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五帝之首黃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圖片

  簡介

  歷史身份

  華夏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神話身份

  神界中央天帝

  黃帝所居為姬水 [Ji River],黃帝以姬水成——《國語·晉語》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姬水成以土德王天下,土色黃,故稱黃帝。

  父親:少典***名為祁昆******據《史記》的《五帝本紀》和《秦本紀》記載都涉及“少典”,提時期相差幾代,《史記》的少典是指部族。***

  母親:附寶

  妻子: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養蠶縲絲,織出絲綢做衣裳,故有“先蠶”的稱號,次妃方雷氏女,名女節,次妃彤魚氏女,次妃名嫫母,班在三人之下,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敬重。

  臣屬:炎帝、應龍、風伯、雨師、天女、倉頡、風后、伶倫、力牧、常先、大鴻、神皇、女魃等。

  子孫: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另外,青陽、蒼林與姬同姓。而少昊***己姓***、顓頊***次子昌意之子***、帝嚳***長子之孫***、唐堯***長子玄孫***、虞舜***次子八代孫***,以及夏朝、商朝***子姓***、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堯、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黃帝的後裔,這些後裔都繼承了姬姓,他的後代周武王***姬發***建立了周朝;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代多數改以國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號為姓,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時候為了避李隆基的諱,把姬姓改為周姓。這樣一來,雖然姬姓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卻已經不多見了。。姬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黃帝和炎帝並稱華夏民族始祖,華夏部落聯盟領袖,我們的血脈祖先。以他首先統一華夏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中華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的功績

  文化貢獻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曆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週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製衣服。

  醫藥: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鼎:在荊山***在今天河南三門峽靈寶***鑄鼎,分華夏為九州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精神文明

  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文明

  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穫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闢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製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鍊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裡鼓車。兵械方面,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鬥、規矩、墨硯、几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蚩尤與黃帝之戰

  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

  第一種說法如漢代《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製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製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製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鑽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貙、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種說法見於周朝《逸周書·嘗麥解》,也是歷史上最早出現有關黃帝的記載:“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並不限於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注:“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幷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於幽、並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種說法如戰國至漢代的《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後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於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係,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

  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於此類滬傳千年後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型別、文化特徵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