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習精神

  高中生面臨升大學的學習任務,所以學習壓力可以想象是非常之大的,那麼在這麼一個關鍵的階段,同學們應該如何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依靠怎樣的學習精神好好學習呢?一起來看看小編整理的。

  高中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一

  1 現在提倡快樂學習,老話也說好學不如樂學,於是我們會對當今令學生勞苦的教育存在怨言,但樂學不一定是學得輕鬆,而是內心的快樂,即使學的身體勞累而卻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即為快樂學習,樂學在於內心。

  2 方法一次找不到,必須自己多次實驗創新。有些同學在書上看過狀元的學習方法後就進行使用,卻只是邯鄲學步,沒有什麼效果,還打亂了自己原本的學習習慣。殊不知狀元的學習方法並不適合自己,原因是不同的人適應不同的學習方法,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學習能力,都適應不同的方法,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是經自己多次實驗並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創新得到的,他人的方法也許不適合自己。另外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有耐心,有勇氣,有創新意識。我的方法也是從七年級開始到現在經歷四年才逐漸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

  3 必須要培養出一種學習的責任心。即幾天不學習就有一種空落落的感覺,像缺了什麼一樣。有了這種感覺就說明自己已有了熱愛學習的心,學習的習慣也就更易保持。

  4 態度必須認真,不能有糊弄的心態。認真的做作業可以使自己從作業中學到更多,也使自己有更多時間對從作業中想到的拓展內容有更多思考時間。

  5 能力大都是後天培養,先天的智商影響很少。我就是一個不太聰明的人,從小到大一直到九年級,老師、家人都說我的學習主要靠努力,而不是靠聰明的腦袋,我也一直這樣認為。但到了高中後班主任卻說我很聰明,理解能力很強,這對我來說可真是破天荒的頭一次。如今我想,智商也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來提高的,我就是在多年的鍛鍊中獲得了提高。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另外能力要有目的的培養,如培養邏輯思考能力,可以多做些此類的題目。

  6 我認為理解記憶就是指自己可以推出來的程度,比如一個公式當你能推出來時你才是真正的記住了。這樣你就能知道它的來龍去脈,記得也更牢固,知識也能形成密不可分的網路。

  高中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二

  1 當今學習知識量大,要背誦的東西很多,記憶力好是一方面,還必須做的是進行有選擇的背誦。人的腦袋是有限的,能存的東西也有限,在學習中僅選擇最重要的知識點背誦,對於較容易、記憶要求不高的知識點進行理解記憶即可,在考試時能回答出大致意思即可,這樣也不至於思維混亂。

  2 學習的關鍵在於聽課,聽課時應注重聽老師的講課思路,而不是一個題的結果。很多同學一味的聽老師講,從不細細揣摩,當老師講到結果時,就匆匆的把黑板上的過程和結果抄下來以完成任務。當考試中再遇到類似的題目時只有望題興嘆。其實聽了思路才有可能舉一反三。

  3 在知識網路不清晰時必須進行整理。如列提綱、畫網路圖。甚至僅將所有的知識點列在一張紙上也會有很大的好處。

  4 記憶的方法。我在記憶單詞時常會先在一番朗讀後,感覺記得差不多了,就把英語部分蓋住,看著漢語釋義,憑自己的記憶複述出英語單詞的拼寫,然後再將漢語部分蓋住複述漢語釋義。在這一過程中將自己沒有記住的詞標上,著重記憶。後來在一本書中見到類似的方法,被稱為試圖回憶法,即在看完要記的內容後合上書本,在腦中回憶一遍,我試了多次,效果還不錯。

  5 對自己的學習要有“自知之明”。自己的強項、弱項、強科、弱科、各科的學得較好的知識點、較差的知識點都要了如指掌,再對弱項進行補充,就可以使自己不至於偏科,更均衡,協調進步。

  6 學會放鬆。高中是很苦的,心理壓力也較大,體力消耗也很厲害,必須學會放鬆,可以鍛鍊、聽音樂等。但也絕不能追本逐末,聽音樂而忘了學習。

  高中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三

  語文 多讀多背多積累。 只有自己讀得多了,記得多了,寫作文時才能想得到,拿得出來,閱讀時才能想到其情感、其寫作方法。 讀得多語文才能學好。

  數學 理解定理後多做題,在題中繼續理解。題不在多,不再難,在典型。最好能分知識點、出題點做題。

  英語 對於記單詞方面,見第二章第四條。另外在詞性的記憶不清晰時,可以將單詞表上所有同一詞性的詞寫在一張紙上。記憶印象將會更深刻。

  學過短語單詞後要立即進行運用,自己造句。寫作文時更要大膽運用剛學到的短語語法。

  歷史 總結理解一個時代的特點,如古代是重農抑商、小農經濟,近代是民族經濟坎坷發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形成腦中的時間線。先要對某一世紀裡所發生的事件有大致瞭解,然後記住在哪一年代,最後落實到哪一年。

  地理 學會記圖,可以描圖、摹圖、做模型等。

  知識點條理化,可以列提綱等。

  政治 僅背重要的問題、常考的問題,其餘理解 。

  條理化,可以列提綱。

  物理 理解定理後多做題,在題中繼續理解。定理一定要理解透。

  化學 弄懂化學原理,重在理解,其次記憶。如原電池加快反應速率,要理解其原理才能在考試中應用。

  生物 對比記憶。如蛋白質、核糖、糖類、脂質的元素組成可以放在一起記憶。

  看動態影象,還原生物過程。可以看課件,也可以自己畫。

  高中生的三種學習精神

  一、不唯書

  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在我們的學習中,教科書是我們學習的重要材料,學好課本基礎知識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這裡應當明確兩個問題;一、科學總是發展著的知識體系,我們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不可能都是毫無缺陷的。這就需要我們多動腦筋,在思考的基礎上敢於懷疑,大膽探索,提出我們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總是多次反覆才能完成的。也許我們的懷疑是錯誤的,我們提出的觀點和見解是不正確的,但正是從這種錯誤與正確的交鋒中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一味死記硬背,即便把課本背熟了,也難以靈活運用。所以,我們提倡不唯書,並不是為了否定書,而是為了培養一種創新精神。

  二、不唯師

  在中學生的學習中,很多同學上課時只會認真聽講;把老師的板書一字不差地抄錄下來,課後進行消化吸收,但卻很少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講什麼是什麼,教什麼把什麼,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知識容器”。瑞士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能創新的而不是簡單重複前人已做過的事的人。”所以,我們主張同學要多與老師交流,當對老師講的有疑問或有不同看法時,要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敢於向老師質疑,甚至與老師爭論,在爭論中我們失去的只是錯誤,而得到的除了正確的認識外,更重要的是智力的發展,還有勇氣和信心的提高,最終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必然。

  三、不唯一

  對於一個知識的理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對於一道題的求解,可以有不同方法;對於一個實際問題,可以從不同學科去分析解決。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多樣化的世界,我們學習的目的決不是為了追求唯一的答案。所以,我們在學習中必須具備這種“不唯一”的意識和精神,儘可能尋求更多解決問題的途徑,養成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的習慣,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