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相棗樹的感悟生活隨筆

  原標題:相棗

  在渭北平原閆良境內的石川河沿岸,有一片古老的棗樹林,這片古樹林因年代久遠保護完好而聞名於世,而讓她揚名立萬、名垂千秋的更是因為它有這樣一個名字——相棗樹。

  每年春天,在沉寂中醞釀了一個冬天的相棗樹都會如約吐出新綠,於是石川河兩岸就告別了蕭條和清冷,開始恢復了生機,隨著它們的成長曆程變換著四季的色彩和情調。到了端午節,相棗樹開花了,一堆堆一族族嫩黃的小花,散發出撲鼻的香味。中秋節前後,經歷了三個月風雨洗禮的相棗成熟了,像一顆顆火紅的瑪瑙,更像是少女剛剛成熟的臉,嬌豔欲滴,攝人心魄。而在這個象徵著團圓的走親訪友日子裡,相棗便成了饋贈親朋、孝敬父母的首選禮品,成了終日為生活所累的我們跟久未謀面的親友們聯絡感情的紐帶。

  那麼為什麼我們把它當作首選禮品呢?那當然就是因為它不僅品質優良,而且品性高貴儒雅,既能顯示出其出手大方,又能彰顯出中華民族深遠厚重“孝”文化!我為什麼又要說它高貴又儒雅呢?因為它是有著貴族血統的相棗,來自書香世家,出身名門旺族。

  它又因為什麼而被稱做相棗呢?

  有關它的身世,簡直是撲朔迷離,眾說紛紜,版本多樣。有的人說它是兩千三百年前春秋戰國時秦國名相甘羅所植;有人說它是秦穆公時的西相爺所栽,因為這裡是西相爺的家鄉;也有人說它跟蔻準有關係,因為這裡曾是他的封地,當年他為了造福百姓,在石川河上修建了一座大橋,當地人為了紀念他,把那座橋稱做“相橋”,後來後人們就把這座橋周邊一帶都統稱為相橋,也就有了現在的相橋古鎮,從這裡出產的大棗也就被冠名為“相棗”;還有人說這裡是曾經房玄齡被貶職流放的地方,最早的幾棵棗樹是他從它鄉帶來植於此地,據說唐玄宗曾帶著他的愛妃楊玉環從此經過,看望房玄齡時,房家人便端出一盤甜棗相待,那兩口子吃完之後,覺甘甜味美,讚不絕口,隨即賜名“相棗”,從此相棗便聲名大振,譽滿神州,成了以後每個朝代必不可少的貢棗。

  雖然這些版本的傳說眾口不一,但共同點卻是從來沒有讓它離開“相府”,沒有把它從高庭雅宅裡脫離出來,這點只能是更好的說明了它有優良的品質,還能更好的證明出它悠遠厚重的文化底蘊。

  我曾目睹和品嚐過幾款我國比較有名的大棗,比如:什麼新疆和田玉棗、陝北大棗、狗頭棗、山西壺瓶棗等等,然而,我還從來沒有發現過,有任何一個品種無論是從外觀上還是從口感上能賽過相棗。我們把不同品種的大棗放到一起,就會發現,相棗混雜在裡面會顯得格外的醒目,僅從外觀和色澤上就能勝出其它品類一籌。如果說能夠讓天下所有名棗彙集一起,來上一次選美比賽的話,我想這冠軍的頭銜當屬相棗無疑了。你看它:果面平滑飽滿,顏色深紅富有光澤,嬌豔紅潤,個大美觀,就像一位一慣養尊處優、氣質非凡的貴婦人,一臉的珠光寶氣,一臉的容光煥發。而其它大棗則都是一臉的褶皺和一副營養不良的模樣。

  在我們這一帶,素來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日三棗,百歲不老。相棗最大的特點就是皮薄肉厚核小,甜軟潤香,掰斷有黏絲不斷,無裂果,耐運輸,耐儲藏,而且它營養豐富,富含人體中所需要的24種微量元素,具有生克熟補、健脾開胃等功效,總之它幾乎囊括了所有棗類應有的優點,

  雙節來臨之際,我和朋友相約一起來到石川河岸,走進那一片古相棗林,我看見參天的棗樹,雖歷經千年風雨,卻依舊枝繁葉茂,蒼勁有力,豐收在望的相棗紅豔豔綴滿枝頭,如果你是不瞭解實情的陌生人,看見煥發著勃勃生機的棗樹,你怎麼能夠聯想到它們之中,竟然還隱藏著有千年樹齡的壽星老樹!

  偶遇打棗的人家,樹下鋪上了彩條塑料布,打棗的人或是上到樹上,抱緊樹枝,瘋狂的的搖晃,或是拿上一根細長的竹竿,輪開膀子使勁的敲打,棗兒們便被外力強迫性的脫離了樹體,“啪啪啪”的落到塑料布上,樹下的人,等棗兒落完之後,便高興的一邊往袋子裡裝,一邊預算著今年的收成如何。然而人們高興之餘,又有誰能意識到剛剛那一系列的動作,對相棗樹的傷害有多大,落到地面上的,不僅僅只有棗兒,還有那被竹竿打折的斷枝,被人力強迫搖落的殘葉。

  然而相棗樹從不計較人類對它的摧殘,它們只會選擇永久的沉默,來年依舊會把一樹繁果呈現給人們。一陣微風吹過,樹葉隨之沙沙作響,彷彿它在喃喃低語:“我不奢求你能溫柔以待,只求能夠博君莞爾一笑。”

  它又好像在說,別擔心,我沒有那麼嬌氣,我是堅強的,雖然我出身豪門。

  的確,相棗樹是堅強的,它屬於那種有極高的耐旱耐寒性耐高溫的有著旺盛的生命力的果樹,倘若不是因為它的這些品性,它又怎麼能夠在這長年乾旱少雨的渭北平原上長壽千年呢?今年夏天的乾旱可謂是百年不遇吧,一個多月的持續高溫,兩個月滴雨未下,這些卻好像根本就沒有影響到相棗的長勢,它依然能把你想要的結果送給你,不會讓你大失所望。

  當我欣喜的捧起一捧相棗時,我想我是不是該給這行老樹行一個深情的注目禮,向這些頑強的生命致以深切的敬意呢?

  作者:王巧樣

  公眾號:東方散文雜誌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