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兒童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

  特殊教育的價值源於特殊兒童生活的意義,掌握一些特殊案例才能夠更好的進行教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一

  基本資料:xxx,男,13歲,小學四年級學生。

  背景資料:家庭成員:爸爸***肢體殘疾***、母親、妹妹。

  家庭教育狀況: 父母都是小學文化程度,還有一個妹妹現在就讀二年級。一、學生情況介紹 父親二級肢體殘疾,不能參加重體力活,家中生活多數靠母親在農貿市場做點小生意維持。

  個性特徵:2010年我接到三年級三班時,第一眼看到的普澤靈是一個斯文、萎縮的小男生。雖然年齡在班級中是最大的,但個頭中等,每天就安靜的坐在座位上,不與同學交往,也不苟言笑,同學或者老師問他,他就用大眼睛看著你或者莞爾一笑。上課就把手放在下面玩玩具,經常手上臉上都是墨水,時間久了,同學們似乎把他遺忘了,以前偶爾幾個和他一起玩耍的也不願意和他玩了。

  二、原因分析

  1.2008年5月患腦膜炎,病癒後大腦嚴重受損,智力大大降低。復學後,以前活潑聰明的他完全變了一個人,變得憂鬱,沉悶。上課不太聽講,喜歡做小動作,不願意與其它同學交往,不願意參加班級活動。衛生特別差,頭髮經常蓬鬆髒亂。

  2、家長覺得孩子得了這個病後,腦袋出現了問題,變成了***,沒有什麼培養前途;於是忽略了對他的愛,把更多的愛給予了他的妹妹身上。因為以前父母對他的愛甚於妹妹***農村都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如今突然變得冷淡,對於一個正在懂事***雖然智力影響了學習成績,但孩子對家人的愛是很敏感的***的孩子而言,他幼小的心靈感到了一絲惶恐和不安。時間久了他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

  3、因其特殊身份,家裡的很多小朋友不願與他玩***怕傷到他負不了責任***。在學校就不願意主動與其它孩子一起玩,讓他成了一個缺少交往體驗、孤獨孩子。到了三年級,知識內容難度加大,對學習的興趣降低到了極點,以前還要完成一點簡單作業的他,現在的作業乾脆不做。

  三、具體教育措施

  1、家校溝通,互相配合。讓家長多給孩子溫暖與關愛,營造一些溫馨愉快的家庭氛圍,讓其感受家庭的和諧與幸福,使其健康快樂的成長。

  2、幫助她樹立自信心。普澤靈曾被老師、小朋友稱做傻子、***。因此,他很自卑,於是我從他的興趣,特長方面入手,幫助他樹立自信心。如:數學課上,我發現他對10以內數的組成和加減較熟練,並有興趣,便有意經常讓他回答問題,若回答正確,我就大加稱讚,消除他的自卑心理,同時也消除孩子們對她的誤解,漸漸地每到數學課上,普澤靈的注意力特別集中,有時還主動舉手要求發言。

  有一次班級辦展板,我發現普澤靈的一幅畫色彩搭配還不錯***雖然離優秀作品還有一定距離,但為了鼓勵他***,我私下和班上同學通了氣,讓大家在選取優秀作品時候,讓大膽推薦他這幅作品。我仔細觀察了一下,當他的作品選中時候,他的嘴角露出了少有的微笑。以後的美術課上他更專心了,慢慢的他也願意和同桌分享他的作品。一向自卑的她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小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情。 3.教給他一些正確表達內心情感的方法。通過適當的提示幫助他回想鬱悶的原因。請他大膽的說說自己的內心感受。帶動班上學生給他找優點、和他做朋友。

  4.在集體生活中,多鼓勵他與其他同學交流和玩耍,多些機會讓他參與集體活動,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還特意找了幾個性格比較活潑的同學下課主動找他一起玩遊戲,講故事等。

  五、個案轉化效果

  “面向全體,因才施教”。根據個體的特點,制定措施並付諸行動。通過半學期的努力,蒲澤靈同學雖然成績提高得不是很快,但性格比原來有了較大的改善,由一個不說話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有禮貌的孩子,也願意和同學一起玩遊戲、聊天;每天穿得乾乾淨淨,看起來文靜帥氣多了,在同學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強了,參加活動的主動性也高了。希望他有更大進步,明天更美好。

  二

  一、學生情況介紹

  基本資料:xxx,女,10歲,小學二年級學生。

  背景資料:家庭成員:爸爸***繼父***、母親。

  家庭教育狀況: 她六歲時,生父因肝癌醫治無效而離開人世,他隨同母親改嫁於現在的蘇家,家庭條件較以前更差。

  個性特徵:本性活潑聰明的她,到了讀書年齡還不能按時上學,現在的他雖入學了,但因年齡大,個頭大,常受同學們的恥笑。所以他從此變得憂鬱,沉悶。上課不太聽講,喜歡做小動作,不願意與其它同學交往,不願意參加班級活動。衛生特別差,頭髮經常蓬鬆髒亂。

  二、原因分析

  1.父親的死和母親的改嫁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一定的傷害。據我家訪,現在的父親遊手好閒,喜歡賭錢,無口才但是會狡辯。對她們母子不是很關愛。因以前父親對他們的關愛過甚,如今突然變得冷淡,對於一個正在懂事的孩子而言,他幼小的心靈感到了一絲惶恐和不安。另外通過家訪我還發現,父母親關係不很協調。他現在的父親,對帶來的兒子來說根本談不上有父愛,只能說讓孩子知道自己還是一個父親而已。而他母親又常因小事,受其父親的打罵,這無形中給孩子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這樣的生活讓他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

  3、因其特殊身份,家裡的很多小朋友不願與他玩。在學校就不願意主動與其它孩子一起玩,讓他成了一個缺少交往體驗、惟我獨尊的孤立孩子。現在已是二年級孩子的他,在同學的交往中常常遭到了同伴的排斥,由於不好的行為表現也會遭到老師的批評,所以他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感覺非常不好,不完成作業是常 有的事。

  三、具體教育措施

  1.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和愛護。老師主動和孩子親近,和他做朋友。對於她家庭情況對症下藥,慢慢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心。

  2.努力改變家長的教育方法。我和她的家長聯絡,告訴他做為一名特殊情景的父親,管理和教育孩子時應該注意的一些事項。並希望他能在學習、生活上,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擁有父親的關愛。

  3.教給他一些正確表達內心情感的方法。通過適當的提示幫助他回想鬱悶的原因。請他大膽的說說自己的內心感受。帶動班上學生給他找優點、和他做朋友。

  4.在集體生活中,多鼓勵他與其他同學交流和玩耍,多些機會讓他參與集體活動,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

  四、初步成效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努力, 蘇元娜同學已經有些進步, 變得願意做作業了,學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人際關係有些好轉了,並在班裡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學做朋友,上課有時也能舉手發言了,在同學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強了,參加活動的主動性也高了。希望他有更大進步,明天更美好。

  三

  特殊教育是衡量一個國家與社會的政治、教育、文化、經濟、科技、衛生保健、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是國家及其文明程度的視窗。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殘疾兒童同樣是祖國的花朵。

  在我國,特殊兒童受教育形式一般有三種:1、特殊教育學校;2、普通學校等機構附設的特殊教育班;3、普通學校的普通班中隨班就讀。其中大多數殘疾兒童是在普通學校的普通班隨班就讀。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很多共同點,普通教育的一般規律也適用於特殊教育,但特殊教育也有它的特殊的一面。它不僅像普通教育那樣,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還特別強調進行補償缺陷和發展優勢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學習盲文和定向行走,對聾童進行聽力、語言訓練,對***兒童進行感知覺和動作能力的教育訓練等。

  特殊教育更重視早期教育,因為兒童年齡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護殘疾兒童的殘餘視力和聽力,開發兒童的智力和語言能力,錯過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心理學研究表明:0-6、7歲是個體神經系統結構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個體心理髮生髮展的關鍵時期,也是生理髮展、知覺發展、動作發生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個體神經系統的可塑性較大、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如果在這一期間內對殘疾的個體及時施以恰當的教育,會有利於個體生理機能的重新組合、有利於身體各種功能的的代謝、有利於損傷器官的矯正和康復,也就是說對殘疾兒童進行早期教育,有利於殘疾兒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補償、有利於殘疾兒童潛力的最大程度發揮、有利於其身心的最大限度發展。

  對於特殊兒童的教育要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形成教育合力。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過程中的導師和引路人,因此,教師在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殘疾兒童由於其本身的特殊性,對教師工作的要求更高,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我認為在特殊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瞭解和研究學生

  全面瞭解和研究學生,這是教師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首要任務。對學生的瞭解既包括對殘疾形成原因的瞭解,也包括對學生殘疾程度的瞭解;既要關注學生的在校行為特點,也要留意學生的家庭狀況,等等。另外,教師還要對學生情況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學生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所在,某種行為的目的是什麼?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師只有對學生情況瞭如指掌,方能對症下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幫助學生重建自信

  殘疾學生不管是肢體殘疾還是智力殘疾,由於身體某一部分的缺損,行為活動受到某種侷限,在發展的某一個階段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以自卑甚至輕生為主要特徵的心理適應期。 肢體殘疾的兒童絕大部分智力是正常的,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殘疾學生慢慢認識到、發現自己和其他人不同或者由於別人的異樣眼光,從而產生一種自卑感,孤獨感,甚至出現自閉心理。再晚一點,他們更會把自己的身體缺陷與自己的未來生活、前途等聯絡起來,產

  生一種自感形“殘”,自我憂傷的內心體驗或者轉而對周圍的人產生敵意,甚至會出現一些惡作劇的行為。

  智障兒童的情況則不一樣,由於他們的認識能力、思維和適應能力比一般兒童低,自我認識和自我價值觀發生的比較晚或者始終停留在以原始需要為動力的自我中心水平上,從不思考或很少思考自己的前途、未來等問題,因此他們較少有對人生的消極情緒。但是,可能由於外部原因,如別人的嘲笑、歧視、欺凌而感到有壓力,從而使他們由熱愛、眷戀學校、老師轉向逃避學校、老師,甚至因此變得沉默、消極或抗拒繼續上學,有得可能在別人面前產生一種文飾心理和行為。

  因此,培養殘疾兒童的自信心是建立正常教學秩序、使他們進入教與學過程的基礎,保護和提高他們的自信心也就成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1***、用心愛護學生,喚起學生的自尊心

  教師的心應充滿對每一個他要與之打交道的孩子的愛。教師要時時處處關心、照顧和信任殘疾兒童,用愛去溫暖他們,影響他們,去撫平他們心靈的創傷,喚起他們的自尊心。如:孩子只要有小小的進步,就在全班學生面前表揚他,並獎勵他“小紅花”。

  ***2***、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學校和班級的各種物體的設定要有助於殘疾兒童的行動。教師及其工作人員要對他們持積極的態度,不要對他們加以歧視和排斥。教師對殘疾兒童所持的態度,將直接影響殘疾兒童自信心的形成,而融洽、和諧、友好的氣氛是消除智力殘疾兒童心理壓力和努力學習的保證。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為殘疾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學習環境,保護和恢復他們的自信心。

  ***3***、加強同正常兒童的接觸與交往,增強殘疾學生的自信心

  殘疾兒童是全體兒童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經常與正常兒童一起搞活動,如春遊、聯歡會等,對正常兒童來說,他們從小就懂得社會,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理解,更多地懂得愛,養成幫助殘疾兒童的良好品德;對殘疾兒童來說,受到保護,得到期待,樹立了榜樣,明確了生活方向,去掉了自卑感,增強了自信心。

  三、注重學生的德育工作

  班主任要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殘疾並不可怕,而一旦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人格,那將是危險的,現在社會上出現的殘疾人違法犯罪現象就是很好的例證。作為教師,要懂得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一方面要在平時嚴以律己,以身作則,以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學生,另一方面,要注意從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抓起,把思想品德教育貫穿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即全程育人。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學生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

  四、重點關注特殊兒童的教學工作

  肢體殘疾學生的智力大部分是正常的,他們基本上能夠跟上班級的學習進度,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家庭教育指導孩子獲得代償技能。這是肢殘者必須在早期就應該掌握的技能之一。例如,腿沒了或腳沒了練習用柺杖走路,再嚴重的練習用輪椅走路,用木棍、輪椅代償或代替腿的功能。左手沒了,練習用右手代替左手的功能;右手沒了,練習用左手代替右手的功能;雙手沒了,練習用腳代替手的功能***我國已有沒有雙手的殘疾人學會了用腳洗

  臉,端碗,洗衣服***,練習用腳寫字、用嘴寫字等等。

  在對智力相對落後的智障兒童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智力的開發與訓練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既要教給他們一定的文化知識,更要教給他們學習文化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習的能力與興趣。要教會他們如何觀察事物,如何理解數量關係,如何解決日常生活中較簡單的實際問題。

  與正常學生相比,智障兒童在聽說讀寫方面有明顯的差異。在同一班級中需要顧及全班絕大部分的正常學生,同時也要兼顧智力落後的兒童,這就要求教師有意識地注意講課時說話時速度、語言的形象直觀,儘量使學生能聽到聽懂。在說話訓練方面,可以通過回答簡單問題,複述課文等形式來進行,讓他們在掌握一定生字的基礎上讀懂一般課文的基本內容,再逐步提高其寫字能力。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還要對智障兒童進行勞動訓練,需要從學校和班級的實際情況出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和機會,對智障兒童開展勞動教育和訓練,使他們能從勞動中真正得到勞動觀念的教育和勞動技能的訓練。

  在特殊教育的過程中,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其重要性在於家庭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是一切教育的基礎。相比於一般家庭殘疾兒童的家長要承受更為巨大的生理壓力、心理壓力和經濟壓力,在對殘疾孩子的家庭教育上,他們較少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實際問題。殘疾兒童家長要走出殘疾兒童家庭教育的誤區,用正確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有殘疾的孩子,使更多的殘疾兒童能夠接受符合其身心特點的家庭教育,使其缺陷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補償。

  一、正視現實,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擁有一個有缺陷的孩子是不幸的,但如果家長不能正確地面對這一現實,則是孩子最大的不幸。有很多殘疾孩子的家長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有缺陷,可能是出於自卑、愛面子、虛榮心等多種不能正確面對現實而逃避事實的原因,對外聲稱自己的孩子正常,不採取任何的早期家庭康復教育,直到錯過孩子最佳康復時期才感到懊悔,但為時已晚。

  其實擁有一個殘疾孩子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不敢正視現實的虛榮心。因此,一旦事實發生,家長必須從思想上和心理上完全面對現實,敢於正視問題,正確地對待孩子,從實際出發,採取相應的教育措施,陪伴孩子一起度過他特殊的成長曆程。

  二、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家長在對殘疾兒童的教育過程中往往表現出急躁的情緒,不能很好地體諒孩子的真實困難,導致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不耐煩。其次,家長信心不足。他們認為孩子將來很難有出息,導致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時常動搖正確的教育信念。再次,家長愛心錯位。家長對殘疾孩子的愛心因強烈的內疚、負罪感而偏軌,不能理智地關愛特殊孩子,而是溺愛、百般遷就,甚至是放任。

  殘疾是人類社會中的客觀存在,家長應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減輕恐懼感、自卑感和內疚感,糾正由此引發的一些不當的親子觀。對孩子的未來既有設想,又不要有幻想,應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以及殘疾兒童自身存在的潛力來適當地調整自己的觀念,把孩子培養成殘而不廢、身殘志不殘的人。

  作為家長,由於平時很難接觸到有關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識,所以就需要翻看書報、查閱資料、向有關特殊教育的專業人士請教,結合孩子實際給他制訂一個合適的康復教育計劃,家長更是要付出巨大的艱辛與努力,與孩子一起共同來完成對孩子的早期家庭康復教育,這一點是很極其重要的。

  三、配合學校,採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家長和學校都有著讓殘疾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願望,這就有了合作的基礎。家長應積極主動地與學校溝通,配合學校有針對地為孩子制定教學計劃,包括文化知識、思想教育、生活技能、康復矯正等,選擇適合的課程和多層次的教育內容,選配多樣化的教育方法,進行多種形式的評價,促使孩子在適宜的環境中求得最佳的發展。同時家長可通過按時出席家長會,積極參加和協助學校的有關活動,或通過書信、電話或面談經常跟教師交流有關孩子的情況,向教師提供有關孩子的個性、成長史、孩子在家的表現、孩子對學校和教師的看法、對孩子的期望等資訊以供教師參考。家長還可以向教師瞭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行為表現、班級的教學計劃和活動安排以及如何克服在教育孩子時遇到的困難等。通過這種雙向溝通,使學校教師和家長的目標有連續性和一致性。殘疾兒童的課程開發和教學安排,家長也要積極和學校合作,和學校共同制定出最適合自己孩子的課程。

  四、以身作則,注重心理教育

  殘疾兒童比一般兒童更敏感,心靈更脆弱,他們渴望別人能尊重自己、保護自己、理解自己,所以家長作為最親的人,必須傾注更多的關愛。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相處,民主平等,互相尊重、體貼、充滿和諧的氣氛,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耐心的與孩子溝通,從小培養殘疾孩子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優良品質。同時,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兒童有很重要的影響,大部分兒童會無意識地模仿父親或母親的行為,因此做家長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塑造好自己的形象,處處為孩子作出好的榜樣,在殘疾兒童的成長中,身體力行的去做,比一味的說教更能教化孩子、引導孩子健康的成長。

  特殊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衡量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更需要社會上的支援與肯定。

  一、完善特殊教育體系

  因地制宜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全面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加快發展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大力推進殘疾人職業教育,重視發展殘疾人高等教育。注重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提高殘疾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殘疾學生積極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的意識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培訓工作

  繼續抓好隨班就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培訓工作,增強教師對殘疾兒童的關愛意識,切實提高殘疾兒童的教育質量,讓他們接受更好環境教育。

  三、積極開展扶殘助殘活動宣傳,喚起全社會對殘疾兒童的關心、愛心,動員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捐資助學,加強對學齡兒童的管理,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充分保障殘疾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

  特殊教育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為了殘疾孩子的明天,我們應該抱著對孩子負責的態度,學校、家庭和社會緊密配合,共同來完成教育培養孩子的光榮任務,力爭把殘疾孩子培養成對社會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