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古代歷史知識
中國歷史的高明之處在於它的容量,他以自我渾然天成的霸氣,給予萬物以眷顧。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古代貨幣單位“錢”
貨幣是由於商品生產發展到需要相互交換時才產生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統一了幣制,規定貨幣分為兩等:以黃金為上幣,用鎰為計算單位,一鎰就是二十兩;以銅為下幣,用錢為計算單位,秦漢的一兩是二十四銖錢,就是說一斤***十六兩為一斤***銅可鑄錢32個。到漢代也還是這樣將貨幣分為兩等,只是每個銅錢的份量減輕了,有了八銖和五銖錢的。王莽時期,五銖錢非常盛行。
古代說“賜百錢”就是賜一百個銅錢,銅錢是圓形方孔的,秦時稱“秦半兩”,即一個銅錢重半兩,叫十二銖錢。銖是表示錢的重量的單位,這些都不能與現在的人民幣來進行準確的換算。
作為貨幣的黃金,古書上常不用鎰、兩計算,而說多少“金”,如“馬一匹百金”、《河上貧者》中說“千金之殊”等。到底一金是多重呢?這是戰國時代量制的說法,但由於各諸侯國量不同,因此一金的重量也不同,有的一金就是一斤,有的一金是一鎰。近年來出土的楚國金幣就是一斤幣,重半斤。到了六朝以後,開始流行銀幣、金幣都以兩為計算單位,銅幣用“文”為量詞了。錢成了銅幣的通稱,現在我們說一個銅錢,那時就叫“錢一文”,如《宋定伯捉鬼》說“得千五百文”就是賣羊得了一千五百個銅錢。
“東道主”的來歷
“東道主”這一詞語,我們經常在各種媒體、場合看到。那麼它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它是有典故的。
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十三日,晉文公和秦穆公的聯軍包圍了鄭國國都。鄭文公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向老臣燭之武請教,設法解圍。當夜,燭之武乘著天黑叫人用粗繩子把他從城頭上吊下去,私下會見秦穆公。
晉國和秦國是兩個大國,他們之間本不和諧,常常明爭暗鬥。燭之武巧妙地利用他們的矛盾,對秦穆公說:“秦晉聯軍攻打鄭國,鄭國怕是保不住了。但鄭國滅亡了,對貴國也許並無一點好處。因為從地理位置上講,秦國和咱鄭國之間隔著一個晉國,貴國要越過晉國來控制鄭國,恐怕是難於做到的吧?到頭來得到好處的還是晉國。晉國的實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國的實力相應地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覺得燭之武說得有理,燭之武於是進一步說:“要是你能把鄭國留下,讓他作為你們東方道路的主人。你們使者來往經過鄭國,萬一缺少點什麼,鄭國一定供應,作好充分的安排,這有什麼不好?”
秦穆公終於被說服了,他單方面跟鄭國簽訂了和約,晉文公無奈,也只得退兵了。秦國在西,鄭國在東,所以鄭國對秦國來說自稱“東道主”。後來,它泛指招待迎接客人的主人。
二
“山呼萬歲”的來歷
我國古書上敘述封建時代的皇帝在接受百官拜的情景時,總是說群臣“山呼萬歲”。它是什麼樣的儀式?為何要在“萬歲”前面加上山呼兩個字?據《漢書·武帝本紀》記載:“元封元年春,武帝登臨嵩山,隨從的吏卒們都聽到了山中隱隱傳來了三聲高呼萬歲的聲音。”所以“山呼”又稱“嵩呼”,這是因為登上嵩山的緣故。此事也記載於武帝自己下的詔書內,其實是很荒唐的。可是後世的統治者卻視作“祥瑞”,把“山呼萬歲”定為臣子朝見皇帝的定儀,稱做“山呼”。唐張悅《大唐祀封禪頌》裡說:“五色雲起,拂鳥以隨人;萬歲山呼,從天上到地上。”“五色雲起”就是祥瑞。
在《元史·禮樂志》裡,對“山呼”的儀式有更詳細的記載:凡朝見皇帝的臣子跪左膝,掌管朝見朝廷的司儀官高喊“山呼”,朝見的人叩頭並應和說:“萬歲!”司儀官再喊:“山呼”,朝見的人還是如此這般。最後司儀官高喊:“再山呼!”朝見的人再叩頭,應和說:“萬萬歲!”凡是“山傳松鶴”***指皇帝的近侍***也呼噪應和說:“萬歲”、“萬萬歲”。
清代宮廷如何避暑
清代,皇帝在夏天去行宮避暑,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系康熙四十二年所建,如今成了人們避暑遊覽的勝地。
凡是皇帝、后妃所在之處,必須在夏至前搭好腳手架,高過殿頂,頂上用葦蓆鋪好。天棚雖然破壞了宮殿的美觀,但它起到了隔熱作用。
皇帝、后妃的寢宮絕不能有蚊蠅,夏季門上安裝竹簾。這個竹簾既細又密,是極好的竹編工藝品。后妃出去散步,宮女太監都要為他們提攜著薰香爐驅蚊蠅。
扇子是皇帝、后妃必用之物,宮扇、團扇、羽毛扇、摺扇等等,應有盡有。清代皇宮內已有了機械扇子,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只要開動發條,羽毛扇就能上下扇動產生徐徐涼風;也有四片葉子的機械扇,已類似今天的電風扇。
夏天,皇帝、后妃要吃一種特殊的果子冷食,宮內稱為“甜碗子”。採用蓮子、藕等各色瓜果加上冰糖,經過冰鎮後食用。宮內的“冰箱”是用天然冰塊製冷,冰箱外形呈鬥狀,下有流水孔洩水,上有氣孔可放出冷氣,多為紅木或琺琅製作,是極好的手工藝品。天然冰塊是冬藏夏用,紫禁城內就有地下冰窖建築。
三
元朝政府的“等”“級”制度
元朝政府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人為的民族分化政策,把帝國境內的各族人民分為四等、十級。
四等中的第一等當然是蒙中人,他們是天之驕子,充任各級政府的首腦。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族人和西夏人,他們當亡國奴較早,較能得到蒙古人的信任。第三等是“漢人”,即原來金統治區域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地位最為低下,包括南宋統治區域的漢族和其他各族人。
這四等人的界限是森嚴的,重要的官職、軍職均由蒙古人充任,不足時則用色目人。
元政府依照不同職業的性質,又把帝國人民分為10級:1、官***政府官員***2、吏***吏佐,不能擢升為官員的政府僱員***3、僧***佛教僧侶***4、道***道教道士***5、醫***醫生***6、工***高階技術人員***7、匠***低階技術人員***8、娼*********9、儒***儒家、道學家***10、丐***乞丐*** 。一向在中國傳統社會最受尊敬的儒家、道學家知識分子士大夫,在蒙古人看來,是徹頭徹尾的寄生蟲,被儒家所最卑視的***都不如,僅稍勝過乞丐。
清代皇帝的葬禮
在封建時代,帝后的喪葬排場和他們活著時一樣,處處表現出他們至高無上的尊嚴和豪華,極盡驕奢淫侈。在清代,皇帝的喪被稱為“凶禮”,和登基、婚禮、壽辰一樣重要。由禮部、鑾儀衛和內務司共同辦理,所耗用的錢財不計其數。
據有關史料記載,皇帝在生前就要選擇好陵墓地址。清朝自順治帝開始,歷代皇帝和后妃們的陵墓選在東陵***河北遵化縣***和西陵***河北易縣***兩處。他們在位時就營建自己的“地下宮殿”,如慈禧的墓地就進行了長達35年的營建。至於棺木器廠***皇帝稱“梓宮”***要用雲南的金絲楠木,所花運費要以數十萬兩白銀計。
棺木做成後,要刷上四十九道漆。皇帝嚥氣之後***稱晏駕或駕崩***,要擇吉時良辰入殮。入殮之後,還要不斷地舉行法事和弔唁活動。在德勝門還要演槓十天,槓夫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先抬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獨龍木,大約有萬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練到走時水灑不出來為止。在演槓時,還要日夜施工,搶修去陵墓的御道。
出靈那天,先用72人將棺木抬出東華門。此時,皇室官府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滷薄儀仗隊,有1628人之多,他們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紮或綢緞製作的“燒活”,浩浩蕩蕩,十分威風。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128人,分三班輪流抬送。在棺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覺羅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
在送葬行列中,還夾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身著法衣,手執法器,不斷地吹奏、誦經。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裡,從北京到陵地,沿途幾百裡,第段距離還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這種蘆殿也是玉階金瓦,朱碧交映,十分華麗。
四
中國曆代狀元知多少
中國科舉時代究竟有多少狀元***不含武狀元和女狀元***呢?據史籍記載,有唐一代,共有狀元139人,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沿唐制,有狀元11人。宋代有狀元118人。元代的蒙、漢狀元共32人。明朝有狀元90人。清代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制時,其間有狀元114人。總計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狀元504人。
遼金兩代,實以名列榜首的進士為狀元,此外,則遼代的狀元為18人,金代的狀元為15人。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有狀元1人。太平天國的狀元有14人。若上述狀元可與唐、五代、宋、元、明、清狀元同列,則中國曆代狀元共計552人。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為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的劉春霖。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先夏文化時期神話傳說和歷史考古資料參半的人物,比較通行的說法是:三皇為伏羲、女媧、神農;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些指上古帝王。
“三皇五帝”也作“五帝三皇”。唐朝人釋貫休在《少年行》中說:“稼穡艱難總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晚清文學叢鈔〈傳奇雜劇卷〉·傷時子》中說:“華胄遙遙,都是此五帝三皇胤。”
“三皇五帝”的活動區域基本上都在黃河中下游,也都集中在河南境內。“三皇五帝”時期,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先民大都進入部落聯盟的時期,氏族社會即將解體,“三皇五帝”就是這一歷史時期通過傳說保留在古文獻中的英雄人物。
司馬貞《史記索隱》記載:“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 軒轅丘在今新鄭市西北。這句話是說, 黃帝作為中國氏族社會末期部落聯盟的酋長,因所居之地,號軒轅氏。這個部落聯盟,後來發展成為華夏民族的前身,因此,黃帝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中華民族奉“黃帝”為自己的祖先之一,傳說,顓頊、帝嚳、堯、舜、禹都是黃帝的後裔。
黃帝故里,在新鄭市區軒轅路上。黃帝故里祠始建於漢代,後幾經毀建,明清時修繕。清康熙年間,新鄭縣令徐朝柱立有“軒轅故里碑”。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緬懷始祖功德,新鄭市人民政府對黃帝故里景區進行了擴建。廣場區有:姬水河拱橋、乾坤浮雕圓盤、千年古樹;故里區中的故里祠正殿,塑有軒轅黃帝像;鼎壇區有:甬道銘文、56個民族圖騰柱、鼎壇及迴廊,鼎壇安放九鼎,皇帝寶鼎置於鼎壇中央,為天下第一鼎。
太昊伏羲的陵墓在淮陽縣。據文獻記載,春秋時已有陵墓,漢代在靈前建祠,宋太祖趙匡胤詔立陵廟,明太祖朱元璋曾親臨祭祀。明清兩朝代對陵園屢加修繕。伏羲陵高20餘米,周長150米。園內古柏參天,碑刻林立。
顓頊與帝嚳的陵墓在內黃縣樑莊鄉硝河西岸。傳說,最初僅為兩座陵墓,唐代大和四年,陵前建起大殿五間,大殿內塑二帝像,殿外東南有碑林。元代初又在陵園四周修砌了磚牆。清代宣統年間,陵園被風沙掩埋。現在僅見一大沙崗和兩座石碑,一座上面書寫著“顓頊陵”,另一座為“帝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