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讀蘇軾這個人物

  蘇軾是怎麼樣的一種人物呢?學習過來他的那麼多的的詩歌后你對他有何認識呢?下面就有小編來講解一下品 讀 蘇 軾這部分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品讀蘇軾 一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他與其父蘇洵,其第蘇轍合稱三蘇。但就是這樣一位大文豪,他的命運多悽慘。在我眼中,他是豪放的,樂觀的,但同時也是不幸的。

  他是不幸的。東坡自幼博貫內外群典,屬文日數千言。他有遠大抱負,他渴望出仕,可是仕途多險。1057年,二十一的蘇軾進士及第致仕。在朝期間,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東坡站在保守派的立場,上書力陳新法之害。書曰:“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歷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薄厚,不在乎窮與貧。人主知此,則知所輕重矣。”神宗閱書後,特單獨召見東坡,傾心而談。東坡向神宗的直諫也因此得罪了安石,被請出朝廷。。神宗念其忠心,又憐其才華,不忍深罪,遂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安石死後,司馬光任宰相,蘇軾復入朝,他敢於直言,為權臣所忌恨,被貶至惠州、瓊州、杭州等地,最終死於常州。蘇軾的一生何其悲哉、慘哉。

  但蘇軾也是豪放的,豁達的。他懂得自我安慰、自我派遣。《記承天寺夜遊》中表現出了他的豪放。文章的末尾發出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的感嘆。是啊,在這美麗的夜色中,竹柏常有,但是缺少像作者一樣的普通人,這得需要一種怎樣的心境.胸襟。蘇軾的一生過得太苦,他被一貶,再貶,再貶,但他悲傷中透著樂觀。他已看透了紅塵,他變得喜歡和高僧共遊。******核舟記******中提到了魯直,東坡是宋代詩詞大家,他樂觀豪邁、 颯然超脫的詩詞與他的透徹的禪學修養是緊密聯絡的,他把學詩比作學禪,詩境等同禪境。蘇軾喜歡月亮,他把月華比作水,他把月亮比作嬋娟。******水調歌頭******中道出了作者的心境——想要回到朝廷中去,但又怕受到政治上的排擠。於是,他長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他把名利看得淡如水,並祝願親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多麼樂觀蘇軾,是不幸的,但又是豪放的,樂觀的!

  品讀蘇軾二

  蘇軾,是我非常欣賞的一位文學大家。他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

  蘇軾的詩詞以抒發個人情感和歌詠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他的《送魯元翰少卿知衛州》、《有美堂暴雨》、《飲湖上初晴後雨》等篇或想象豐富,或氣勢雄渾,或清新雋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蘇詩的藝術成就。他的表達對事物見解的詩,如《題西林壁》,被認為最能體現宋詩的理性特徵,詩中通過藝術形象說理,蘊含豐富,新鮮有趣。表現蘇軾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詩風的《王維吳道子畫》、《讀孟郊詩》、《書王主簿所畫折枝》等詩亦被認為是北宋文化所達新高度的標誌。

  相對於蘇軾的詩,我更為欣賞他的詞作。

  他的詞衝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豪放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曠達風格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願望。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傑出的詞人,蘇軾開闢了豪放詞風,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等。

  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後,我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例如,《水調歌頭》、《念奴嬌》一向被認為是最能代表蘇詞風格的作品。

  前一首詞從幻想天堂的不勝寂寞淒冷,轉向寄情於人間的天長地久。詞人運用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把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詞通篇詠月,卻處處關合人事。上片寫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圓月襯托別情,它構思奇特,畦徑獨闢,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蘇詞的代表作之一。

  後一首借赤壁舊址的壯觀景象、古人的英雄氣概抒發詩人的豪情壯志。氣象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雲,其境界之巨集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別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一個英氣勃發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為用詞體表達重大的社會題材,開拓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蘇詞的獨特面貌,產生了重大影響。

  還有,《江城子》是蘇東坡最感人的一首,自然之極,無修飾,是真情的流露。蘇東坡是豪放派我不否認,但他也有兒女情長。感情的表達很細膩,也有一些婉約之作。他寫這首詞,來表達對妻子的懷念。此詞開了悼亡詞之先河,被行家視作悼亡詞中絕唱。

  從《定***》這首詞裡,我們能看到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脫的人生觀。上片“一蓑煙雨任平生”句,將詞人一生的坎坷磨難,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態度,盡行囊括。下片“也無風雨也無晴”豐富了詞的主旨,展示出詞人處變不驚、不隨物悲喜的超脫有人生觀。

  他的《蝶戀花》上片就眼前所見寫景,這實寫;下片抒情,是虛寫。借偶然遇到的情事,表達“牆外行人”的失意、惆悵和苦悶。就整首詞來講,格調清麗舒徐,用字平妥精萃。詩人所命之意與所選之曲所選之韻又是極為吻合妥巾貼的。

  我喜愛蘇軾,不但是因為他有多方面的巨大成就,還因為他的一生中會時時閃現著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他超凡脫俗的曠代才華,千年以來,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正因如此;更因為他的生活經歷的具有豐富性,他常常成為人們談話的話題及內容。自然而然,學生們在作文時,也往往喜歡用東坡事蹟作話題或材料,毫不誇張地說,有作文處盡有東坡。這正是因為,蘇軾的精神與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國的文化與歷史,還在影響著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創造和傳承。

  品讀蘇軾三

  懷古傷今的蘇軾,自嘆“人生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消愁了。六十又六年的如夢人生在歷史銀河劃過,一個奇蹟,一個在直接文壇上閃爍了900多年仍不被遺忘,長存於世界頂峰,永不泯滅的明珠。

  從小“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天下書”的蘇軾,在官海的顛簸中,幾經沉浮,耗盡青春。回首一生,卻發現,自己在宦海道路上,只有空白。官場上,他是一個智者,卻不是一個勝者;他雖不是一個勝者,卻無論在什麼方面,都是一個智者。

  貶謫的道路,蘇軾不知來來回回走了多少次,卻從未有過一次後悔。他的豁達樂觀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不管有多麼不幸,即使一貧如洗,身無分文,他也懂得如何讓自己滿足,知足長樂。

  林語堂曾這樣評價過文壇的鉅子們:“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間的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失,正如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那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似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有青春活力。”

  多少年的宦海沉浮,人生中幾起幾落,東坡始終沒有丟掉樂觀豁達,四海為家,貧而不改其樂;詩酒自娛,欣則賞月觀花。風雅之士,可以為一朵牡丹開花,邀來高朋滿座,賞“國豔帶酒天香染袂”,曰“清明過了,殘紅無處,對此調酒尊前,秋向晚,一支何事,何我依然”“只想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我淚盈胸膛。這樣的人,舍蘇其誰?又有誰可以有如此胸襟有氣度的仰天長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東坡是寂寞的。遙想當初黃州赤壁,一個天涯倦客漂泊他鄉,帶著文壇與政界潑給他滿身的髒水,離開親人,肚子在他鄉,書寫著一個是人的悲歌。“誰間幽人獨來往,縹緲孤鴻影。”

  在貶謫黃州之前,蘇東坡曾被那群惡狼在獄中折磨的慘不忍睹,而我們的詩人用吟詩的嗓子抵抗這,劊子手們獰笑著。這裡本是一個這需要哀號的地方,你那些詩人在這裡就顯這十分可笑,難道這樣就不該打嗎?打,打,打!打的你濃妝淡抹,打的你乘風歸去,打的你密州出獵!但,正是這一番洗禮,使得蘇軾成為一個浴火重生,鳳凰涅磐從而鳳舞九天的人。

  東坡的豪氣不同於李白,酒氣入腸,秀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那是骨子裡看透紅塵的豪邁,追求自然的婉約。他的豪氣像自九天而下的瀑布,氣勢磅礴,不留喘息,又像平靜中的大海,秀美卻又從骨子力透出一種不被征服有飽受萬物的傲然之氣。像冰河下的魚,寒風中的傲骨梅花,任吹,任凍,任打,決不低頭。

  蘇軾被貶又如何?即使被貶黃州,“幽人獨往來”,仍不改“撿盡寒枝不肯棲”的傲;被貶嶺南,我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非有曠達胸襟,焉能如此?

  蘇東坡是一個才子,一個上下五千年才出的一個才子。他更是一個傳奇,一個永不磨滅的傳奇。這個傳奇,命中註定和黃州的交集不同尋常。

  其實蘇軾不僅是對黃州有感情,在黃州之前,烏臺詩岸之前,他已考慮在徐州買地養老,因為徐州造就了一個政治上羽翼漸豐的蘇東坡。就是在他到達徐州不久,1077年8月,黃河決口一路來到徐州城下,老百姓們如臨大敵紛紛準備陶製避難。這個時候,正是蘇軾穿著草鞋,拄著木杖,42歲的他,此刻沒有“射天狼”的銳氣,沒有“多情卻被無情惱”的綢繆婉轉,他放下了桀驁的氣勢,優雅的鬱悶,在他一身的泥水中,散發出擲地有聲的魅力,他就這樣苦口婆心把富民勸回了城,低聲下氣地動員禁軍搶險,把瀕臨崩潰的徐州從生死存亡線的邊緣拉了回來。

  他不再是衝動和血氣方剛的少年,理智和良心促使他奔波。

  那時他對徐州的感情,無言可說,但是朝廷卻發了命令讓他改任潮州太守。這一去,打倒了一個政治上的蘇軾,又新生了一個文學上的巨匠。

  就是他在潮州上任的第三個月,一場政治上的劫難,一場最驚心動魄的左遷,伴著窮而後工的可能勾勒出蘇軾不惑的未來。他面對命運擺給造就的臉色,生命被逼到這生存天依的角落才有了更深刻的含義,一支蝸居在蘇軾心中的詩文,這一刻要真正爆發了,被眾人保護留存下性命的他,就這樣在文字上後生了,用別人潑來的髒水洗盡綺羅香澤,用小人圍攻的力量擺脫綢繆婉轉的詞風成熟魚一場災難之後,最後獨上西樓逸懷浩氣,超乎塵世之外,舉手當歌了。

  黃州對他的影響,自不必多說,但說到黃州不得不提的是他三篇遊赤壁磯的作品,其中以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最為濃烈。

  就是那赤壁的一夜,留下了雋永的詩詞,也留給歷史文化一個不一樣的蘇東坡,以個開始疲於奔命的詩人誕生了。這不僅是一個人的重生,更是一場文化靜默後的復出。

  有人說,每每讀到東坡的文字,心靈淨的也是靜的,也許他走向了災難後的釋然,也許他到了不以物言不以己悲寵辱皆忘的仙界,可是在這首詩中,他的心,我的心,我們的心都是不會平靜的。他的詩詞就是他的精神領會,豪邁中卻有捕食秀美,千古獨步,智慧超群卻又生性雅緻。

  看大江東去,滾滾長江東逝水,把讀者帶進一個奔馬轟雷的奇險境界,浪淘盡,皆英雄,佈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故國神遊,慣看秋月春風,一尊醉江月,濁酒笑談人世中,字字蒼寒。這首氣勢恢巨集的詞,對於當時正處於纏綿悱惻的北宋詞壇,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一個如海的蘇軾,海篇海言海語,但他卻從未迷失。

  這樣的蘇軾創造了一曲有一曲的絕唱,激盪了一波有一波洪濤。

  品蘇軾可以品出什麼?品出壇壇烈酒,歷史盡在其中;品出杯杯濃茶,文化沉澱出濃香;品出場場好戲,樂觀流不去。

  讀蘇軾能讀出什麼?讀出一味看輕權貴的菊花香,讀出一股寒風傲骨的梅花勁,讀出一抹默然處世的迎春黃,讀出一筆欣然而立的翠竹直,讀出一絲鬱鬱蔥蔥的萬年青。

  品讀蘇軾,讀的都是精神,都是屈心抑制、忍尤攘垢後奮起直追超然於世的精神,我們必須接受生命力那些殘缺的難以副院的部分,抵達災難後東坡式的釋然。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之不過是個記憶,誕生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神奇的文筆,淵博的知識,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豐富的人生經歷和他那永不滅的一份詼諧,真可謂:唯大英雄真本色,真名士兮自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