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七國之亂為何失敗
七國之亂髮生在漢景帝時期,大概過程是這樣的:有一個叫晁錯的大臣,他覺得吳王劉濞的權力太大,不利於皇帝的統治,所以就上疏漢景帝,要求漢景帝把劉濞給砍了。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吳楚七國之亂簡介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參與叛亂的是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故又稱七王之亂。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建議,於次年冬天下詔削奪吳、楚等諸侯王的封地。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由於不滿朝廷削減他們的權力,以“清君側”為名聯兵反叛,後因戰略失當,被漢廷和樑國聯手平定,七大功臣為:漢廷方面周亞夫、竇嬰、欒布、酈寄,樑國方面劉武、張羽、韓安國。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諸侯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加強。
七國之亂為何失敗
首先,漢景帝有識人之明,在危難關頭,及時啟用文帝稱其為真的周亞夫,由他統一平叛過程。此前,已經聽從袁盎的建議誅殺晁錯***死得冤***,使齊國叛軍“清君側”師出無名,在戰略角度已經戰勝七國。
其次,樑王劉武在七國叛亂後並沒有跟著起鬨,而是死守自己的樑國***今河南商丘***,使得叛軍無法再前進,給漢景帝和周亞夫爭取了充足的準備和謀劃時間。
第三,戰爭的實際指揮者周亞夫,周亞夫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並不去救樑國,而是把重點放在吳王劉濞身上,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截斷吳楚軍的糧道,使其陷入困境。
第四,戰爭的選擇權只能掌握在一個人手裡而七國之間互相猜疑,而且吳楚戰略上有問題,他們不是一路直取長安而是死要睢陽,這就給了周亞夫時間來各個擊破。
第五,七國是戰爭的主動方,深入到敵人腹地必然會造成運糧線拉長,後防補給不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