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歷史劇對普及歷史知識

  這些年來,因為出版界、影視界出了一些後映古代宮廷鬥爭的小說,拍了一些表現專制時代生活,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通過古裝歷史劇只能普及少量的歷史。古裝歷史劇收視率低《大明王朝》的收視率僅為0.41,與同期現實題材電視劇1.4至1.7的收視率相差甚遠。據資料調查顯示有72%的人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會選擇武俠劇,且有45.33%的人平均一到兩年才會看一部古裝劇。這些資料足以說明只有少數人看古裝歷史劇。且經過調查顯示觀看古裝歷史劇的人大部分是高階知識分子,由此可知,古裝歷史劇的收視群體很小,故其影響範圍小之又小。我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大量的貧困人口,在偏遠地區,不少家庭只能看到幾個頻道,他們每天還要為了生活各種奔波,怎麼還會有時間去看電視劇,第一文庫網更別提通過古裝歷史劇去普及歷史了。所以我方認為,古裝歷史劇並不能起到給廣大人民群眾普及歷史的作用。並不能起到廣泛傳播歷史的作用。

  其次,古裝歷史劇的娛樂性太強蓋過其本身的歷史性。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當下,不少商家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降低電視劇的質量,導致電視劇的質量層次不齊製作精良的古裝歷史劇少之又少,為了收視率古裝歷史劇在拍攝的時候都會增加一些歷史中沒有出現的時尚因素,很多內容都沒有經過考證存在常識性的錯誤的電視劇都可以播出。

       雖然廣電總局會對古裝歷史劇會對其進行審查,但根據資料顯示廣電總局的審查人員大部分都是退休教師及幹部,審片人員構成複雜流動,難以保證其專業性,可以說這些監管並不是很完善。存在問題的古裝歷史不在少數。就就像因為古裝歷史劇流行語的臣妾做不到,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錯誤i,在古代臣妾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臣,一個是妾。臣是指大臣,而妾才是後宮妃子對皇帝的自稱。如果說古裝歷史劇普及的歷史中存在錯誤的話,那麼還不如一開始就不傳播,錯誤知識的普及產生的影響往往比能能夠普及歷史產生的影響大。

  雖然古裝歷史對普及歷史知識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相比較而言如果通過古裝歷史劇來普及歷史知識還存在著影響範圍小和娛樂性太強的弊端所以我堅定的認為古裝歷史劇普及歷史弊大於利。

  二

  諡號,是古代帝王、妃子、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內務府根據他們的生前事蹟,給的稱號,有點蓋棺定論的意味。我們熟悉的漢武帝、晉文帝、隋煬帝、孝莊等等都是諡號。在電視劇《康熙大帝》中,斯琴高娃扮演的孝莊皇后自稱“我孝莊”,這個bug實在讓小編捉急。先不說wuli大玉兒不知道自己死後諡號為孝莊吧,即使知道了,她也不會笨到這樣直呼自己,你當她是傻白甜嗎?

  “哀家”是古時候的戲曲裡,皇帝去世后皇後的自稱,含義是:可憐之人,無夫之哀。注意了啊,是皇帝駕崩之後皇后才這樣稱呼。通常情況下,皇后對皇帝自稱為“妾”,對臣子自稱為“我”。這個稱謂在古裝劇裡常被用錯,在後宮戲裡,儘管皇帝戲份少,但也是吃喝玩樂活得好好的,皇后不分青紅皁白對著妃嬪們自稱“哀家”,你說說這讓皇帝怎麼想。犯這麼低階的錯誤,在後宮撕逼戰裡怎能不被out。

  “皇帝”、“陛下”這些稱謂從秦始皇開始,後來才發展出“萬歲”等稱呼,而“皇上”則是明清時代大臣對皇帝的稱呼。現在古裝劇裡不管什麼朝代,大臣對皇帝的稱呼都用的“皇上”,絲毫沒有顧及朝代之間的差異。哎呀,編劇,對於稱謂您能不能走點心?

  中學時期上語文課,老師介紹詩仙李白時會說:“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在古代,名、字、號各有用途,簡單來說,“字”是給同輩人稱呼的,“名”是給長輩稱呼和自稱的,“號”是下面的人尊稱的。古人剛出生不久就有了“名”,長大以後才取“字”,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得避諱的東西。只有長輩、上級才可以直接叫“名”,否則直呼其名非常不禮貌。有的古裝劇裡主人公一口一個名字,這要是放在現代,負面效果相當於“你瞅啥?”“瞅你咋的”,足以引起一場鬥毆。在新版《三國》裡,司馬懿直接管曹操兒子叫曹丕,這簡直就是在亂來。

  三

  電視劇裡的太監們對皇上、妃子們都自稱為“奴才”,這也與歷史實際不符,太監自稱“奴才”是從明朝才開始的。“奴才”在此之前更多時候是用來罵人的。不過有個朝代特殊,在清朝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自稱“奴才”,只有滿臣以及入了旗的漢臣才能自稱“奴才”,普通漢臣只能自稱為“臣”,意味著臣比奴才地位更低。

  還有,銀子很值錢的好嗎?古裝劇裡,皇帝動不動就賞賜某某某黃金白銀萬兩,真當國庫是哆啦A夢的口袋啊。《射鵰英雄傳》裡,郭靖黃蓉初相見,一起在館子裡胡吃海喝了一頓,花掉19兩銀子。一頓飯花掉19兩銀子是什麼概念呢?《射鵰英雄傳》的故事背景為南宋,南宋的銀子還沒有明朝值錢,在《明史》裡記載,七品知縣一年的基本工資只有45兩白銀,也就是說郭靖黃蓉一頓吃了一名普通公務員小半年的工資,真是有夠奢侈......金庸大大,提這個小編沒有別的意思,都怪網友太熱心給扒出來了。

  四

  說到聖旨,馬上就想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其實這也是有bug的。聖旨分為兩種,一種向全國頒發重要事情,用“皇帝詔曰”,一種是表揚某某臣子,用“皇帝制曰”。聖旨的結尾也不都是“欽此”這兩個字,有的沒有結尾語,清朝聖旨則更多以“佈告天下,鹹使聞知”結尾。聖旨不一定都是金黃色,也沒有電視劇裡面那麼短,至少也有一兩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