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有關歷史知識

  汾陽城區一直為晉中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今的汾陽市區便是由原來的汾州府城、汾陽縣城發展而來。

  一

  州府文化

  汾陽有2600多年的置縣史,其中1600多年為州府郡治所。從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汾州改州為府至民國元年***1912年***廢置,汾陽城區一直為晉中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今的汾陽市區便是由原來的汾州府城、汾陽縣城發展而來。

  原汾州城是罕見的“五座連城”,由主城和東西南北四關城拱衛而成。四關城牆雖不及主城,但也高大厚實,甚至不少有包磚。這種獨特城垣的形成主要因其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地位,使主城內王府、廟宇、寺壇等佔了大部分空間,越發增加的居民不得已在城外開闢生活區,久之形成了東南西北四個聚居區域。幾百年來,汾陽城一直是一座規模巨集大的府城,王府、書舍、廟堂、達貴、富商遍地。明清汾州府城的基礎,是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汾州知州朱贇修築的城垣,當時規模 “周九里十三步,崇三丈二尺”,即周長4522米,高10.7米,當時僅僅是土城垣,尚未包磚。城內原有西府街、府學街、太和橋街等9街和養濟巷、豆腐巷等18巷,有鐘樓、鼓樓、文廟、永和王府、慶成王府等古建,歷史、戰亂、天災、人禍,風雨飄搖了600多年的古城如今僅剩一些遺蹟可循。

  汾州城歷來被稱作“四陽城”,因四面皆可有陽光得名。 與中國古代城池以正北正南為上不同,汾州古城的建制與子午線成約33°夾角,採光非常好,故汾州城又稱作“祝融城”,以火神祝融的名字稱之。所以汾陽市區大部分街道及房屋方向與地理方向有偏差。

  汾州府城城門名稱及城樓匾額:

  東門:景和門,城樓匾額:汾水環流

  西門:靜寧門,城樓匾額:盤峰聳翠

  北門:永泰門,城樓匾額:鎖鑰雄鎮

  南門:來薰門,城樓匾額:秦晉通衢

  二

  汾陽市為古汾州、明萬曆以後的汾州府治所在。這裡呂梁西踞,汾水東縈,是晉中盆地衢通晉西以至寧、陝、綏、蒙等地的咽喉。蘭包鐵路未開通前,京、津等商埠的洋貨和日用工業品經汾商之手,由汾陽西過金鎖關,經吳城、離石、磧口、西越黃河,直趨寧陝。而西部的皮毛、桐油等畜牧產品,也由此轉運到加工業發達的沿海和京津地區。所以,新編《汾陽縣誌》在民俗編中敘述汾人"民情民性"時,有"重譽輕利,擅於經商"和"粗糧細作,精於烹飪"之說。我以為,此兩條較好地從民俗的角度,反映了汾商和汾陽飲食的文化。

  汾陽社會習慣:"重商輕農,士人、工人尤居少數。"、"汾民經商,向稱幹煉,人民不喜宦遊遠方,而經商則可遠出數千裡之外,久達數十年。"經商者祟尚經營發財,憎惡坑蒙拐騙,且"勇於冒險,矢志堅守,男子多在十五、六歲離家遠遊……東北鄉人多在京津徐濟;西南鄉人多在內外蒙古、恰克圖、吐魯蕃;南可達漢口以至兩廣,北可至庫侖、恰克圖以至俄國莫斯科、西歐英法等國者。有定居一地開設店鋪的座商,也有經營各種貨物往返各大商埠的行商。經營專案大到錢莊票號,小至菸酒雜貨。"皮毛顏料,金玉布匹,無所不有。只要有利可圖,便不憚千里而往。"

  清末民國年間,縣內商戶達千餘家。經商流居在外者,幾乎各地通衢大市皆有,而縣內之富家,也多由經商而發跡。

  三

  汾俗飲食向來講究,即便家常便飯也做工精細,香美可口。歷代人民生活雖清苦,但粗糧細作五花八門,至今仍有汾陽籍家庭婦女在美國傳授家常便飯者。而一般小康之家婦女,更精於烹飪技藝,各種萊餚講究刀功火候,無論爆、炒、熘、燴、蒸、炸、烤、焙,都有獨到之處。日久年長,形成了頗有特色的傳統技藝和製作方法。同樣飯菜,一經汾人之手,總會做的色、香、味俱佳,在鄰近縣均有吃在汾陽之感。因而,汾人在省內外為名廚者甚多。麵食製作,尤以粗糧細作,細糧精做著稱。如雜麵製作剔稼、擦稼、抿稼、包皮面、實窩子等粗糧細做和扯稼、斜旗旗、圪垛兒,長剔稼等細糧精做,均為鄰縣人紛紛效仿。

  四

  婚喪喜壽的響器

  一般婚喪壽均要邀請響器***即吹鼓手***,至少一班,有錢的大家庭請兩班,每班7—9人***樂器有鑼、鼓、嗩吶、古笙、二胡等***。辦事當日清早即來,先開啟門鼓,所有樂器全部吹奏,會合一場,名曰“開門令”或“十樣景”。有客到,鳴鑼引起,接著吹打令、戰勝回營令。如女客到,則吹打細樂,叫小開門、迎親等。送走時相同。行禮時則吹些大小牌曲,如洞房令、拜傷令、大小開門、觀音譜等。早、午飯後閒暇時,即吹打山西梆子等。

  喪葬的音樂有所不同,一般是哀樂、苦音、哭調,如苦伶仃,俗謂丁丁當當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