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數學平行線的判定定理課後教學反思

  只有瞭解教學反思的內涵、特徵、基本流程和主要方法,才能提升教學質量,關於初三數學平行線的判定定理的課後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1.貼近學生的認知,為學生的探索和理解搭建適當的梯子,力爭讓他們“跳一跳,夠得到。在引入問題時,先讓學生動手擺模型獲取直觀感受,再在畫圖過程中尋找合理解釋,符合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又如在發現“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後,在練習中引出關於內錯角關係的探索;而在同旁內角的關係探索前,提煉了“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發現過程所用到的轉化思想,則同旁內角轉化為同位角或內錯角也就可以類比著進行了。

  又如,在第一個練習題中,我就鋪墊了先找角與線之間的關係的題目,這為學生運用角的關係識別平行線作了一個思維引導,所以後面學生在運用過程中出錯的機率很低。

  2.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相對而言,小學教學側重於訓練學生基本的運算能力,規範的語言和書寫表達。所以不少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比較習慣於機械記憶和“依葫蘆畫瓢”的簡單勞動。從初一年級開始,我認為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索這種可以讓其終生受益的數學素養。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我一直注重讓學生體會知識的發生過程,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掌握研究數學問題的一些常用方法,體驗成功,享受高階的愉悅。這節課的內容,老師只需要五分鐘時間講解就能完成三種識別方法的“發現”,在運用部分進行反覆訓練,學生學習的短期效果一定很好,但不能激發學生內在發展動力。所以,我將這節課的重心明顯偏移向了發現過程。

  3.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問題儘量拋給學生解決。老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做好牽針引線的工作。這節課中,我除了作必要的引導和示範外,問題的發現,解決,練習題的講解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完成。

  4.形式多樣,求實務本。從生活問題引入,發現第一種識別方法,然後解決實際問題;在鞏固練習中發現新的問題,激發學生再次探索,形成結論;練習題中注重圖形的變化,在圖形中為學生設定易錯點再及時糾錯。而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是圍繞著需要解決的問題展開,不是單純地追求形式的變化。

  5.有意識地對學生滲透“轉化”思想;有意識地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

  一堂課下來,遺憾也有不少。比如一個提問的不到位,上臺展示的學生誤解了我的意思,去書寫推證過程***這超出了他們此時的能力範圍***。在這堂課上,部分同學沒有展示自己的勇氣,一方面與教學內容的難度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我沒能讓他們完全放鬆下來有關。希望老師們多提意見,這會是我上這個課最寶貴的收穫!

  ***二***

  對於這節課,因為以前我們沒有正確的理解新課標的真正意圖,所以,在前面學習的時候,就已經對證明的步驟進行了規範要求,因此,這節課並不是太難,學生自學是完全可以的。在本節課裡,我主要讓學生自己學習,發現問題小組內討論解決,10分鐘時間結束,重點看每一步證明的理論依據,經過學生的自學,還真的發現了一個書上的錯誤:在證明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的過程中,∵∠3+∠2=180°,∠1+∠2=180°,∴∠1=∠3***等角的補角相等***,學生髮現一個問題,這個括號裡應該是“同角的補角相等”。因為∠1與∠3都是同一個∠2的補角,所以應該是“同角的補角相等”,而不是“等角的補角相等”,學生在這裡提出了質疑,這是一名細心的學生——杜凱,對於他的發現,我給予了表揚與加分,鼓勵他的發現和勇氣!盡信書不如無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要大膽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這也讓其他的學生感到了震驚,自己也可以發現這樣的問題的,為什麼不敢提出來呢?從另一方面對學生的質疑能力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在處理完課本上的基本問題後,我當堂進行了限時訓練,針對基礎訓練上的內容,限時15分鐘做完,不要商量,自己解決,看誰做得又對又快,既有質量又有速度。然後我又讓三位學生板書在黑板上,主要是挑的寫字好一些的學生,為的是給其他的學生起到一定的示範作用。通過學生做題,發現只有一個問題不會做的最多,那就是垂直的定義,這一個理論根據,學生不會寫,就是知道垂直,得到一個角等於90°的理論根據。其他的不存在問題,一切順利。對於基礎訓練的最後一題,有多種方法,而上黑板的學生用了一個比較煩瑣的方法給出了證明,結果有一個學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並且方法還很簡單,得到了學生的一致認同,我及時提出表揚,並給予了加分鼓勵,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思考的重要性。要學會提出自己的見解!

  整節課效果較好,自己認為還算不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