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題的知識點有哪些

  高考地理最重要的還是答題的解答,掌握好知識點,才能更好的解答地理試卷。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高考地理大題的知識點,一起來看看吧。

  高考地理大題的知識點

  一、影響日照時間長短的因素:

  1、晝長;2、地勢***地勢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時間長***;天氣狀況。

  二、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即影響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陽高度***即緯度***;2、天氣狀況;3、地勢;4、空氣密度。

  如為什麼青藏高原太陽輻射最強?①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較大;②晴天多;③地勢高;④空氣稀薄,大氣潔淨。

  三、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

  1、緯度;2、地形、地勢;3、下墊面性質***海陸位置、植被狀況***;4、天氣狀況。

  四、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及變化規律:

  1、緯度:低緯小,高緯大;

  2、下墊面性質:海洋小於陸地,沿海小於內陸,有植被的小於裸地;

  3、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則是調洪,做法是修水庫、植樹造林;中游:治理原則是分洪、蓄洪,作法是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則是洩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六、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水系特徵、水文特徵、氣候特徵***;

  人為原因***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植被破壞,圍湖造田***。

  例如,長江洪災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徵:

  ①流域廣,支流多;

  ②中上游植被破壞嚴重,含沙量增大;

  ③中下游多為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2、水文特徵:流經溼潤地區,降水豐沛,幹流汛期長,水量大。

  3、氣候特徵;有些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氾濫。

  二人為原因:1、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洩洪能力降低。

  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從而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七、分析河流水能豐富的原因:

  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於階梯過渡地帶,河流落差大***;二是徑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積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條件:

  凌汛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緯。在我國凌汛最嚴重的是黃河,主要發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東河段***。

  二潛水等水位線的應用:

  判斷潛水的流向:垂直於潛水等水位線從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為潛水流向。

  潛水面的坡度***潛水水力坡度***:確定潛水流向之後,在流向上任取兩點的水位高差,除以兩點間的距離,即為潛水面的坡度。

  潛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線與地形等高線相交點,二者高程差即為潛水埋藏深度。若所求地點的位置不在等水位線與地形等高線交點處,則可用內插法求出該點地面與潛水面的高程,潛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潛水與地表水的相互關係:根據潛水流向來判定。

  利用等水點陣圖合理地佈設取水井和排水溝,一般應沿等水位線佈設水井和排水溝。

  三解決缺水問題的措施:

  主要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入手:保護有限的水資源,防止水汙染;開發水資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強用水管理,增強節水意識,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長;控制人口增長。

  八、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存在冰雪下線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響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風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線低。

  注:可根據該特點來判斷迎風坡或背風坡。

  九、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處的緯度***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複雜***。

  另外,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主要取決於熱量***即陽坡和陰坡***

  十、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地形平坦開闊***;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十一、開鑿隧道問題:

  開鑿隧道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滲漏問題;二是塌方問題。因此,開鑿隧道要選擇在背斜處,因為背斜岩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滲流,不容易發生滲漏問題;並且,背斜為穹形構造,不易塌方。

  十二、水庫壩址的區位選擇:

  主要考慮以下3個方面:1、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2、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儘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3、考慮佔地搬遷狀況,儘量少淹良田和村鎮。

  十三、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條件

  土地***地形、土壤***+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過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等技術改革,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範圍;另外,人們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

  二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市場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型別和規模。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2、交通運輸: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充套件,即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減小。在最適宜的地方形成區域專業化生產,從而形成區域性或世界性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阿根廷5國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荷蘭、丹麥、紐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的乳畜產品供應國;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十四、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1、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2、從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氣象災害等方面去分析;

  3、從春、夏、秋、冬4個季節的氣候條件分段分析。

  例如,試分析華北地區棉花生長的氣候條件。

  有利條件: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有利於棉花後期生長和收摘。

  不利條件:播種期適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十五、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條件:位置、土地、水源。

  二經濟因素;農業基礎、原料、燃料、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

  三社會因素:政策、個人偏好、工業慣性、社會協作條件、國防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歷史條件、政策。

  四環境因素;主要用於微觀佈局。

  工業區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諸多的區位因素中,某種工業的區位選擇所要考慮的主導因素可能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因此,在現實的區位選擇中,要首先考慮其主導因素或具有明顯優勢的條件。

  注:①原料地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原因是工業所用原料的範圍越來越廣,可替代原料越來越多,加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②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③沿海、沿江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資訊通訊網路的通達性越來越重要;⑤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

  高三文科生學習地理常見問題

  1、高考地理一輪複習和高考地理二輪複習的關係

  高考地理一輪複習以課本為本,遵循全面、系統的原則來進行。其目的是查漏補缺、夯實基礎。高考地理二輪複習則以專題為主,遵循深化、提高的原則,對學科主幹知識和學科核心能力進行梳理、概括、綜合、強調和訓練,構建一個前後聯絡、主幹清晰的知識網路。其目的是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網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地理與文科綜合的關係

  貫徹"重單科複習、少跨學科綜合"的原則,以提高複習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目前,文綜卷命題以學科內綜合為主,就是政史地知識的拼盤。因此文綜複習必須堅持抓好單科的複習。當然在適當的時間進行適宜的文綜訓練,顯得很有必要,主要是訓練學生做文綜試題的感覺。試卷的長度、難度、時間等要切近高考。

  3.初中與高中地理知識的關係

  高考地理二輪複習要以人地關係為主線,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為骨架,把初中區域地理知識有序地附著在高中地理基本原理上,形成條理化、網路化的有機體系,促進理解記憶,加強地理學科自身知識的貫通,提高知識遷移能力,培養綜合意識,增強學科內綜合能力。同時,也只有把具體的地理事物或現象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產生的原因、特點,預測它的發展變化趨勢。

  在重點複習高中系統地理知識的同時,還要正確處理好初中與高中地理知識的有機結合。初中與高中的地理知識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識,都應該掌握,絕不能含糊。要正確處理好高中系統地理與初中區域地理之間的關係,以高中系統地理為主,兼顧初中地理,當涉及相關初中地理知識時要進行串聯複習,並落實到區域圖上。

  4.地理學科和熱點問題的關係。

  地理複習中要牢牢地把握學科的主幹知識體系,這是解決問題的核心、基礎、關鍵。熱點問題只是試題的背景材料,是試題的"切入點"。高考命題中可用於設定的情景材料、背景材料極為廣泛,因此,在二輪複習中,應把重點放在教材主幹知識的複習上,可立足於學科知識,適當關注、思考熱點問題,切忌刻意地去追逐熱點。對熱點問題的把握要注意兩方面:一是能和中學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基本方法有機結合的熱點事件;二是長期的熱點問題,比如可持續發展問題。

  高三地理的複習策略

  1.一輪複習:依綱據標,落實基礎

  第一輪複習要嚴格按照考綱要求,加強對主幹知識的梳理,對概念、原理等要準確地理解其內涵和外延。還要對重點知識進行系統整理,理清知識間的橫向聯絡和縱向聯絡,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網路。複習時不僅要依靠老師的引導,更要自我消化,圍繞課堂上老師的教學思路進行整理、歸納,並通過適當的練習進行鞏固,分階段進行單元綜合檢測。如對區域地理的複習,首先,要明確區域定位與地理要素的背景化。其次,要明確區域定位的依據和方法,“區域地理”一般以小比例尺、區域性區域圖的形式出現,重點考查考生對某區域內地理原理、規律的理解程度及應用能力。由於區域輪廓的不規則性,應依據經緯網,並結合區域內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湖、城市等進一步定位。經緯網定位、區域地理要素定位已成為地理試題的“門檻”,是解答試題的前提和關鍵。再次,要挖掘重點區域的命題素材。對重點區域要加強基本素材的積累,特別要注重提煉命題素材。以課題的方式積累素材,形成區域地理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有機結合。如以日本為中心的東北亞地區要重點關注氣候的過渡性、日本太平洋工業區和外向型經濟、產業轉移等;以美國地理為背景,重點內容有美國的地形與氣候分佈、三大工業區的區位分析、農業帶與農業區位分析、人口遷移、生態問題和氣象災害等;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區域,重點內容有區位條件分析與評價、城市與工業區位分析、城市化與工業化、產業構成與產業轉移、環境問題***鹹潮、赤潮、酸雨、灰霾、土地退化等***等。

  一輪複習的重點是進行課本知識的梳理,但並不意味著不用聯絡生活實際。及時聯絡現實生活中有重大影響的熱點事件,用知識去分析熱點,不僅能提高學習的興趣,適當挖掘知識的深度與廣度,還能逐漸培養能力,避免出現二輪複習中的“熱點回放”或“熱點專題”,導致知識與熱點相脫節。當然,對時事熱點的學習,應注重思維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因為熱點只是背景材料,相關的知識才是考查的落腳點。

  第一輪複習是一次對知識的重新學習,所以,對很多在高一、高二沒有學好地理的同學來說,這是一次大好機會,只要按部就班,認真複習,一樣可以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

  為了更好地鞏固自己的複習成果,在複習過程中,不妨將要求掌握的知識分成幾大塊和若干小塊,並設計一個簡單的統計表,每週抽出一定的時間來做一份綜合模擬試卷,雖然剛開始可能得分不高,但隨著複習內容的增加,成績會逐步攀升;每份綜合模擬卷做完後,要結合參考答案認真分析,將自己出錯的知識點標註在統計表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分析統計,就不難發現自己在知識的掌握上還存在什麼問題,要特別關注已經複習過的章節,對常錯的知識點要認真剖析,這種統計也會為二輪複習提供較好的參考依據。

  2.二輪複習:重構體系,突破主幹

  二輪複習是在一輪複習基礎上對知識進行重組、歸納、綜合等的過程,從而把知識規律化、系統化和條理化,是從知識到能力的昇華。

  ***1***通過專題複習,突破主幹知識,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專題複習就是變換角度,通過歸納、遷移,將學過的知識和已經具備的基本技能及方法運用於解決問題的一種複習方法。在專題複習過程中,應突出地理的綜合性和地域性特點,突出學科主幹知識的應用等。

  所謂的主幹知識是指能反映地理學科主要面貌或知識體系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具有相對集中和系統性強的特點。地理學科的主幹知識體系主要有自然地理的五大規律***地球運動規律、大氣運動規律、水體運動規律、地殼物質運動規律、自然環境地域分異規律***;人文地理的四大區位理論***農業區位理論、工業區位理論、城市區位理論、交通區位理論***。

  近年來的地理試卷,在考查的知識面上,一是既不追求知識點的全面覆蓋,也不追求章節的高覆蓋率,這似乎已成為地理高考命題的“潛規則”。二是主幹知識始終是考查的重點內容,且常考常新,近年來有些知識在試卷中的復現率很高,也說明了主幹知識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對於主幹知識,我們可以採用小專題的方式逐個突破,把握了這些主幹知識,就能在複習備考中達到舉綱的效果。

  專題複習有多種劃分方法,根據地理知識的體系構成,建議分為以下四大系統:

  ①地球運動系統: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水體的運動、地殼和地表物質的運動、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等。

  ②人地關係系統: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貫穿教材的很多章節,我們要把它們從教材中提取出來,分析其分佈、特點、成因、規律以及對策。③區域地理系統:自然區域、農業區域、工業區域、城市區域等。由於區域地理是高考命題的出發點,而高考涉及的社會熱點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考生必須有清晰的區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極強的應變能力。

  ④地理圖表系統:日照圖、等值線圖、地形剖面圖、地質示意圖、統計圖表等。圖表分析是學習地理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圖表的判讀分析水平直接影響著考生高考的成績,在專題複習中,要求考生能夠進行圖—文轉換、圖—圖轉換,並能對圖表進行綜合歸納,獲取和解讀各種資訊,找出有用資訊,並分析解決具體問題。

  ***2***注意建立知識網路,重新構建知識體系,加強知識間的內在聯絡

  二輪複習時,一定要建立起知識網路,注重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強調學科的知識結構,強調學以致用、理論聯絡實際。例如,複習“氣候”時,可以從氣候要素、氣候因子、氣候型別的形成原因與分佈規律、氣候的地帶性與非地帶性表現、氣候對人口分佈與農業的影響等方面展開聯想,使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結合起來。

  ***3***關注熱點、焦點,緊密聯絡社會實際,注重知識的運用

  由於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和現象都與所學的地理主幹知識密切相關,所以社會焦點與熱點問題永遠是高考試題最常見的素材。熱點、焦點問題主要有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國內重大工程建設、自然災害、重大科技成就等,要用地理知識和原理進行分析和解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還應注意把熱點地區落實到圖上、注意思維的發散,注意細化熱點地區的特徵。

  本輪複習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自然地理原理的圖示化:自然地理的很多原理,其實都蘊涵在某些圖示中,而圖就在課本上。

  人文地理思維的模式化。

  熱點區域聯絡的自然化:不盲目追逐熱點,多聯絡自然地理特徵,少聯絡人文地理特徵。

  3.三輪複習:模擬訓練,強化能力

  在第三輪複習時,專題複習、查缺補漏、模擬考試、心理調節和應試技巧指導等是同學們複習備考的重要內容,重點要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1***建立分析模型,明確解題思路,提高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依據地理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建立各類問題的分析模型,明確解答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是提高複習備考效率的有效途徑。如關於工業區位的分析模型如下圖:

  ***2***培養審題技巧,訓練答題規範

  從近幾年考生答題情況來看,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審題方面:①審題不到位、不準確、不全面;

  ②讀圖和提取材料資訊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題條件;

  ③不能準確確定區域位置,對地理空間位置的相互關係把握不準;

  ④審題時不善於抓住關鍵詞,不能準確理解題目的設問重點。

  答題方面:①對基本概念、原理、規律不熟悉,不能準確答題;②沒有系統的答題思路,答題隨意性強,答案的準確度不高;③不善於聯絡所學原理和規律進行邏輯推理、歸納與總結;④答案缺乏針對性,重點不突出,條理不清晰,層次不明確;⑤文字表達能力差,文字不簡潔,用詞不嚴謹、不規範,關鍵詞錯別字多。

  由此可以看出,能不能較好地吻合標準答案、能不能用科學的地理術語表達,成為考生能不能取得高分的分水嶺。我們應該嚴格訓練,努力做到答題語言規範、條理清晰、要點全面,養成一定的審題與解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