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皇家寺院雲寂寺散文隨筆

  雲寂寺在香火鼎盛時期曾佔地百畝,僧人千計,可謂是皇家寺院。下面就一起來欣賞這篇《探尋皇家寺院雲寂寺的前世今生》吧!

  原標題:探尋皇家寺院雲寂寺的前世今生***上***

  總有一處明媚的風景,需要匆匆趕赴;總有一段純粹的遇見,不能輕易辜負。就這樣一路逶迤行走,奔波在蒼茫塵世間,於歷史奔騰不息的長河中,打撈風雨滄桑的記憶。看盡萬水千山,飽嘗人情冷暖,任憑攜帶肆意磅礴的思緒而來,只要踏進雲寂寺這方佛教聖地,風雲萬端也會變得平靜從容。

  雲寂寺,亦稱雲寂禪寺,民間稱之為“杜家磑寺”,歷史上曾經是全國名剎之一。傳說香火鼎盛時,寺院佔地萬餘畝,僧人上千,南北山門朝暮由一僧人騎快馬關啟。唐太宗李世民曾途經此寺停留拜佛,當地人便篤定地說它是大唐皇家寺院,還聽說玄奘西去佛國取經也在這裡投宿過,後因明洪武年間寺裡出了一位高僧釋寶金而聲名遠播。相傳當年寺院殿宇嵯峨,古木森森,有一景觀名曰“槐抱碑”,說的是寺內有一古槐,歷經滄桑,樹身朽空,雷擊後樹心竟露出一通石碑來,離奇驚世,堪稱奇蹟。寺院鐘樓和鼓樓遺蹟尚存,儲存金大定十九年所鑄大鐵鐘一口,一千多年曆史的石佛像三尊,明釋迦牟尼佛像一尊,碧峰禪師、無靜禪師舍利塔各一座,這些鎮寺之寶默默訴說著寺廟輝煌的過去。

  1、千年滄桑折射的禪意智慧

  幾多徘徊,幾次尋覓。終於在永壽縣甘井鎮北五星村見到了雲寂寺。獨居鄉野,善播世間,雖歷經風霜侵蝕,卻依然莊嚴厚重,自有一種超脫物外的氣質。這座千年古剎,在承載世人的美好祈願後,將無邊佛法融入這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之間,那種獨有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的神祕氣息,總是讓人順利地抵達曠遠、蒼茫和深邃之境。

  剛進入景區,人們通過車窗遠望,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大片青磚紅瓦、重樑飛簷的仿古建築群,伴著飄逸出好聽的佛教音樂和誦經唸咒之聲,讓你知道紅塵之外,還有另外一方世外樂土。它就是已經聲名顯赫了2000多年的永壽甘井雲寂寺,該寺不僅具有厚重耐嚼的歷史,又有雄偉壯麗同時兼備阿娜多姿的身軀,是人們欣賞甘井地域文化、佛教文化、古建築文化以及休閒觀光的一個絕好去處。

  近前看見,寺院山門緊閉,硃紅褪盡,門環鏽跡斑駁。一對石獅,神態威武,緊緊貼著山門兩邊的簷壁。山門上方,懸掛著“天王殿”匾額,殿內供奉未來佛彌勒佛,寓意笑迎八方。左右兩側是鐘樓和鼓樓,那翹簷和精緻的雕花鏤刻,透著古代遺風。這或許是一種暗示,在歲月的變遷中,甘井人有種值得他們自豪的歷史承襲。

  從側門踏入這片充滿佛法和智慧的古樸寺院,入目便是殿舍樓閣、古木紅瓦,兩座靈塔聳立其間。迎面是二重殿大悲殿,門前唐玄奘雕像形神兼備,哼哈二將分立門廊左右兩側,他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後殿的送子觀音菩薩手託孩童,腳踩祥雲,慈目低垂,栩栩如生。殿內兩側,佛的諸多化身塑像,神態各異,很是精美。殿外前後都有漢白玉雕刻的三龍戲珠,活靈活現,彷彿隨時會騰雲駕霧。

  大殿左側有兩座靈塔,為高僧大德化骨之所。據傳,歷史上高僧碧峰禪師當年在雲寂寺修成正果,葬舍利於靠右的塔下。它蒼涼純粹,穿透歲月,直達心靈深處。佇立塔前,環顧四周,懷想古寺興衰,恍若大夢初覺。你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比碧峰禪師傳說更動人,比舍利塔更堅固的,則是經過千年積澱傳承於世的大慈大悲大善大愛的情懷。

  梵音嫋嫋,雲寂寺裡瀰漫著淡淡的香火味。一位中年婦女,手持焚香,口裡唸唸有詞,逢佛即拜,虔誠至極。繞過大悲殿,移步第三座大殿大雄寶殿,三世佛像端坐殿中,他們那慈善的雙目,彷彿可以在瞬間洞察人心。不經意間,你會領悟,一心向佛,心誠則靈。心裡有所寄託,有所敬畏,甚至有堅定信仰,該是一件多麼難能可貴和快樂幸福的事情。

  大悲殿外牆“誰在念佛”的參禪話頭格外醒目,觸動心靈。於是,你猜想,這世上或許真有哪一次參禪誦經,能夠體悟清晰鑿然的答案,叫人瞭然於心,拈花一笑,渡此蒼茫。那一刻,你突然徹悟,繁華落盡,如夢無痕,其實快樂很簡單,就是心無掛礙,安於當下,寵辱不驚,自在做人,少一些爾虞我詐,多一些寬容理解。

  雲寂寺儲存的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29年***所鑄的大鐵鐘,仍然懸掛於鐘樓內,堪稱該寺的最大看點。鍾高2.5米,鍾裙外徑1.8米,重達6噸,原木重擊,聲音渾厚,響徹方圓幾裡地。比西安鐘樓建造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的明代古鐘還重1噸,時間也早了差不多300年。比西安市文物局1997年仿製的景雲鍾***高2.45米***高出0.05米,鍾裙外徑***1.65米***寬0.15米,重量相當,由此可見雲寂寺當年的盛名和繁華。

  細細想來,從進香道的洗禮,到山門的警醒,再到天王殿的笑對一切,大雄寶殿的佛法無邊,佛偈的心理暗示,景觀佈局的靜謐,每一個細節都營造了一種讓人們安心的禪意空間。

  在這樣一個禪意空間,人們自然達到了一種清逸起於浮世,紛擾止於內心的境界。

  前往距離雲寂寺兩三里路的農田,在種有莊稼地的溝壑邊上,看到了這棵有1700多年曆史的豹榆樹。該樹歷經滄桑,頗具傳奇色彩,既有周太王親植以紀念離鄉的動人傳說,又有百姓興建廟宇以期獲得豹榆樹護佑的光輝歷史。

  遠觀該樹,樹冠雄偉,挺拔高大,枝葉葳蕤,濃蔭蓋地。樹高近20米,相當於6層樓房的高度;樹身粗莽,樹圍有6米多,需要7人才能合抱,姿態頗為挺拔。據介紹,這棵豹榆樹的樹冠覆蓋面積達242平方米。

  走近細看才發現,豹榆樹樹根凸露地面,盤根錯節,猶如青龍巨蟒互相纏繞。更奇特的是,該樹樹皮為灰色或灰褐色,裂成不規則鱗狀薄片剝落後,露出紅褐色內皮,凹凸不平,極像豹皮花紋。正是因為樹皮像豹皮,所以民間才稱這株榔榆為豹榆樹。在全國範圍內僅有四棵,被專家稱為林木中的活化石。

  當地老百姓稱這棵豹榆樹為“樹王”和“神木”,古時每逢出現天災人禍,村民就會去樹下焚香祈禱,供奉祭祀,以求豹榆樹保佑家人四季平安,這種習俗如今依然流行在周圍村莊的老者中。

  《永壽縣誌》上記載,該樹距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傳說距今3000年,或者更久,有人說是恐龍時代的樹,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曾經是長在雲寂寺院裡的樹。寺院僧人每夜騎馬去關山門的時候,便把馬拴在這棵樹上。後來,寺院屢遭損毀,只有這株樹,鬱郁蒼蒼,堅守如一,充滿禪機。

  此刻,攜一份誠心,緩緩地一路穿門過院,於佛前點一炷香,耳邊誦經聲繚繞,一身浮躁疲憊皆隨之洗盡,只餘下隱在心間的祈願和殘留在指尖的絲絲檀香。這時會發現每一景,每一物,都蘊含著佛理佛法,其間深藏的道理與體悟,三言兩語難以道盡。

  歲月輪迴,歷史在漫長的時光之路上,灑下文明的種子。花朵綻放,開出一個個智慧的春天。渺小的人類如同滄海一粟,在浩瀚的宇宙中浮沉。生命短暫如同流星,卻交織著無盡的夢想與困惑。信仰彷彿塵世中的一盞明燈,閃爍著普世之光,引導眾生探尋生命質樸而深邃的真諦。

  佛家有云: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淨。如果真如佛偈所言,所有微小即是全部,有限即是無限,剎那即是永恆。那麼,生命的消失也就是永生的轉換,每個個體連線起來,就是整個人類生命的持久綿長。

  很多佛教徒把學習佛學作為一種教育,能引導人獲得大智慧的教育。

  故事說,一位老法師,在垂暮之年想把衣缽傳給一個稱職的弟子。在他眾多的弟子中有三位悟性最高,法師一時之間難以抉擇。

  一天夜裡,老法師感到陽壽將盡,他將三位弟子叫到身邊,每人發給他們一枚銅錢,吩咐各自去買一樣東西,看誰買的東西既能填滿整間禪房又最便宜。

  兩位弟子領命離去,還有一位弟子,不僅沒有出門,還守在老法師身邊打禪靜坐。

  過了一會,一位弟子回來了,他告訴師傅,他買來了幾車的乾草,足以填滿禪房。老法師聽後,輕輕搖頭。接著,另一位出門的弟子緊隨而至。他從袍袖中取出一支蠟燭,然後把蠟燭點燃,整個禪房被燭光照亮,法師露出滿意的神色。

  這時,留在他身旁的那位弟子起身,把銅錢還給了師傅,他雙手合十,將點著的蠟燭吹滅,把禪房的門窗開啟,空中一輪明月,月光如水般瀉入房中,頓時,銀輝灑滿禪房。

  老法師沉思良久,面露微笑,詢問第三位弟子何以想到這個方法。弟子回答:“用乾草填滿房間,禪房不潔而擁塞;用燭光充滿房間,雖然可行但不是最好的方法。然而,月光一出現,整個天地都一片明亮,天明則地明,天地明則心明,月光就是我心中的佛。”老法師聞言,脫下袈裟披在這位弟子的身上,微笑而逝。

  如果細細品味這個故事,還會發現,第三位弟子的修為也還不夠,月光可以照亮蒼穹,填滿禪房,星光、微風和空氣同樣也可以,如果心中有佛,即使沒有月光甚至一片黑暗,同樣可以用心中的佛光填滿禪房。滿和空、有形與無形都是相對而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師傅,無處不在的佛光已將禪房填滿,無需再填。”

  弟子是否可以這樣回答?

  人類生來就有的苦難之中,當屬心靈的最為徹骨,比這種苦難更加難熬的是精神上的無知與迷惘。單從引導的意義而言,菩提樹下拈花微笑的佛,指引眾生心生敬畏,約束慾望,從痴愚和貪妄中解脫出來,獲得從容的勇氣和享受的智慧。

  氣勢磅礴,尊榮顯赫,卻不止於表面的浮華。永珍生機蓬勃,感受佛對眾生的包容與呵護。廟宇莊嚴肅穆,塔身輕煙繚繞,令人心神沉凝。雍容端莊的佛像,珍藏千年的鐵鐘,巋然屹立的靈塔,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甚至一縷輕煙,一聲鐘鳴,無不浸潤著佛光的智慧,質樸而深邃的真諦,可以在處處微小中豁然參悟。

  2、一座古剎承載的血脈淵源

  踏進寺院,你就穿越了時空隧道,你的眼前便會歷盡歲月滄桑,積澱出久遠歷史。

  雲寂寺便是甘井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往昔的縮影,一個記憶深處的符號,一塊傳古承今的人文盆景。

  你只有循著思想的翅膀,肆意發揮無盡的想象,細數這千年古剎的興衰,盪漾著千載漣波。

  你似乎聽見歷史天空上悠悠震盪的金鐘法鼓之聲,為雲寂寺平添了無數神祕古韻。

  溫煦的陽光映在斑駁的院牆上,足以讓人心醉,彷彿從這幽深的寺院一路看上去,就可以洞穿兩千多年雲寂寺的前世今生。

  咀嚼歷史,你會茅塞頓開,你會醍醐灌頂,你會豁然開朗,你會大徹大悟……

  這座寺廟所承載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的歷史沿革令人慨嘆。古寺具體建於何時,一直沒有準確的說法。據《永徵原稿》記載:“其寺甚古,建立何年代已遠無考證”。由此推測,雲寂寺的身世,早就成了不解之謎。

  翻閱史料,終於發現了古寺身世的蛛絲馬跡。

  雲寂寺在金大定四年***1164年***重修時,院內出土了漢鍋、漢瓦,由此可以證實,該寺建於漢代。另從出土的唐三彩佛像碎片得知,大唐時,寺內佛事活動興盛。

  明洪武十六年,重修雲寂寺的古碑殘碣,其字不可辨,文不可讀。

  清道光十三年重修碑記載:“雲寂寺不知始自何代,寺內僅留佛殿五楹,碧峰禪師殿三楹。清嘉慶八年,修鐘樓一座,戲臺三間,山門一所。而碧峰禪師,法重元明,棟宇金身,未及修葺。”

  清光緒六年重修碑記載:“餘社雲寂寺,迄今建立者非一,重建者屢矣,不意天降喪亂,兵變中將佛祖大殿五楹、三聖殿三楹、後院東西廂房六間,焚為灰燼。四社人與好善者重新修缺。”

  雲寂寺始於漢,名於唐,毀於戰火,重建於金,在元末明初時達到鼎盛。寺院分為南寺和北寺兩部分,依山傍水,氣宇軒昂。北寺位於現在的嶽御史村,北靠石牛山勢,南依岳家咀山樑,依山而坐,靜慮神祕,洞悉天下。寺內三大主殿,供奉華嚴三聖,即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還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大殿。2012年嶽御史村在修建梯田時,出土有觀音菩薩等10餘座石雕蓮花臺神像,今存於雲寂寺內。

  南寺為現存的雲寂寺駐地,寺院內曾有上中下三座五進的大殿。主殿西側有120尊羅漢;西南方的碧峰禪師殿,其南北各有舍利塔一座;佛爺殿下有一條長約2公里通往西南溝的佛爺洞。舊時寺外松柏千棵,中空而枝繁葉茂,數人方可合圍。距寺一公里的西北處有養馬場、跑馬道,飼馴良馬百匹。寺東坳裡有耕地千畝。寺院大門兩邊的鐘樓、大劇院等建築巨集偉壯觀,令人歎為觀止。

  就這樣,歷經幾代王朝眷顧,多次修繕,雲寂寺規模空前,令人難以想象。據說,原先的雲寂寺東西15裡,南北30裡,北至嶽御史村,南至龍回咀,東至西大路坳裡,西至武申河。每天晚上關寺廟的南北山門時,要由僧人騎著快馬過去,由此可想雲寂寺之大。

  可惜的是,歷史更迭,寺院也在時代的洪流中屢遭兵燹。1952年雲寂寺部分殿宇被拆,後經“***”劫難,幾乎被全部拆除,僅留鐵鐘及鐘樓,最初的寺廟已蕩然無存,現存的鐘樓和鼓樓皆是按當時原貌重建。

  近年,隨著寺院香火的日盛和寺內主持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城市的雲遊化緣,恢復了鐘樓、鼓樓,新建了幾座仿古大殿,俄羅斯紅木立柱,優質松柏作檁椽,廟宇巨集闊,青磚紅瓦,格外氣派。如今寺院內外佔地100多畝,古老的殿宇已經修葺一新,為美麗的鄉村添上一抹深邃的風景。

  經歷漫長的歲月,雲寂寺已演變為融佛教、道教、儒教為一體的香火寺院,成為人們祈福、求子、療病、問卦、辟邪的神祕之地。重建後經政府批准,雲寂寺闢為佛教開放點,進行正常佛教活動。方圓百里總有數以千計的信徒、遊客遠道而來,祭拜求吉。逢會之期,院內擊磬誦經,香菸瀰漫,善男信女跪拜磕頭,虔誠祝願國泰民安。

  走出雲寂寺,驟然間回到了塵世之中,嘈雜的熱鬧撲面而來,讓還遊離的心神有些猝不及防。寺院的周圍就是當地村民的莊稼地,勞作的農人影影綽綽在田地裡晃動,此起彼伏的說笑聲熱情歡快,不遠處就是居住的房屋,縷縷炊煙在屋頂扭著腰肢,碰面的鄰居在家門前互致問候,跨出家門就可以邁入寺門。

  神聖的信仰與俗世的生活,早已密不可分。彷彿生活正在繼續,幸福也可以一直這樣延續下去,亙古綿長。

  雲寂寺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迄今經過了兩千多年的世事滄桑。兩千多年來,雲寂寺歷經戰火的無辜洗禮,卻像一個堅強的武士,在每一次被踐踏後奇蹟般地脫胎換骨,將那種皇家風範演繹得爐火純青。

  作者:宋紅軍

  公眾號:東方散文雜誌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