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版面賞析

  編者按:第21屆中國新聞獎已經於今年8月評出(目錄詳見中國記協網)。中國新聞獎是中國新聞界的最高獎項,具有很強的示範作用。這裡發表一篇賞析性文章,旨在引起新聞從業人員對中國新聞獎的學習、研究興趣。報紙的版面是版面編輯傳達資訊的手段,如何讓受眾優先接受自己要傳播的資訊,是我們組版編輯時刻要研究的問題。據統計,人們從外界獲取的資訊中,視覺成分佔74%~80%。作為讀圖時代的產物,目前流行的報紙版式就是“粗題短文多板塊,鋼筋結構(條塊縱橫)大窗戶(圖片)”的版式。針對目前比較流行的版式,在設計的過程中如果能把握好以下幾組概念,可以使我們報紙在報攤上的眾多報紙中首先“抓”住讀者的眼球。

  視覺整體和視覺中心

  讀者閱讀報紙時,首先會在視覺上對版面有一個整體感受。視覺整體化就是要求整張報紙的風格要有統一的設計,各版編輯在突出個性的同時,也要保持風格一致,達到多樣統一的視覺效果。追求“簡約美”是整體化的一個大趨勢,即儘可能地簡化報紙版面的整體構成。從近年來流行的版面設計風格看,追求簡約化、注重整體性已成為目前版面美學的追求。從版面編排的規律看,各種元素的簡化和統一不僅是方便閱讀的需要,也是產生視覺美感的需要。例如,2008年5月20日《河南日報》一版(圖1),反映的是2008年5月19日~21日期間,全國為汶川大地震中數萬遇難者哀悼。該版用最簡潔的方式表達出了舉國哀傷的氣氛,一張照片發了一個整版,整個版面形成了一個視覺整體。該版獲第19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追求規整和統一併不是要放棄對版面視覺中心的強化處理。視覺中心就是具有突出特徵,能夠左右讀者對報紙版面認識的核心元素。實踐證明,視覺中心越明顯,越有利於實現整體效果,對視覺中心的優化其實就是要協調版面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據研究,視覺中心並不一定固定在報紙的頭條或報眼處。如果沒有其他因素影響,人的視覺中心常常位於版面自下而上5/8的區域。我們可以通過利用“三三黃金律”(兩條垂直線和兩條水平線交會的四點,就是視覺中心)來幫助確定視覺中心。例如,2008年8月20日《北京日報》一版(圖2),該版面突破了黨報傳統要聞版面風格,以現代版面風格集中表現出編輯思想中的重點內容,不惜筆墨地重點突出了“硬漢柔情”這一視覺中心,引起了讀者的熱烈反響。該版獲第19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為了適應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節省讀者的時間,《河南日報》的新聞版,特別是國際新聞版、中國新聞版和環球版,常常是隻重點處理一篇有重大新聞價值的稿件,將其配以大幅照片,加框。其餘小稿單獨組欄,佔用較小版面,這種主次分明的版面具有明確的中心指向性。

  平衡版式

  所謂平衡,就是均衡、平均、等量的意思。它可分為兩種不同的平衡:一種是完全對稱的平衡,就是左右兩邊完全對稱,結構一致,在版面上兩邊文字塊或圖片所佔版面位置、大小完全相同;另一種是非完全對稱平衡,它左右距離不相等,結構存在差異或風格不同,但給人以視覺上的平衡感覺。

  在版面上,完全對稱與非完全對稱產生的視覺效果也不相同。完全對稱形式給人以穩定、統一的感覺,例如2007年10月13日,《上海日報》A8~A9版(圖3),反映的是特奧會期間,《上海日報》承接了特奧會英文會刊的出版。該報13日的新聞版面,一方面報道了賽事圓滿結束的訊息,一方面以完全對稱式跨版的構思,回顧了比賽期間運動員們的忘我時刻。該版獲第18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而非完全對稱形式給人的感覺是生動活潑、靈動多變。《河南日報》2006年11月5日6~7聯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特刊”就是典型的非完全對稱結構版面,它是第17屆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

  版面編輯應善於把完全對稱和非完全對稱兩種形式有機結合,靈活運用。實踐中,版面編輯大多在整體上採用非完全對稱版式,以便給讀者一個日見日新的感覺。一個報紙版面如果經常採用完全對稱版式,就容易顯得呆板,很容易讓讀者產生千篇一律的感覺,從而引發厭煩心理。

  組版編輯採用“四分法”(版面作縱三橫四分割,幾個相鄰矩形組合一起,形成美麗的勻稱和平衡)和“黃金分割”理論(長寬之比為1∶0.618,以此設定圖片的長寬比例、圍框的長寬比例或點、線、面組合的比例在視覺上給人的感覺最舒適)等法則,可以給讀者帶來視覺上的均衡美感。
  相似性組合

  相似性組合,按照版面設計的組合規律,如果兩個視覺元素相似,或在空間中彼此接近,或意義上有關聯,就容易被看做是同一個整體的兩個部分。組版編輯常用的方法是“模組式排版,相似性組合”,也就是將意義相近稿件用線條或色塊框起來,獨立成塊,不與其他稿件交叉。例如,2009年9月9日,《中國日報》要聞6~7通版,版面主標題為《多年的籌劃,多月的訓練,只為那一日的綻放(Years?搖of?搖planning,months?搖of?搖training,…DAY?搖OF?搖GLORY)》,形象、精練地反映了閱兵村戰士們為國慶60週年閱兵所做的努力。其中的集體訓練、整齊劃一的巨集偉場面用白色色塊打包處理,做到了很好的相似性組合。該版獲第20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對版面視覺元素進行組合的目的在於,為讀者預先設定最佳的閱讀板塊和路徑,儘量減輕讀者閱讀時的視覺疲勞。“模組式編排,相似性組合”會產生一種簡潔而規整的美感,能夠表達文章背後的隱含資訊。


  色彩的組合

  不同的色彩可以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中國傳統的色彩審美心理中,紅色象徵喜慶、熱烈,藍色給人以安靜、清涼的感覺,綠色給人以生命、希望的感覺,黑色給人以沉重、神祕的感覺等。色彩還可以給人帶來“輕”與“重”的感覺。白色、黃色給人感覺較輕,而紅色、黑色給人感覺較重。黑白、紅黃、黃黑、紅綠、黃紫、橙藍等顏色組合會產生強烈的對比。在運用色彩構造版面時,組版編輯還應該注意讓所有鄰近的顏色相互協調,避免干擾。因為運用色彩的目的,是為了通過色相對比來區分版面的層次,增加版面的活力,從而突出重點,豐富視覺表現力。所以,報紙版面的色彩組合應該有取捨、有重點。組版編輯如果能夠結合稿件內容熟練運用這些色彩理論,我們的版面就會更加吸引讀者。例如,2008年5月13日,《中國日報》一版,“5?12”地震當日,為體現這一災難主題,報紙基調色改為黑色,並配以醒目的暗紅色,突出傷亡人數。通欄大標題為《地動山搖的一天》。地圖取自Google?搖earth,給人以更強的視覺衝擊。照片選用上,除了一張反映地震造成的房屋損害外,其他圖片分別反映生命、救助以及國家領導人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的場景,整個版面資訊量大,但並不雜亂,同時給人以震撼的視覺效果。該版獲第19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結語

  報紙承載和傳播資訊的功能決定了報紙版面優化的方向,版面的視覺衝擊力必須與新聞本身的衝擊力相輔相成。從長遠角度來看,報紙的內在品質和特色更為重要,真正吸引讀者的還是組版編輯選取的新聞內容。筆者相信,如果在工作中經常對這些版面美學規律進行探討和應用,就可以讓報紙更加吸引讀者。


參考文獻:

  1.楊明森:《報紙版面美學理論與探索》,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佐佐木剛士:《版式設計原理》,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3.視覺設計工作室:《進階理解版式設計》,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4.朱介英:《色彩學:色彩設計與配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