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習班心得體會

  大家想知道清華學習班的心得體會嗎?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關於,希望大家喜歡!

  一、

  1、要多做題,但忌題海

  理科學習最重要的是操練,做題練習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切忌題海戰術。做題應當挑選具有代表性的題目,一題中包含一定的知識點與重要的思想方法,老師們上課所講的例題是很不錯的例子。

  2、學會一題多解

  一道題目可以用許多方法來解答,平時做題不應只著眼於做出這道題,而要嘗試用多種解法來解答。嘗試從多個角度去解題,可以拓寬思路,在遇到其他型別的題目時更會有意外收穫。

  3、善於整理和總結

  學習理科,要整理的東西有很多,各種知識點、定理,每隔一段時間的學習就要整理自己所學的知識。形式可以是筆記整理、錯題本和總結心得等。

  4、不能為了拼競賽成績而影響正常學業

  有些同學拼命去搏一個競賽成績,也許是為了保送或者高考加分,但這不應是競賽的真正目的。過度拼競賽會影響正常的學習,造成偏科甚至是全科成績下滑,而殘酷的賽場結果或許會使很多同學多年辛苦付之東流。

  5、可以選擇不做,但選擇做了就必須堅持

  無論是課程學習、書法、音樂、競賽都可能會佔用自己很多的時間,但既然選擇去做一件事,就要認真做到底。尤其是理科競賽,會有許多的知識點與平時的學習有很大區別,若一知半解,不刻苦深入鑽研,容易造成“半吊子”。

  6、業餘愛好與學習只要合理安排,不會衝突

  進入高中後,學業壓力增大,我練習書法和薩克斯的時間都減少了許多。但是我始終堅持將這兩項業餘愛好作為調節情緒和消除疲勞的方法。有時候做作業覺得累了,我就會聽聽音樂或吹吹薩克斯,也可以提筆隨手塗鴉,既放鬆身心又練練手。

  二、清華交換生的學習心得體會

  我從大一學習德語以來就盼望能有機會到德國學習交流,現在終於可以通過學校的專案到德國三所精英大學之一的慕尼黑工大體驗五個月,我覺得自己真的非常幸運。雖然短短五個月的時間匆匆而過,但對我而言確是受益終生的。

  這段時間,我沒有清華的緊張學業和考試壓力,沒有清晨騎車的嚴寒和測試體育的辛苦,我面對的是另一種考驗:異國他鄉語言和環境的適應,不同教育體系的薰陶、兩種社會價值觀的觀察。這些體驗雖然暫時收益不大、甚至讓我在專業課上比同學落下很多,但是我絲毫不後悔,因為這段經歷會在我未來的人生旅途中更大的尺度上給我帶來深遠的影響。

  慕尼黑工大是我首先接觸的學校,我的大多數活動都與學校有關,因此我對學校和學生的印象非常深刻。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很多德國學生都“慢”半拍。與中國的學生從小要跳級、到了大學想要儘快進實驗室,為了能找到可以保研的老師、畢業了還要面對家長的催婚等等,可在德國,學生們好像很不著急。他們可以隨意休學,且不需要嚴格的稽核,學校也十分尊重個人的意向。我身邊就有24歲才本科畢業在讀研究生的同學,原因是他中間去服了兵役;還有另一個同學上到一半退學,重新在21歲開始學習另一門自己更喜歡的專業。退學和轉學的體制是完善、成熟的,利用最初的結業考試成績就可以重新申請其他學校或專業,這樣能讓最初選錯了方向的同學還有機會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重拾信心。

  相比較之下,他們沒有因為退學而受到家長或同學歧視,而他們也從自己的經歷中收穫了很多除了學習以外的經驗。這讓我想起我曾經很喜歡的一部叫做《過客》Am Ende kommen Touristen的德國電影,裡面就講了一個大學生到波蘭幫助奧斯維辛倖存老人的故事。他收穫的不是在學校能夠學到的任何東西,而他半年的時間也不是一種浪費,他不僅開拓了視野、而且在心靈深處對歷史和世界有了自己更獨特,更深刻的概念。

  我認為這也是德國人科學技術為什麼能在世界上領先的原因之一:明明可以去企業賺更多的錢,但為了自己的夢想發自內心對某項事業的熱愛,可以不去計較金錢與付出。 德國人能有“慢慢來”心態的原因之一是社會貧富差距小,社會保障好,即使讀不完大學也不會落到悲慘的境地;

  二是思想上非常尊重個人的喜好,而非金錢至上。這樣的心態促使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們都可以找到適合的工作,而非突然一下出現那麼多大學生;並且每個人在自己喜歡的崗位上能夠做出成就,而不是隻達到最低標準糊弄過關。畢竟人類文明的發展並不在於金錢,而是科學和文化的進步,因此我覺得這種正能量的心態是對社會進步有利的。

  另外讓我驚異的是德國學生,或者說歐洲學生的獨立。到了歐洲以後,就讓從小在北京長大上學、沒有離開過家的我就面對著一系列的挑戰:租房籤合同、辦理戶口、買鍋做飯解決自己的三餐、清理公用廚房等等問題。我住宿的地方在離學校45分鐘車程的郊區,除此之外還要經常去超市、思考晚上做什麼飯、辦各方各面的手續,因此真正能夠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大打折扣。

  而我的生活狀態正是18歲以後大部分歐洲同學的狀態。他們上大學就搬出來,很多人靠自己打工的錢上學、吃飯、旅遊,平時需要照顧屬於自己的小公寓、處理生活上方方面面的大小事情,偶爾回家看望父母。

  對於他們來說獨立是最基本的事情,也是從小已經習慣的事情,早就習以為常。想象一下沒有室友,回家時面對的只有書桌和床的生活場景,就連討論問題或者傾訴苦惱都需要主動出擊,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去交流,如果自己不善言辭或者沒有交際的能力也許就容易在這種環境裡頹廢下去。

  因此我覺得獨立、或者說自控是德國大學生的共同點。

  第三是德國教育系統的務實性深深感染著我。首先體現在上課的內容上。不管是理論課還是實驗課,老師都會把講的內容與實際聯絡在一起。如DSP這門課是用德語上的,老師推公式的時候我都能聽懂,但是離開黑板講實踐中成本問題時我就因為語言功底欠缺而聽不明白,感覺很可惜。

  再有微機原理課的老師帶我們去LRZLeibniz-Rechenzentrum,一個負責慕尼黑和周邊大學、研究機構專網的大型計算中心參觀。我非常喜歡這種學科的實際體驗活動。其次,對於不上大學的學生還有業餘大學和技校,給沒有能力上大學的學生提供學習技術的機會,而技校往往兩年半的課程大部分都在企業裡面完成,會直接給企業輸送合適的人才。最後,我覺得德國學校在提供學生的實習和工作機會方面也提供了很好的資源,企業和學校的聯絡非常緊密。在教學樓裡面亂逛的時候,我看到很多企業招實習生的廣告,並且在各個學校的網站上有專門搜尋實習機會的埠。

  同時我還發現,同一個企業的網站德文版招聘部分的內容非常充實,而中文網頁就相形見絀。比如羅德和施瓦茨公司給認為學校學習的東西太理論化的同學,提供了在公司進行實際培訓、體驗的機會,還特地指出會有專人提供詳盡的輔導,能夠讓學生學習到很多東西等等標新立異的宣傳手段來吸引更多的學生。

  我認識的一個研究生的本科論文就是在一家做飛機自動控制解決方案的公司寫的。甚至我還看到了華為德國分公司在學校裡面貼的廣告,招本科畢業生做畢業設計。他們的目的是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對於這個企業有好的印象,使他們畢業以後願意到公司去工作,也許這種用企業文化吸引畢業生的方法會比薪資更有效。我認識的幾個低年級同學就在學習的過程中或者是假期在教授的研究所或者企業裡面做與專業有關內容的工作,在獲得生活補助的同時得到了實際的鍛鍊。所以我總體感覺德國教育系統與實際結合緊密。

  最後我想說說在德國課堂聽課的一些細小體會。首先我覺得本科生的課程內容相對簡單因為德國高中生的數理教育沒有中國難,雖然對於他們還是很難,講課思路比較清晰,提綱挈領。有一些過於細節已經成熟的東西比如FFT就不會講得很詳細了,只是講一個概念,需要用的時候自己再看。另外選修課的數量相對於只有三年的德國本科教育來說非常多。整個電子系有40多個教授席位Lehrstuhl,每人都有不同的方向和開設的課程,因此更容易接觸到具體的研究。比如上DSP課最後,教授就把自己帶的五個博士生帶來,讓他們講自己的研究方向,以便讓同學們可以更清晰的瞭解未來可以進行什麼樣的研究,給同學們以後的學習方向提供一種可能性。這樣的機會讓有些同學就很願意去老師那裡做畢設、讀博等。

  當然這樣不代表不深入,一旦選擇了方向,研究還是很深入的。我覺得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有弊,相對於清華的同學來說,德國本科生沒有那麼深刻的基礎知識,但是知識體系更清楚,用到的時候也能找到相應的內容自學。一方面,現在各個方向的知識越來越多,雖然老師很希望同學們掌握自己研究的內容,但是同學們的時間不允許。這樣的情況下,瞭解多一點的研究方向可以開闊眼界,幫助確定自己的方向。另一方面,學習更深的知識可以鍛鍊思維的能力,可幫助以後的學習和研究。深和廣這兩者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才可以。

  三、

  一、任何時候都要高度重視理論的學習

  思想貧困往往源自理論貧困。 理論貧困,必然導致思想貧困,而解決理論貧困的途徑首先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雖然讀過,但讀懂理解其精神實質並運用於實踐很不夠。黨的事業的每一次歷史飛躍,總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創新為先導的。沒有毛澤東同志的理論創新,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沒有鄧小平同志的理論創新,就沒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開創和發展;沒有同志的理論創新,就沒有“三個代表”理論體系的建立;沒有hjt同志的理論創新,就沒有科學發展觀思想光輝的誕生。只有不斷地、系統的學習、理解,並用其指導實踐、才能為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奠定基礎,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權利觀、地位觀、利益觀、政績觀、人才觀、群眾觀、發展觀。

  領導者肩負著促進組織發展、事業進步的歷史使命,應該加強學習、積極實踐、勇於創新、與時俱進。要增強學習意識,不斷更新已有的知識,對一切有利於推動和改進工作的新理念、新觀點、新知識和新方法,永遠保持一種職業的敏感和渴望。通過不斷學習,增長知識、提高能力,這樣才能不斷夯實提高自身素質的根基。

  二、要把人本管理作為改進和提高管理的基本原則  人是管理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通過樹立科學的用人觀念和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激發每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把全體組織成員的思想與精力集中到組織事業的成功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上來。

  加強自身的思想作風建設,以身示範,這樣才有說服力、教育力,才能更好地對下屬施加影響、成為下屬的學習榜樣,才能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科學的用人觀。事業的發展需要人才,事業成功的關鍵在於人才。要樹立科學的用人觀念,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領導者要注重事業至上、德才皆備的選人用人觀。努力去發現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對事業心責任感強、業務精幹的人才加強培養,積極推薦,努力做到唯才是舉,知人善任,使各類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