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教育敘事
教育敘事是教師用敘述故事的形式展開對自己的研究。在六年級語文教育中,會發生什麼樣的教育敘事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傾吐心聲,放飛遐想
在小學階段,一提起作文,老師就感到頭疼。其實最頭疼的也能給我帶來對工作的熱情。當然,如果不想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那就只能是永遠的感受工作帶來的壓力。同時,在做其他事情也肯定不會做好。但如果在工作中不斷激發自己的興趣,在失敗中探求成功的喜悅,在成功中感受失敗的辛酸,會將工作越做越好。接下來我就來說說教學中的一點感想吧。
靜下心來想想,還是腳踏實地為好,基層教學工作的共同點是應該是務實。譬如,高年級的分析綜合和協作能力培養等。其中有些較為枯燥,如字詞教學、課間輔導等,是不可以省略的,這就是老老實實、勤勤懇懇,一步一個腳印,容不得半點誇張。教是這樣,學也是這樣。在一間教室裡,教師面對秉性個異、程度參差的學生,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既要對付課本、教參、資料、作業本等等,又要處理課內、課外的瑣事。對於如何提高常規教學質量的問題,在公開課或交流課中能夠有所凸現。
接下來,就引出另外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教師自身素質的問題。教研活動開展得好。固然有益於課堂教學,但不能指望僅靠技巧和別人所提供的,就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教師。俗話說得好:“你有一桶水,才能給別人一杯水。”教師有了厚實的根底,再具有融會貫通的教學機智,便可以暢遊於知識海洋,信手拈來而得心應手。在公開課時,最讓人難忘和欽佩的,不是語言技藝,鄙視電化幻影,而是講課人令人歎服的淵博知識和讓人豁然開朗的巧妙的教學技巧。只需略作串聯,隨意發揮,一堂課即刻就激活了。所謂的“厚積薄發,就是指的這個吧。這等學問境界當然不是輕易就能學到的,但它可以說明一點:書到用時方恨少——知識的“積累”太重要了!這是自身得以充實提高的前提條件。多年的小學教學,使我大有感慨的是:我們看的書太少了,我們思考得太少了!
有句歌詞唱得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為了永恆的綠葉,為了心中的理想,我願為教育事業奮鬥一生。
篇二:
在小學階段,一提起作文,教師就感到頭疼。其實最頭疼的也許就能給你帶來對工作的熱情。當然,如果你不想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那就只能是永遠的去感受工作給你帶來的壓力,而不是活力。同時,你做其他事情也肯定不會做好。但如果你在工作中不斷激發自己的興趣,在失敗中探求成功的喜悅,在成功中感受失敗的辛酸,同時,也會將工作越做越好,接下來我就來說一下我在馬鞍山聽的四節同課異構課,從中的一點感悟。
四位老師所上的是人教版六年級的第四單元作文指導課《難忘的……》,她們的課有一個共同點“返璞歸真”。當時感覺整堂課就像一件極漂亮的藝術品,宛如響在耳邊的一首流暢的交響曲。驚歎於她們課堂上的遊刃有餘、語言的精練簡潔,姿態的溫文爾雅。課後我久久不能平靜。他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魅力深深地打動了我,也吸引了學生們所有的目光。當師生有思維碰撞,智慧的火花閃亮時;當學生神思飛揚,感動於真情表白時;當學生洋溢著激情,綻放個性之花時;當老師收放自如時,用文化神韻潤澤學生的心田時……我好象忽然明白了,何謂“和諧課堂”。
在四位老師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合肥市南門小學的羅明霞老師。她上得是第三節課,在設計這節作文課時。她首先從故事入手,告訴孩子們我們的思維不能陷入誤區、盲區。然後用多媒體播放六年學校生活一些有意義的活動。這些都是她們平時開展的一些活動,所以以這樣的方式來喚醒孩子們塵封已久的記憶。這樣才有事可議,有話可說。接著讓學生互相交流,選二、三個故事與大家分享。再請個別同學說出來。假如只能選一個,你是選一個人、一件事、還是一節課。請同學站到講臺上講給大家聽,其他同學聽後,可以向他提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這個活動開展結束後,老師出示了她自己的下水文,請同學們聽後,進行評論。從而知道寫這篇作文,要注重心理、語言、動作、神情、細節描寫。學生們的情緒一下又提高了許多。許多學生能簡明扼要的說出自己的觀點,並且語句流暢,有一定的內容。老師向他們表示感謝並於學生達成共識。然後請同學動筆寫一個精彩的片段,教師指導。再請個別同學展示自己的習作,讓學生們提出自己的觀點最後達成一致。下課鈴響之前,老師作精彩總結。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形,我還能沉浸在學生高漲的情緒之中。由此可見,一堂真正的作文指導課應該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情緒為主,使學生願意去觀察、比較,想象。想要將自己的觀察、所思、所想用筆寫出來。
我認為這節課成功之處是:與學生能夠一起去寫、評價、討論、修改,使學生感覺到了師生之間和諧、平等的氣氛。
回來後,在參加區骨幹教師評選中,我也想像她們一樣,在考課中來展示一下我的課堂魅力。我想了許多,吸取了他們課堂上的以學生為主、等等許多好的經驗。但結果可想而知。
靜下心來想想,還是腳踏實地為好,基層教學工作的共同點是應該是務實。譬如,小學低中段的字詞句、聽說讀寫等基礎訓練,高年級的分析綜合和協作能力培養等等。其中有些較為刻板枯燥,如字詞教學、課間輔導等,但不是可以省略的,這就是老老實實、勤勤懇懇,一步一個腳印,容不得半點浮誇。教是這樣,學也是這樣。在一間教室裡,教師面對秉性個異、程度參差的學生,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既要對付課本、教參、資料、作業本等等,又要處理課內、課外的瑣事。對於這些,各級教育領導也是看到了的,也在為教師們著想,並做了許多工作。但就當前來說,擺在面前亟需解決的是,教研活動如何與常規教學緊密掛鉤,並使後者有所得益。對於如何提高常規教學質量的問題,也理應作為教研課題,在公開課或交流課中能夠有所凸現。
接下來,就引出另外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教師自身素質的問題。教研活動開展得好。固然有益於課堂教學,但不能指望僅靠技巧和別人所提供的,就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教師。俗話說得好:“你有一桶水,才能給別人一杯水。”教師有了厚實的根底,再具有融會貫通的教學機智,便可以暢遊於知識海洋,信手拈來而得心應手。在聽講座或公開課時,最讓人難忘和欽佩的,不是語言技藝,鄙視電化幻影,而是講課人令人歎服的淵博知識和讓人豁然開朗的巧妙點撥。舉重若輕,只需略作串聯,隨意發揮,一堂課即刻就激活了。所謂的“厚積薄發,就是指的這個吧。這等學問境界當然不是輕易就能學到的,但它可以說明一點:書到用時方恨少——知識的“積累”太重要了!這是自身得以充實提高的前提條件。多年的小學教學,使我大有感慨的是:我們看的書太少了,我們思考得太少了!
有句歌詞唱得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為了永恆的綠葉,為了心中的理想,我願努力到皺紋爬滿臉龐。
篇三:自主合作學習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更好的落實這一指導思想,根據高年級學生特點我設計了一堂以自主合作為模式的課堂教學。 分別以學生熟悉而喜愛的小動物如:小兔、小松鼠等命名各小組的名稱,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整個課堂安排了遊戲,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完全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應該是一堂完美而生動的課。
當到小組討論時,我信步走到學生中間,一幅讓我深思的場面呈現在我的面前,只見一個組的組員在為誰先回答哪個問題而爭吵的面紅耳赤,當我走到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驟然停止。另一個組:一位女生見到了我,如 同見到了裁判,立刻舉手後便說:“老師,他說錯了,應該是這樣的。”而那位同學則搶白道:“我沒錯!”為了不引起大的波動,我回到講臺。當我環視四周,在教室的角落處,一組中有一名同學正呆呆地坐著。他好象對大家的討論並不感興趣。短短的討論時間到了。幾位同學進行了回答,很快通 過了問題。一節課很快結束了。但不知為什麼我卻沒有感覺到輕鬆,那個呆呆的眼神和那兩張爭執的面孔我始終不能忘記。它使我在思考:什麼樣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合作學習,什麼樣的問題才是學生值得討論而同時又能吸引學生參與的問題呢?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它要求教師在授課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等各方面都要有助於 學習方式的形成。無論教師的每一步都應遵循:“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 的一切”的原則。合作學習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學習是有組織、有分工的。必須讓每個學生知道自己的任務。例如:組長、記錄人等。從而達到每個人都能參與並發表意見。另外,當學生之間發生爭議時,教師要給學生方法,組織意見一致的同學進行題,即有必要討論 再討論。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趣,樂於參與討論,並與其他意見進行爭辯。切不可放之不管。其次,教師要求學生討論的問題必須是大家希望解決的問題。
此外,教師還要把握當出現新知識時,需要新能力時再進行討論。新課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幾十年的教學大綱,這一變革有如春風拂 面,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生機,讓我們體會到了新的活力。我們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不是不要接受學習,更不是浮於研究學習的表面合作學習也應該因課而定,因人而異,不能為了迎合課改,不分析實際隨便套用,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是靠老師的不斷引導,讓學生不斷體驗,終究領悟,努力接受新知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