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讀後感_讀菊與刀有感

  本尼迪克特編著的《菊與刀》是一部通覽日本文化、解讀其矛盾性格的驚世之作,是全世界公認的現代"日本學"開山之源,行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我們瞭解日本不得不讀的經典著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菊與刀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菊與刀讀後感1

  我們幅員遼闊的祖國東方,有一個與我們關係甚深的民族——大和民族。沒錯,這是一個被稱作日本的島國。千年以前,他們受古代中國的影響十分深刻,以至於到今天,大和民族的文化無法與中國文化分隔;七十年前,他們帶著“軍國主義”入侵中國,佔領東北三省後又圖謀侵佔整個中國,犯下滔天罪行;今天,新時代的二十一世紀,他們又在領土主權問題上與中國產生紛爭。每一位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日本情結,不管我們是愛它,還是恨它,看來我們有必要正視它,從理性的角度看待這個民族。

  《菊與刀》的作者是本尼迪克特,一位美國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1944年,二戰臨近結束,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國戰時情報局委託,研究日本,便於為美國製定對敵對國日本的政策和判斷對日本的整個局勢的發展。她認為,美國人,特別是軍人在當時必須瞭解日本人的思維和情感的習慣,以及這些習慣所形成的模式。還必須弄清這些行動、意志背後的制約力,必須把美國人採取行動的那些前提暫且拋在一邊。弄清楚日本人會怎樣做,美國人應該要怎樣做。

  日本人,生性極其好鬥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願意受人擺佈,忠貞而又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一個日本人將如何醉心於栽培菊花,就會如何竭盡全力解釋說明這個民族崇尚刀劍和武士的無上榮譽。這是當時本尼迪克特對日本人的評價,她利用自己受到的專業知識教育,把戰時生活或拘禁在美國的日本戰俘作為研究原形,閱讀大量關於日本的文獻和日本文學和電影,最終做出了日本將會投降的結論。據事實我們可以知道,她的結論是正確的。

  “菊花與刀劍”的矛盾,並不像平時被人所理解的“日本人對內部很和諧,而對外部十分殘酷”這種矛盾這麼簡單。但這也不難解釋,在我看來,菊花就好比日本人心中的精神力量的來源,是美好的;而刀劍就好比奉行這種精神或原則的方式,很難突破。

  沒錯,日本人在當時十分重視精神,他們相信精神終將戰勝物質:“以吾等之訓練對抗帝君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他們的心中有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物質是會被磨滅的,而心中的信念才是永恆存在的。那些駕駛著小型飛機機以自殺的方式進攻的“神風敢死隊”就是最好的例子。

  天皇是日本人心中神一般的存在,不同於德國,日本人即使戰敗也不會讓天皇承擔一點責任。天皇可以說是那時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源泉,就算只剩一杆竹槍,天皇一聲令下,他們便會竭力揮舞最後的武器,戰鬥至死;同樣的,只要天皇敕令一下,日本人也會老老實實放下手中的武器,承認失敗。這就是當時的“菊”,對天皇的信任在日本可以說是一種準宗教。

  這一切的起源就在於日本這個民族根深蒂固的等級制度,不難理解天皇即是等級最高者。他們的這一思想流動在生活中,以至於日本在處理國際關係時,把“各得其所”作為最高準則——即等級制。這也就是當初他們為什麼要來“幫助自己落後的兄弟之邦——中國”的原因。日本對中國,既感到難以償還,又在近代中國的沉淪中感到羞辱——日本文化來源於中國,自身國力增強了,給予自己恩惠的國家卻沒落了。各得其所的固化思想和羞辱的心理是發動戰爭的原因,也就是那時的“刀”。

  最後天皇下令,無條件投降。不僅因為人力物力匱乏,而且在精神上被美國人擊垮了。

  今天同樣有釣魚島的糾紛,“日本鬼子”已經不復存在,然而一些日本人特有的性質還在。日本的書店裡一點也不缺少對中國的研究,而我們呢,碰到有關他們的東西就覺得“髒”嗎?

  我希望中國人能理性地看清真相,真正能讓他們屈服的不是刀光劍影,而是打敗對手的心靈,就像當年美國如何讓日本投降一樣,擊潰對手。

  菊與刀讀後感2

  菊花代表皇權、謙和、隱逸,而刀象徵著日本的武士刀精神,代表武力、好鬥,而這矛盾的二者恰恰代表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性格的雙重性,令日本成為了一個令所有學者都費解的民族。

  曾有一段時間迷醉於日本文化,極為痴迷地讚歎日本茶道中蘊含的深意、淡然的技巧,還有那日本建築沉寂、古典、稍縱即逝的美感,以及日本文學中隱晦細膩、境界唯美的表達。這一種痴迷正如我之前對埃及的念想,尼羅河上夕陽籠罩的埃及,在太陽神拉的照耀下,時光永恆地停留在金字塔的尖端。那是單純從靈魂深處傳來的,對文化的渴求和震撼。

  對日本有所瞭解,是通過李兆忠的《曖昧的日本人》和《東瀛過客》,而喜愛日本卻因各種精美的文學作品,如川端康成《雪國》、《葉隱聞書》、《陰陽師》,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心中始終存在一個疑問,為何那個固守過去、傳承經典的日本可以如此毫無芥蒂地接受現代文明,同時又可固守原有的傳統,這令人總是禁不住想要堆出“雖然……但是……”這樣的句式,這個答案唯有我在歷史的那部堪稱經典的著作時才得到瞭解決,它就是由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花與刀》。

  當時作者受到美國戰時情報局委託,針對二戰後美國到底該如何處置日本,日本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民族,做出一份出色的報告,作者果不負重任,雖然她的一生從未到過日本,但卻能從各種文獻和戰俘的口述中還原出日本人性格的本質,甚至連日本人都對這本書對他們的瞭解程度不住地讚歎,成為了解日本文化的公認最佳讀本,至今暢銷不衰。

  《菊花與刀》由日本人矛盾的本性、島國的特性引出,深刻地探討了這種矛盾性格在日本社會、軍事、文化、政治各種現象的體現,從而揭露了日本人那些“奇怪”行為的本質。書中介紹了日本人的道德觀、情感圈、自我修養、兒童教育等,其行文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藝術性。

  日本人的特點正如文中所說“日本人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蠻橫又有禮、既刻板又善變、既保守又易於接受新的方式。”他們即可與美國保持親密無間的距離、站在同一戰線,同時亦可在日益強大的同時發出“對美國說不”的呼喊;他們既可以日出之國自居,驕傲地說天皇政權可福澤萬世,又可拍出像《日本沉沒》這樣極具憂患意識的災難影片。他們的性格如同那脆弱又決絕的櫻花,花開後又迅速凋零,那決絕的姿態不帶一絲眷戀,因而造就了她如夢幻一般的美麗,形成了日本文學特有的“哀物”、“幽玄”之境。

  身為一個古老文明的傳承者,我們歷來以傳授者自居,而始終不肯接納外來文化,也忽略了每一種文化都其獨有的民族性。其實在那遙遠的唐朝,與我們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已開展起了“脫漢運動”,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價值觀,近代日本的迅速崛起與他們的文化特點息息相關。從《菊花與刀》中,我更加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徵,在以後閱讀日本文學時,可以從他們的本性中更加深入地瞭解他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