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育隨筆

  尋尋覓覓,你還在找不到。小編來幫你啦。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1、運用地圖 獲取知識

  初中地理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各種地理事物、現象的空間形象,如大洲、大洋、國家、地區的輪廓、界限,某地的地形區、氣溫的高低變化等,它們是難以用語言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的。藉助於地圖,便能一目瞭然,要求學生身邊時常備有地圖,對各地理事物、現象能形成準確、牢固的印象,避免了諸如世界各國名稱、氣候型別等的混淆現象,嚐到運用地圖好處的同學是對地圖常看常新,新知越積越多。在初一新生第一節地理課時,我就要告訴學生運用好地圖是學好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要養成經常讀圖的習慣。地理學科的另一重要特徵是它的綜合性,我們可以從一張地圖中採集大量的地理資訊,如一個地區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自然知識,再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該地區人口、工農業、交通、商業等人文狀況,從整體上把握該區域的綜合特徵。因此,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就應該多運用地圖來指導學生獲取知識。

  2、聯絡實際 內化知識

  把日常生活中學生比較熟悉的問題引入課堂,如在學習《中國的行政區劃》一節時,記住各個省級行政區的簡稱是非常困難的,新授課時,教師要求學生辨認車輛牌碼上的字,由此說明學習省級行政區劃簡稱的實際用途。然後讓全班同學各說出自己知道的車牌上的字,教師寫到黑板上***不重複***,問:“在全國範圍內,還可能有哪些字出現在車輛牌上呢?”學生此時急切地想知道,翻開書細細地找,並且已經體驗到它在實際中的應用,找到後積極主動地結合省級輪廓、簡稱由來去記憶,誰也不甘落後,學習氣氛非常濃厚。這樣不僅順利地解決了教學難點,同時使學生學會了自己獲取知識的途徑。這種方法就是聯絡生活實際學習地理法。

  3、分析-歸納-綜合 昇華知識

  學生的思維過程中少不了分析、歸納與綜合,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緊密結合的,為此,地理教學中應遵循“分析-歸納-綜合”的規律,使所學知識得以活用。分析應從各類地理事物本身內容的系統性入手,從個別到一般,把個別分散的地理事物聯絡在一起,找出它們的共性,總結出規律,再從部分到整體把具有相關資訊歸納綜合起來,這樣能加深理解各地區域的特徵,獲得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在新授完初中地理教材後進入複習階段,師生先一起研討,將初中地理知識歸納為自然和人文兩大類,自然地理再劃分為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湖、資源等,人文地理可劃分為人口、民族、工農業生產、交通、商業等;有的專題還可分為若干項,如地理位置可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分項,氣候可以從氣候名稱、分佈地區、氣候特徵以及對當地植被、農業的影響分項,工農業可分別從各自發展的條件、分佈地區、生產的產品***工業部門、農作物***分項;工業發展的條件又可從資源、交通、人力、科技等分項,農業發展的條件可以從地形、氣候、勞動力等分項。再運用整體指導區域性的學習方法,大到國家,小到鄉鎮、村莊都要從上面這一知識結構中進行系統地回顧、整理、探討。在地理會考複習時,我常運用這種方法,學生複習積極性高,複習效果不錯。

  篇二

  1、教學中的術語的運用:地理教學中,在表述方面不僅要求語言精煉,而且在教學中掌握地理術語的使用,這一堂課中,講述地圖上方向的辨別,因此在課程講述中,儘量使用方位詞,而少使用上下左右的語句,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方位的情景;初一地理還沒有學習座標,學生對座標的理解較難,所以課堂上,指向標就是指向標,不是座標,語言表述,教學用詞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教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教學中還應該注意敬語的使用,是對學生的尊重。

  2、起引導作用的板書:板書在教學中必不可少,四十分鐘,學生不可能達到每分鐘都高度集中,都有精神不集中的時候,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會突然間反應不過來,課堂的進度到哪裡了,或者說現在學習的是哪個內容,而板書就可以起到引導,提醒的作用。是一堂課知識的框架,知識的結構,有引導,總結的作用。

  3、教學輔助作用的課件製作:多媒體不是黑板,它起到的作用應該是黑板不能夠完成的,教學合理利用多媒體,發揮出多媒體的優勢,例如:動態的過程展示,視訊的播放,不同地圖的對比分析,地圖中重點的表達、強調等;同時課件製作中,要有邏輯性,比如地圖三要素中,一定要把三要素體現出來,例如:***1***、方向;***2***、比例尺、***3***、圖例和註記,這樣有總結的作用,學生學完就能感到地圖有三個基本的要素。

  4、教學環節的設計:引入,去一個新的學校,利用學校新環境的資源來作為引入的話題,可以激起學生的關注度,引入的語句精煉,並且要起到課堂提綱的作用,讓學生在一聽引入話題就能夠一目瞭然地知道本堂課應該學習什麼;課堂教學環節中,各部分知識點的時間把握要分配得當,把握清楚;教學過程中的過度語言,過度情景一定要自然得體,體現出知識點間的聯絡是自然的,必然的;課堂結束的時候,佈置作業才算得上是一堂完整的課堂。

  篇三

  解放學生認知習慣,培養學習興趣。

  對於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識能力,可以讓他們聯絡身邊的事物來認識、獲取地理知識。例如結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頂,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頂的事實來加深理解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的特點。結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導引出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水熱差異。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地理。還可結合報刊雜誌、電視新聞,接收各種音畫逼真,生動形象的地理知識。例如通過收看近幾日央視一套的天氣預報節目,觀察電視螢幕上的天氣預報圖,學會天氣符合並能分組報導天氣狀況。此外,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靈魂。要讓學生用好地理圖冊、填充圖、教材彩圖、插圖。通過讀、填、繪、析,養成手不離圖,圖文對照的學習習慣。例如通過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哈爾濱冰燈和廣州花市”,學生明白了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很大這一氣溫分佈特點。通過引導學生看課文彩圖“颱風雲圖”,學生形象地認識了颱風及其特點。

  解放學生的頭腦,培養創新思維。

  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越俎代皰,不包辦代替,鼓勵學生大膽動腦,大膽創造。不怕出錯,不怕重複,讓學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過程中增知長智。例如在學習颱風時教材提出了“颱風有過也有功”的觀點,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沙塵暴、火山的看法並分成正方、反方兩組進行辯論。正方提出沙塵暴影響人們出行、汙染環境,反方則提出沙塵暴也能降解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淨化空氣的作用;正方提出火山爆發釋放的氣體可能致人於死命,火山噴發的熾熱岩漿毀滅了龐培古城。反方則提出火山噴發後的土壤肥沃,農作物長勢喜人,甚至還提出人們用來表達真心永恆的鑽石就是火山奉獻的精品。同學們在激烈的辯論中不知不覺增長了知識,從而也懂得了一分為二,辯證認識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話說“反彈琵琶出新意”,在教學中,有時我還故意與教材唱反調,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例如講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地理意義時,向學生設問:假如我國地勢東高西低,將對氣候、河流產生什麼影響?講氣溫的變化時,向學生設問:三峽工程的建成,將對當地的氣溫日較差、年較差產生什麼影響?學生思維被啟用後,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習效果顯著。

  解放學生的嘴,培養表達能力。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上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體會,得到能說會道的鍛鍊,並能和老師、同學經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學中,通過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能獨立提出問題:

  為什麼九大行星中只有地球上有高階智慧生物存在? 為什麼地球形狀是兩極略扁,赤道略鼓? 為什麼北方多沙塵暴而南部沿海多臺風? 為什麼印尼、伊朗、日本地震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