可視的新聞形象,用畫面的形式來反映現實生活,感染讀者。所以,攝影記者在採訪中,考慮的不是文字如何表達,而是如何通過一幅或幾幅畫面來報道新聞。

  攝影記者與文字記者有個很大的區別,文字記者採訪之後,可以回來根據記錄和記憶寫稿,而攝影記者則必須在現場完成作品。這就對攝影記者提出了一個嚴格的要求:每一張新聞照片都必須親自到現場去拍攝,並且要在當時當地複雜的環境中,有目的地、正確地、敏捷地將最本質的內容報道出來。

  僅就這一點,攝影記者就要比文字記者付出更緊張的勞動。大家可以想象,文字記者採訪之後,還可以在仔細地思索一番,分析分析採訪到的素材,甚至可以找人研究一下文章怎麼寫;攝影記者可沒有這種機會,他們必須在現場攝影的幾分之一秒甚至幾百分之一秒的短暫時間內,將事物的最突出、最生動的內容表現出來。譬如,拍一位少先隊員與戰鬥英雄擁抱的場面,表情最好的往往在一剎那間。這就要比比看,誰的抓拍水平高了。失去了最好的拍攝機會,怎麼後悔都是無法彌補的。

  總之,用畫面表現新聞形象,是新聞攝影的主要特點。

  二、

  簡單地說,凡是適合於畫面表現的新聞,都可以拍。

  如多拍一些表現新人、新事物等的新聞照片;能夠表現大學生豐富多采生活的新聞照片和搶拍一些動態新聞照片。

  三、

  新聞攝影是新聞事件中適合用攝影表現的手法記錄和傳播的可視形象,它不同於照相館裡的人像攝影,“以靜對靜”,“一切聽從指揮”,而是“以動對動”,順其自然,把握瞬間是照片成敗的關鍵。要想獲得一幅好的新聞照片,就必須要特別注意:

  1.抓動作。沒有動作的題材照出來經常是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拍攝物件動得越厲害,照片就越生動、越真實。

  2.抓神態。有的拍攝物件沒有動作,那麼可以關注他的神態和表情。神態往往是人物內心世界的表現,有些神態往往無法用語言表達。

  3.抓細節。為使作品更加真實可信,就必須得抓細節,細節可以增加照片的可感性和趣味性,沒有細節往往導致照片平淡乏味。

  4.抓特寫。一個人物、一個地點,都具有各自的獨特性,抓特寫能使照片的表現力增強。由於繁雜而又快節奏的生活,人們很難停下腳步仔細觀察一件事物。所以把取景的範圍推向極端,近到無法再近、少到無法再少、畫面精練到極致,就會得到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5.抓矛盾。有矛盾、有問題就能引人注目,耐人尋味。矛盾也是一種對比,對比可以引起人們的思考,從而拓展作品的深度和廣度,且對比的因數越豐富,照片的味道就越濃厚。我們進行拍攝的時候應該記住,攝影並不僅僅是看見,更重要的是要有所發現。

  四、

  在新聞圖片的拍攝中,拍攝角度直接影響著主體,即新聞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的突出。無論在任何環境條件下,攝影者必須始終注意新聞事件主體的變化,在其頻繁的變化中掌握運用拍攝角度,抓住拍攝時機,充分利用有效果的畫面構圖和現場有限的光源準確曝光,為一幅完美的新聞圖片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

  在新聞攝影中,新聞事件主體與環境、條件的變化,往往因拍攝高度的不同,影響形象。比如,在眾多反應抗洪救災的新聞照片中,拍攝者並不是在同一條件和同一高度拍攝的,因此,形成的效果也不一樣。

  六、

  抓拍是新聞攝影中最基本的手法,又是一幅圖片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假如有些攝影者,在新聞事件中從頭到尾不注意主體變化,見什麼拍什麼,主體成了陪體,甚至把要反映的主體排斥到了畫面之外,或者說不應該突出的反而突出了,其結果就是失敗。

  七、

  新聞攝影必須體現一個“新”字,它所反映的必須是正在發生的、引人關注的 新聞事實。如政治事件、經濟訊息、社會熱點、國際關係以及反映社會生活的紀實性報道等。

  八、

  新聞攝影的的現場抓拍,應以正確反映事件為主,具有較強的現場感;而不應過分雕琢,因追求藝術效果而有損於對事實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