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回家的慾望散文隨筆

  編者按: 進入臘月,就能聞到年味了。臘八到了,節日便一個個接踵而至,回家的慾望越發強烈,更多的是想念遠在天堂的父母。還是用父母的故事來打發我的思念吧。

  【三賢文苑】師寶珠//臘八粥

  進入臘月,就能聞到年味了。臘八到了,節日便一個個接踵而至。祭天,祭地,祭祖,祭灶……都集中在當年的臘月和來年的正月,節日是因為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而定,同時還想讓勞作了一年的人們好好休息,借節日祈求老天風調雨順,來年有個好收成。

  常言說:“臘月至,欲還鄉”。到了臘八,回家的慾望越發強烈,更多的是想念遠在天堂的父母。還是用父母的故事來打發我的思念吧。

  小時候,在那個物資匱乏,食不裹腹的年代,生活的艱辛不言而喻。我們在寒冬臘月,早上天不亮就起床上學,根本沒有吃早點的說法,老家農村的習慣是上午九點到十點吃早飯。所以,上學的孩子只能忍飢挨餓到放學,才能吃飯。上小學還可以回家吃個早飯,上中學只能放學後啃著凍成冰疙瘩的包穀饃,就著開水苦度寒窗。年齡小的學生,經常連一杯白開水也搶不到手。只有到了臘八這一天,媽媽四,五點就起床給我們做一大鍋臘八面當作早點。媽媽做的臘八面是在用蘿蔔,白菜,豆腐做的湯麵片裡再放入熬好的包穀糝,俗稱“米兒面”。雖然今天聽起來不是什麼好吃的,但是經過媽媽的手做的飯特別香。尤其是在那個飢餓的年代,這已經是十分的美味了。吃完臘八面,我們上學去全身都是暖和的。放學回家還能吃到媽媽給我們熬的“臘八粥”,無疑臘八也是我們每年冬天期待的一天。

  每年吃臘八面的時候, 一家人圍著飯桌一邊吃著熱騰騰、香噴噴的臘八面,一邊聽父親講著臘八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婦,勤勞善良,靠著雙手過著殷實、富足的生活。他們膝下有一獨子,疏於教育。成年後因豐衣足食而不思進取,好吃懶做,遊手好閒。老兩口想盡辦法企圖把缺失的教育補回來,無奈努力無果。無計可施之時,經人指點,給兒子娶個媳婦,寄希望媳婦能幫助兒子改邪歸正。不成想,兒媳婦和兒子是一丘之貉,坐吃山空。隨著老兩口年紀越來越大,眼看著豐厚的家產被兒子兒媳折騰得差不多了。老頭臨終前把兒子叫到身邊說:“誰家莊稼鋤的勤,誰家糧食打滿囤”,說完就去世了。兒子並沒有聽進去,還是我行我素,好逸惡勞。不久老婆也撐不住了,臨終前把兒媳婦叫到床前說:“誰家煙囪先冒煙,誰家高粱先紅尖”,很不放心的閉上眼睛走了。一樣的臨終囑咐,一樣的無動於衷。老兩口相繼去世後,小兩口更是無所顧忌,肆意揮霍,很快就飢寒交迫了。憑著老父親在世的人緣,開始還能借來一些糧食。時間長了,也沒有人再借給他們了。勉強捱到臘月初五,實在飢餓難耐,小兩口把家裡所有的裝糧食的囤和口袋翻騰一遍,從縫隙中找出幾顆各種殘留的豆子,煮了一碗粥喝了,後來就再也沒有食物可吃了。等到臘月初八的早晨,街坊鄰居看見,這一對懶惰夫妻雙雙餓死在家門口的雪地裡。為了警示世人,民間就有臘月初五吃“五豆飯”,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的習俗,讓人們永遠記住前車之鑑。

  最後一次和父親一起吃臘八粥,是在母親離開我們的那一年,八十歲的父親在我家住了半個多月,適逢臘八。我把黃豆、綠豆、柴豇豆、花生米、黑米、粳米、葡萄乾、百合、桂圓、紅棗……放在一起,用高壓鍋熬成臘八粥,父親仍然是邊吃飯邊講臘八故事,我依然很認真地聆聽,就像是初次聽到。

  父親每年臘八都要講同一個故事,講完要說相同的話:“臘八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定要勤勞致富,勤儉節約。絕不能好吃懶做,好逸惡勞”。每年臘八聽父親講同一個故事,裡面的話都記得滾瓜爛熟。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我從故事中悟出了些道理,也感受到父親的良苦用心。難道故事中的忤逆之子是天生的嗎?他的墮落,餓死在雪地裡的悲慘下場,他的父母就沒有責任嗎?“養不教,父之過”啊!如果做父母的能及時教育、引導孩子,不溺愛,不驕縱,孩子會是這樣嗎?所以,不管傳說中臘八的故事怎樣,在我們心裡,臘八的故事就是父親講的那樣。要勤儉持家,要教育好子女。這個故事在我們家傳了幾十年,到現在為止,儘管我們已經大部分人不再種地了,但是優良的傳統美德不能改變。每年過年,大家庭聚餐時,哥哥都要告訴下一代的孩子們:“誰家煙囪先冒煙,誰家高粱先紅尖。誰家莊稼鋤的勤,誰家糧食打滿囤。我們需要傳承的是家風、家訓、家教”。我總不忘記叮囑弟弟妹妹們和下一代:“人生不能等的兩件事:教育子女,孝敬父母。切記,切記”!

  每到臘八,不管多忙,我都要提前準備好各種豆子,給家人熬好臘八粥,吃飯時不忘記講“臘八粥”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勤儉持家、勤勞致富的道理以及擔負教育下一代的責任。

  今天高壓鍋熬出的臘八粥,內容增加了許多,省了很多的時間。雖然沒有媽媽小火慢燉熬出的臘八粥那麼香,但是,還是從臘八粥裡吃出媽媽的味道,憶起爸爸的囑咐。

  公眾號:三賢文苑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