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黃金的歷史

  金是世界上金屬中最稀有、最珍貴的金屬之一。黃金是人類發現和利用較早的金屬,由於它稀少、特殊和珍貴,自古以來被視為五金之首,有“金屬之王”的稱號。下面給大家介紹。

  公元前三千年以前,黃金在古國埃及第一次被人類所認知。從此以後就與人類的發展形影不離的交織在一起。黃金憑藉其耀眼的光彩,成為人們用於裝飾的首選材料。

  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逐漸離開自給自足的年代,邁向商品經濟時代。在人類需要錢幣來作為交易的媒介,以使買賣進行的更加簡便的時候,黃金自然成為了最優的選擇。公元前七百年前,小亞細亞地區已經出現了一些黃金與白銀合金製成的錢幣,被稱為琥珀金。隨著時代的進步,到了公元前600年,在小亞細亞的利迪亞王國首先被鑄造出來。隨後,在公元前約50年,西歐的羅馬帝國就發行了一種Anreus的金幣,在金幣上還刻有凱撒大地的肖像。當羅馬帝國國勢日漸衰落的時候,也就是在公元400年間,當羅馬人放棄英倫三島大不列顛的統治時,他們也順手把島上的金幣統統掠走,結果導致人民各個貨幣不足,商品價格大跌造成經濟混亂。

  公元1066年,諾曼底民族征服了英倫三島,他們除了政治上擁有政權以外,還對英國的貨幣制度進行了一些改革。例如創造了英鎊、先令、便士等貨幣單位制度,還建立了以金屬為貨幣本位的制度。那時,一英鎊就可以兌換一英鎊的純銀。這銀本位制度在1377年,才被複本位制度所取代。在複本位制度底下,貨幣的後盾除了白銀以外,也同時採用黃金作為通貨的本位。在複本位制度沿用了好幾年之後,英國皇室又決定用金本位制度。1717年,英格蘭銀行正式定名盎司士的黃金價格是3英鎊17先令10.5便士。實行了金本位制度以後,英國的物價指數均明顯的維持著低幅度的波動,金本位制度穩定物價和經濟的功能也得到了證明。

  自從英國採用金本位之以來,美國和歐洲的國家也都爭相仿效。美國在1792年,已採用複本為制度,規定19.3美元即可換取一盎司的黃金,但是這並沒有引發任何的黃金熱潮。直到1848年的某一天,一名叫約翰馬歇而的年輕木匠,在今日的加洲境內建造鋸木廠的時候,不經意的發現了金箔片,由而引發了西部淘金熱。這也使曾經荒涼的西部,迅速的發展起來。

  為什麼要採用金本位制

  早在幾千年前,人們之間的商品交易通常是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來完成的。具體一點來講,就是假如我一袋小麥,你做了一把斧頭,您和我都同意以我的小麥來交換你的斧頭,這樣交易就成功了。但是假如我需要你的斧頭,而你需要的是一隻雞,即使我希望交換可以成功,可你卻不願意和我交換,這樣交易就無法進行了。

  人類逐漸的發現,假如利用一種媒介來取代實物的交易,就會解決交換的弊端。人們最開始選擇了貝殼。隨著交換的不斷進行,人們迫切的需要一種足值的,並且不被腐蝕、不會生鏽和變質的物質來充當這幾角色,黃金自然成為首選。

  黃金是適合充當貨幣的物質,因為它的化學性質比較的穩定,而且還能夠與其他的金屬進行化合,且化合後的產品的性質也比較的穩定。黃金由於起價值較高,產量稀少,鑄造困難,而且成本很高,這些都使得黃金的價格十分的穩定,是充當貨幣這一角色的首選。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黃金的價值都得到了肯定。

  隨著世界各地經濟的不斷髮展,商業和民間對貨幣的需求量不斷的增加。但是黃金的年產量卻遠遠追不上需求的增加,這也就大大的影響了經濟的進一步的發展,假如不解決這一問題就會重新回到物物交換的年代。因此,在1816年,英國率先發行了紙幣,並推向民間。紙幣的出現可以舒緩因黃金不足而造成的貨幣短缺的狀況,但是亂髮和亂印紙幣的問題卻影響著大眾對於紙幣的信心。因此政府訂下制度,銀行發行的紙幣,需要維持與黃金的可兌換性,國家不能發行超過所擁有黃金總值的銀紙。由於持有銀紙便可以向政府庫房兌換黃金,官方以黃金來保證紙幣的流通和價值。這就是所謂的“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除了對國民的一種償付保證以外,也是保證國際償付的公正方法。假如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過多,但是民間的資產並沒有這麼多的話,就會造成通貨膨脹。金本位制作為一個劃時代的貨幣制度,對國際而言均具有約束力,以免任何國家濫發紙幣,自食其果。

  2 黃金的歷史

  早在1717年,愛錫紐頓爵士就以其個人的經濟實力建立起黃金的兌換價,為金本位制奠定了基礎。1816年,英國制訂了黃金法,開始了金本位制的歷史。在1870年以後,歐洲各大國也開始樹立起來了自己的金本位制度,規定了國家貨幣兌換黃金的價格。19世紀末,歐洲與全球的許多國家都實行了金本位制度,各國的貨幣都是從各國的黃金兌換匯率折算而成的。

  金本位制的特點

  一個地區的金本位制度,必須具有以下的六點特質,才能算是完備的,該國的貨幣才算是真正的全球通行的貨幣。

  1. 只要將紙幣帶到國家的中央銀行就可以兌換等值的黃金。

  2. 黃金的重量和成色與各國貨幣單位的兌換比率是國家確認和訂立的。

  3. 黃金的價格有法律所規定,固定在一個既定的價格。

  4. 黃金的進口和出口並不受到任何的限制,進出口完全自由開放。

  5. 國家所發行鑄造的金幣和金條儲備,雖然所鑄是方形,但是可以自由的熔和作其他的用途。

  6. 各個國家的貨幣可以根據兌換黃金的比率,訂出一個合理而公平的匯價。並在這一匯價的基礎上可以與他國的貨幣進行。

  如果各個國家的金本位制度都恪守上述的原則,國與國之間的收支就可以有一定的制衡作用。因此,每一個國家的貨幣,均是等值的黃金作為後盾的。,若此國的貿易收支出現盈餘,意味著大量的黃金從他國滾滾而來。這也會使得貨幣發行量大增,國家的黃金存量增加,盡而使社會上的各項消費和需求大為增加。需求的增加會使物價上漲,不利於國家的出口;在出口的不利的情況下,國家為了使國際收支盈餘的局面緩和,就會實行平衡赤字的狀態,促使黃金外流。與此相反,如果國家的收支帳出現赤字,黃金外流使支援貨幣流用的黃金數量減少,貨幣發行量亦隨之下降,帶動物價的下降。此種情況又有利與國家貿易的出口,可令黃金迴流到該國。

  金本位制度的起起落落

  正是因為每一個國家都要求有自己獨立的金融政策,金本位制度自然就對各個國家財政金融部門構成了過大的約束。比如說,假如一個國家在經濟起飛時期,貨幣的需求較大。可是黃金在這一國家的存量卻相對的較少,不能夠配合貨幣的需求。這就不得不通過濫發貨幣來進行彌補。這樣必然會使得貨幣的“含金量”降低。

  在1914年歐洲戰爭爆發期間,由於戰亂的關係,許多人都搶購寶物防身,導致物價飛漲,但是貨幣的供應本身因為受黃金存量所左右,並未能作出配合。從而導致有一些國家放棄有金儲存才印銀紙的政策,大量的發行鈔票以應當前的需要。這也使得金本位制度所發揮的功能完全的失效了。

  歐洲戰爭過後,世界經濟極其不景氣。為了改善各個國家之間的收支平衡,除了將自己國家鈔票的面值增加以達到貨幣貶值的目的以外,還實行對資金的管制。在加上一段時期以後的世界經濟大恐慌,黃金兌換貨幣的政策,亦漸壽終正寢。不過,到了1941年,全球性的世界大戰爆發時,金本位制度宣告完全崩潰。

  1944年7月,世界各過主要國家為了整頓國際性的金融紊亂狀況,各國在美佈雷頓森林會議上達成協議,重新制訂黃金兌換制度,併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會。國際貨幣基金會的主要目的是協調各國會員國跨越國際收支的難關,並負責使各國的匯率保持穩定。國際貨幣基金會的條款規定,各個成員國家的貨幣都必須以黃金作為基礎,美圓可以以固定的匯率兌換成黃金,而其他的會員國可以以黃金或者美圓作為其貨幣的後盾。也就是說,除了黃金以外美圓也可以作為儲備的一種。而美圓則把黃金兌換率定位官價每35美圓一盎司,也就是說只要拿著35美圓就可以到美國的中央銀行兌換一盎司的黃金這就是黃金兌換制的基本內容。

  雖然各國的匯價及其銀紙的發行可以重新依據黃金或美圓,使世界金融秩序重新恢復。但是假如美國的經濟一旦倒退,人們對美圓的信心產生動搖,各國自然就會把其貨幣儲備的美圓部分紛紛兌換成黃金,那麼就會把黃金的價格抬高,美國的黃金可換性就會受到嚴峻的考驗。

  3 黃金的歷史

  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美國經濟在50年代出現了國際收支赤字,全世界都對美圓看淡,不斷的將美圓轉換成為黃金。美國國庫內的黃金儲備一夜掃光,造成了美國及全世界的黃金和貨幣危機。當時大家都看好黃金,投機性買盤將倫敦金的金價推高至40美圓一盎司。若金價持續的走高的話,美國為了切實的履行黃金的兌換制度,就不得不將美金貶值直到與黃金市價相同,變相令與黃金兌換制的貨幣同時貶值。此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士、荷蘭、義大利、比利時等七國的中央銀行連手組成一個“黃金總庫”盡力維持和穩定黃金的價格在35美圓一盎司的標準,以支援美圓度過這一次全球性的金融風暴。這一方法雖然在採取之初產生了一點的成效,金價的升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英美兩國仍然不能扭轉國際赤字收支的頹勢,因此出現了更大量的黃金買盤搶購熱潮。七國的努力最終因1968年3月的搶購潮高峰期而宣告失敗,七國央行最終向外界宣佈成立“黃金雙價制”。官方的國際貿易結算的黃金交易,依然以35美圓一盎司為交換標準,不過黃金在市場上的交換價格完全由市場上的供求關係所決定。雖然各國的中央銀行的兌換價格仍然維持在35美圓兌換一盎司黃金的價格,但是私人的黃金卻需要在自由市場上實行買賣,私人並不能以官價來兌換黃金,所以便產生了官價和市價兩種黃金價格。

  “黃金雙價制”實行了幾年間,因為美國國際收支情況持續向壞,外貿逆差不斷擴大,各國越來越對美圓缺乏信心,紛紛要求美國以官價兌回黃金,使美國難以應付1917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佈新的經濟政策,終止與外國央行繼續兌換黃金,不過黃金的官價仍然是每盎司35美圓。至此,實行不足四年的“黃金兌換制度”宣佈告吹,但黃金雙價制仍然維持。

  在1971年至1973年間,美圓多次貶值共約10%,令黃金官價升高到42美圓的水平。在1973年的11月,美國總統尼克松宣佈正式取消黃金雙價制,黃金的價格也就不再存在著官價,一切的金價均按市場自由供求決定其價格。沒有了政府的干預,黃金的價格才得以真正的表現出來,得到了市場的完全認可。

  到了80年代初期,美國的里根政府多次將美圓和黃金的關係拉攏,企圖恢復金本位制,但是由於美國的美鈔的發行速度遠遠的超過了美國黃金儲備的增長速度,因此也沒有能夠將金本位制得以恢復,這也正是金本位制的缺陷所在。自此,黃金在國際間的地位已不如昔日,在紙幣盛行的年代裡,已經沒有當年在貨幣領域的光彩,它不再參與交易支付,僅僅是一種受供求關係影響的貴重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