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武術操的好處

  武術操是將武術基本功和基本動作結合在一起,以徒手操的形式,並按一定的規律分節編排的一種健身體操。武術操運動量大於一般的廣播體操,經常練習,不僅能使人體上下肢得到均衡的發展,而且可提高大腦神經反應能力和身體的協調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一、體現學生間互動:

  也許是受以往武術操表現形式和教師本身技能限制的影響,我們的思維模式就限制在了剛開始的武術操表現形式上,一直是孩子從頭到尾自己打完一套武術操。

  二、體現操節與音樂的融合:

  以往的武術操在音樂選配的時候我們也是經過一再斟酌的,但是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如音樂選配成人化,動作快慢節奏與音樂特色不太相符等。


  三、注重精氣神的體現:

  作為一個長期從事武術特色課題的幼兒園而言,在幼兒的操節展示上就要突顯這個特點來,那麼怎樣突顯呢?最明顯的莫過於是孩子本身的精氣神,教師在教授操節的過程中,不一定動作難度有多高,精氣神才使真正需要體現的內涵。

  四、體現遊戲化:

  遊戲性不僅僅是體現在教學的過程中,幼兒的表現、練習的過程中也可以有適當體現,這樣的操節顯得更有趣味,也更符合幼兒興趣點,如結合形意拳的特點創編動物拳操,讓幼兒在模仿動物的情景過程中,體會到武術的趣味性。

  五、體現整合性:

  武術操的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練習,它應該與除運動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發展相融合,如:興趣培養、情感體驗、武術有關知識的滲透等,這樣能更好地體現二期課改的整合性要求。

 

  少林武術

  少林武術起源於古代嵩山少林寺,並因而得名。嵩山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少室五乳峰下。少林寺創建於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是孝文帝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前來嵩山落跡傳教而建.

  少林寺的不少文物是少林拳起源的歷史見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白衣殿內的“少林拳譜”壁畫,描繪了當年少林寺和尚練拳習武的真實情景:巨集偉的寺院,張燈結綵,三十個身著短裝,精神奕奕的健壯武僧,分成十五對,在演練少林拳,拳打腳踢,栩栩如生。除了行拳圖外,殿內還有寺僧演練器械、揮舞棍棒的壁畫,南北兩壁有少林武術的“錘譜”

 

  畫面突出兩個武僧擺開對打的架勢,衝拳、撥掌對練。千佛殿是當年少林寺的練功房,地堂上還有四十八個寺僧“站柱”的遺蹟;只見磚鋪的地面上留下兩行直徑約四、五十釐米的鍋底狀圓坑,一個個間隔約二米半,據說是眾僧苦心學藝,兩腳踏踩而成。反映了古代少林寺僧甘練少林武功的真實史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