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與佛教有什麼區別

  印度教與佛教都是同源於印度的古老宗教,但是這兩個宗教卻有著不同的思想以及信仰等。佛教在世界各地都有著虔誠的信徒,而印度教主要卻流行在印度。那你瞭解嗎?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從印度教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吧!

  印度教與佛教的區別

  佛教和印度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儘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印度教的簡介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讚、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讚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係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裡,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