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語言文學論文

  進入21世紀以來,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在全國高等教育整體迅速擴張的背景下,在數量上達到了空前的態勢。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外國文學中的語言藝術

  【摘 要】對於當今社會的文學作品而言,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其特徵。外國文學作品不僅孕育了外國文化,同時也推動了外國文學走上巔峰。現如今,在我國文學市場上,外國文學作品不在少數,它們不僅豐富了我國人民的閱讀內容,也為作家們提供了更加廣泛的寫作形式。文章中,筆者將從外國文學作品入手,向讀者揭示外國文學作品所體現出來的語言藝術,以期能夠為中國文學的發展提供借鑑。

  【關鍵詞】外國文學 語言藝術 特徵

  眾所周知,每一個作者都有自己的語言藝術,每一個民族的作品也都存在著自己民族的表達特色,因此,如何恰當地理解外國文學作品,需要我們深入到外國文學作品內部,進行積極的思考和探究。要想更好地理解外國文學作品,探究語言藝術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語言是文學作品主要的載體,沒有語言,文學作品將無法存在,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瞭解外國文學作品,探究文學作品的語言藝術是十分必要的,它不僅能夠擴充我們的文化知識,還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外國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使我們的文學素養得以提高。

  一 外國文學作品所體現出來的意象性

  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吸引人們廣泛閱讀,其一大原因就是能夠通過語言描述來創造出一個近乎真實的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除此之外,作者還可以通過文學作品來進行背景的描述、情感的渲染、思想的鼓動和形象的塑造,以此來為人們呈現出一個充滿著快樂、悲傷、真實、虛無的想象世界。

  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並不是文字的簡單堆砌,而是通過文字來構造出一個文學構架,並在此構架中創造出一個個生動的文學形象,以此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學主張。所以說,外國文學作品的一大特徵就是語言文字具有意象性。

  意象派的文學創作有三個主要原則,即:第一,單一意象;第二,用詞簡潔有力;第三,語言充滿音樂感。例如,美國著名意象派詩人龐德的一部作品《在地鐵站中》有過這樣的描述:“人群中出現的鬼影,正如盛開在潮溼漆黑枝椏上的花。”寥寥幾筆,就表現出了一種決絕的美麗。由此可見,這三個主要原則都與語言藝術相關,我們可以從上述例子中有所體會,“擁擠的地鐵站”是單一意象,在這個平凡的生活場景中,詩人龐德卻看到了“潮溼漆黑枝椏上的花”這一意象,而整個場景只有兩句話,語言簡潔,音樂感強烈。

  在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我願意是急流》這篇作品中,詩人裴多菲用“急流”、“廢墟”和“雲朵”等多個意象來表達了自己甘願為愛情獻身的思想感情,並運用了“小魚”、“常春藤”和“夕陽”等意象來表達了對愛人的守護。這些意象彼此交織,表達了詩人對愛情的讚美和對愛人的嚮往。

  二 外國文學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性

  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得以儲存,是因為其語言表達蘊含了豐富的情感性,這種情感既是作者的思緒,同時也是一代人的思緒,無論是虛無、憤恨、痛苦,還是快樂、興奮、激情,這一切的情感都能夠被作者融入文學作品中,並通過語言形式表達出來。所以,在文學作品中,語言都是富於感情的,這種通過語言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才是作者創作的真實意圖,這也就是說,情感性是外國文學作品的又一大特徵。

  例如,英國著名的文學大師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是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這句獨白不僅僅是哈姆雷特對於人生的思考,同時也是莎士比亞對於人生的拷問。當觀眾讀到這句話時,自然而然會對自己的人生產生反思。由此可知,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除了生動的語言形象之外,更引人關注的就是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內涵,因為這才是一部文學作品的靈魂。

  在詩歌當中,英國詩人托馬斯格雷是“傷感主義”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墓園派”的奠基人物。在他的詩歌創作中,懷古傷今的句子隨處可見,他醉心於墓園風光,擅長通過悲涼的文字來喚起人們的傷感情懷。如在《鄉村墓地的輓歌》中有這樣一句話:“The breezy call of incense―breathing morn,The swallow twittering from the straw―built shed,The cock’s shrill clarion,or the echoing horn,No more shall rouse them from their lowly bed.”***“清新的早晨輕拂的微風,草窩裡的燕子呢喃聲聲,號角的迴盪,雄雞的啼鳴,也無法將他們從墓中喚醒。”***在這篇詩歌中,筆者所羅列的意象彷彿都與輓歌無關,但是仔細回想,每一個意象都表現出了無法言說的悲涼,這種空洞、虛無的情感,貌似只有通過文字,才能被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三 外國文學作品所表達出來的生動性

  生動性是文學作品語言所必備的特性。所謂生動性,也就是通過語言描述將文學作品的文學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使之能夠更加活靈活現,同時帶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時,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受,我們能夠隨著主人公的悲傷而悲傷,隨著故事人物的開心而開心,當作者向我們描述一個場景時,我們能夠在腦海中構建出相似的環境,而這些,都是由語言的生動性所帶動的。文學作品語言的生動效能夠加深讀者的閱讀印象,同時使讀者能夠快速掌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在許多外國作品中,作者都是通過運用語言對腦海中產生的場景進行描繪,來為讀者呈現出一個思想境界,並揭示出一個深刻的哲理。

  例如,在英國作家狄更斯的《霧都孤兒》當中,作者成功地刻畫出了一些生動真實的人物形象,比如說故事的主人公奧利佛被作者刻畫成一個悽苦悲情的孤兒,而費金則被刻畫成一個唯利是圖的竊賊,在這部小說中,還有善良的梅里夫人和正直的布朗咯。狄更斯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表述來賦予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使每個角色都呈現出了不同的活力。在描寫奧利佛時,狄更斯使用的是充滿童真的語言;在描寫費金時,狄更斯使用的卻是行業黑話;在描寫善良的人物時,狄更斯使用的是恭敬的語言。因此,在他的文章中,每一句話都是為描寫人物而埋下的伏筆,讀者可以從這些語言中感受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人物形象所反映出來的當時社會的風貌。

  四 外國文學作品所體現出來的形象性

  形象性是文學作品語言的另一大特徵,它的主要作用是能夠使文學作品的語言表述更加清晰,並讓讀者能夠在清晰化的語言場景中領會作者的思想內涵。在文學探究中,我們常常把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放在一起進行理解,而在外國文學作品中,這兩個特徵是具有一定區別的。生動性通常指的是表述具體生動,使讀者能夠快速理解文章內涵,而形象性指的是從情感上來為讀者提供更加清晰的渠道,使讀者能夠更加快速地掌握文章的情感內容。在文學作品中,語言的形象性通常具有兩個特徵,即抽象性和表象性。抽象性的表述往往不是真實的,這種表述特徵指的是作者會根據一定的思維和社會現實來虛構出一些文學作品形象,而表象性指的是在某些文學作品中,文學作品的一些形象往往是人們所熟知的,因此這些形象會在人們頭腦中形成一種表象。

  例如,法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這位生於越南胡志明市的法國姑娘,整個人生都與東方有著不解之緣。在其代表作《情人》這部小說中,作者向我們描繪了一箇中國小夥子與法國姑娘的絕美愛戀,而對於瑪格麗特本人來說,其人生的第一段戀情就是與中國男生髮生的,這也就說明《情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傳成分在裡面,而瑪格麗特也毫不隱藏地將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裡,以此來紀念自己的感情。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外國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表述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僅能夠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一座通向文學作品的橋樑。因此,在創作文學作品時,我們需要向先輩們學習,積極積累寫作經驗,以此來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和感悟能力,併為祖國的文學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宋陽.淺議外國文學中的語言藝術[J].戲劇之家,2014***13***:232

  [2]汪介之.當前國內比較文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J].情感讀本,2014***8***

  [3]趙增虎.“當代外國文學的人文精神與價值重構”――2012年當代外國文學學術研討會綜述[J].當代外國文學,2013***1***

  [4]潘利鋒、張能泉.在文字細讀中提升學生能力:人文社會科學課堂教學改革之路――以外國文學為例[J].現代大學教育,2013***6***

  篇2

  淺析外國文學中的人文主義精神

  摘 要:文學作品是人類抒發內心感慨,在人與人之間搭建起一種情感互動的橋樑。透過外國文學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各個歷史時期的作家們在身處的歷史階段所抒發的源自心底的呼喚,作為一種強大的思想武器,“人文主義”幾乎貫穿於西方文學發展的始末。強調“人本”核心的人文主義秉承了文藝復興期的人文內涵,在啟蒙運動的推動之下,作家們用鉛字進一步抒發著內心對於平等、自由的嚮往。歷經了幾多時代的顛簸,在現實與浪漫的衝擊之下,外國的文學作品中的人文主義依舊散發著獨特的韻味。

  關鍵詞:外國文學作品;人文主義;人本思想;文藝復興;獨特韻味

  一、引言:

  Humanus一詞是拉丁文對於“人文主義”的最初概括,在這個單詞當中我們可以捕捉到人文主義的原始形態,也就是強調一種與教會中傳統的的禁錮思想的神學文化截然不同的人性文化,尊重人的自我價值。伴隨著文藝復興以及各種宗教改革的興起,在文學領域作家們也不斷的將對於注重人的在現實世界的能動作用體現在文學作品當中。這種尊重人,召喚人性的自由在外國文學作品領域實際上就是人文主義的核心所在。

  二、西方人文主義產生的淵源

  ***一***14世紀文藝復興期的萌生

  事實上存在西方文學領域的人文主義思想早在希臘文化中已經顯現了其存在的端倪。古希臘有學者就已經強調將人作為世間萬物存在的根本,通過後天的對個體的關懷、教育,給予人文關懷,從而提升人的自我存在價值感。

  在中世紀的西方社會,基督教當中宣揚的“神學”觀點桎梏著人們的思想,對於神權的歌功頌德,壓抑了個體的發展。在這樣的一種文化背景之下,人們的渴望在思想領域有一種釋放自我的空間,獲得精神層面的解放。基於這種渴求,14世紀的歐洲掀起了一場衝破封建神權牢籠的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運動也帶給了外國文學作家抒發內心對於自由嚮往的契機。義大利人文主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談》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部向封建神權挑戰的力作,作品當中薄伽丘肯定了人在這塵世存在的價值,呼喚人們衝破教會的束縛,勇敢的追求心中的愛情、幸福。之後,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眾多的追求人性解放的作家,也紛紛在自己的文學陣地大膽的表露著對既定人生目標的追尋,對人的自我價值的肯定。

  ***二***伴隨17、18世紀啟蒙運動的發展

  17、18世紀,伴隨著西方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上層建築中的一些束縛人性發展的癥結逐漸顯現出來,繼而由進步的資產階級領導的以思想領域為陣營的啟蒙運動拉開了帷幕。這場轟轟烈烈的思想文化領域的大變革在秉承了文藝復興中對於“人本”思想的追求,進一步抒發了進步人士對於切實擁有“權利”的一種心聲。在文化陣營當中,走在時代前沿的文人在文化領域更是進一步抒發了自身對於人性、理性的一種深切的關注。可以說,這是一場在西方文學作品領域掀起的關注人文的啟蒙運動,它也是對即將到來的推翻封建專權的法國大革命的一種文化領域的蓄勢。

  ***三***19、20世紀社會發展對人文主義的衝擊

  社會發展到了19、20世紀,西方社會的經濟進一步發展,一些政權之間的較量頻發,加之世界大戰的爆發,給社會生產和人們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戰爭之後人們需要在回覆生產的同時尋求一種心靈的慰藉,面對著商品化的各種社會現實,人們普遍有一種意識形態領域的彷徨之感,人們渴望有一種源自精神領域的支撐成為其存在的動力,在當時現實的基礎之上經過文學藝術再加工的外國文學作品呈現在大眾的視野。

  這個時期的作品,更加強調了金錢不是萬能的思想,更為注重人性尊嚴的維護,反對物慾凌駕於人性之上的錯誤。翻看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你會發現,此時的外國文學作品更多了一重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平凡個體的關注,這些源於生活中的普通角色的確立,更為體現了人文主義的內涵,關注一種平等的人權的問題。

  三、人文主義精神對於外國文學的影響

  人文主義精神是存在於人的意識形態領域的一種尊重人性,呼喚個性解放的進步思想,在這樣的一種有著積極意義的思想指引下,外國的文學作品也更為的關注對於“人本”的思考,可以說在這種人文主義思想指引之下,外國文學作品異彩紛呈,為大眾讀者呈現出文化上的一種饕餮盛宴。

  ***一***啟蒙主義期,作家作品中對人文主義的探索

  啟蒙運動本身就是一種動搖中世紀的傳統神權,要求人性解放的有力的武器。此時的作家作品沿襲了古希臘的人本思想,以傳承於民間的故事、傳說或者現實世界真實存在的相關事件為創作的模板,塑造了眾多的宣揚人本主義,主人公個性鮮明的作品。

  在文藝復興關注人性基礎上,歐洲的啟蒙運動要求進一步張揚自我的存在價值,雖然很多文學家在作品創作的時候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宗教中神權的影子,創作中也會出現唯心歷史觀,但在一定意義上仍然推動了文化領域思想的進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可以在跟隨者英國作家笛福的筆觸走近《魯濱遜漂流記》感受作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形象縮影的魯濱遜對於自由的一種積極追求;在法國的眾多的悲喜劇小說當中,我們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作家們關注人性解放,呼籲人們擺脫專制禁錮的進步思想。

  ***二***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對人文思想理想化的追求

  浪漫主義思想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主要是側重一種理想化的精神世界的構造,更多的體現了人們主觀願望的一種美好的寄託,作家們可以用鉛字勾勒出一種超脫於現實世界之上的“桃花源”式的境界,進而將內心對於人文思想的關注盡情的宣洩出來。

  外國文學作品中的浪漫主義是對文藝復興時期所宣揚的打破束縛個性的理念的一種傳承,通過自由化的創作空間,展現了作家對於人文主義的追求,他們高歌著自然和人性的能量,呼喚著人性意識形態的覺醒。比如,我們喜歡品讀雪萊以及拜倫詩作的靈動的語言,透過其精到的語言我們又可以感受其對於人性解放的追求,對於壓抑個性的制度的抨擊。

  ***三***現實主義對於人本思想的大膽呼喚

  人本思想本身就是力求服務於現實大眾的一種進步的思想,而文學領域的現實主義思想正是來源於生活的情景再現,相對於浪漫主義思想更多了一種對於現實世界的深沉思考。尤其是處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西方文學世界領域的批判現實主義,更是辛辣的再現了現實世界壓抑人性的醜惡嘴臉。

  拜讀了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我們會真實的感受到主人翁所處的歷史時期的人情特點,突出了一種對於人本思想的追求;在文學戰將狄更斯的作品《大衛.科波菲爾》當中,我們彷彿會看到金錢腐蝕下的社會環境對於個體某種道德的腐蝕。這些作品就是通過藝術的手段,傳達出了作家對於人文主義、人本意識的一種呼喚。

  四、結語:

  外國文學作品是西方文明在意識領域的一個重要的體現陣地,一些思想進步的文學家,在自己的作品當中深切的關注著社會現實,吐露著自己的心聲。尊重個體的存在價值,給予人平等的權利,這是一種在任何歷史時期都非常進步的人本思想,這樣的呼聲,我們在一些外國文學作品當中總能看到這種關注人性的光芒。雖然歷史的顛簸中,每一個階段都會打上屬於自身經濟文化發展特色的烙印,自然對於人文主義表達的方式也會多少有些許差別,但是,外國文學作品當中所表現的對人們生活狀態的深切關注,對人性解放的希冀,對醜惡現實的鞭撻卻是每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文學家所抒發的共同的心聲,相信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外國文學作品中對於“人本”思想的詮釋永遠不會缺失。論文聯盟

  參考文獻:

  [1] 黃晉楷.外國文學簡編***歐美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朱維立.外國文學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

  [3] 雅各布・布克哈特.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25-129

  [4] 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M].北京:三聯書店,1997.

  [5] 於文傑.現代化程序中的人文主義[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