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為什麼稱自己為閒人

  蘇軾為什麼自稱閒人?在他的《記承天寺夜遊》中結尾一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閒人是由何而得,又是如何有感而發?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蘇軾是享譽盛名的大文豪,有濟世之才一心報國,力主政治改革,但是由於他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意見,,政見相左,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純屬朝廷給他保留面子,實際上如同流放,時刻被人監視。《記承天寺夜遊》正是在那個時候寫的,閒人一說也是那個時候得來的。因該是有三個層次的意思:

  一是,自己才華滿腹一心報國,結果現在卻流放至此報國無門,空留遺憾心有餘而力不足,什麼事都做不了,閒人一個,廢物一個。

  二是,喻示自己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內心有閒情雅緻不為俗務所累,以一顆平常心當然的看待週遭事物,此等閒人就是個雅人。

  三是,雖然是被流放軟禁加監視,但是也讓蘇軾遠離了官場,遠離了為名利而忙碌爭奪的人們,以閒人自居是與他們做對比,表達了自己心境的高潔,閒出一種境界。

  蘇軾自稱為閒人,其實也是出於無奈與自嘲,但是也只有像蘇軾這樣心胸闊達之人才能夠坦然平靜的稱自己一聲閒人。仕途多舛鬱郁不得志他有,寄情山水舒展胸襟他也有。按照現在的俗話性格決定命運,蘇軾的性格造就了他的成就,他是真正把自己看成個閒人,才讓他得以隨遇而安,人閒心不閒,得以成就。

  蘇軾的陌上花主要內容是什麼

  《陌上花》是蘇軾寫的一組著名的詩詞,一共有三首,三首詩敘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蘇東坡是著名的豪放派大家,一生寫下很多令人激昂的詩句,很多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這三首陌上花詩,雖然不算出名,不過是隨手寫下的感慨,但是心思細膩,感情至深,讓人感動不已。

  《陌上花》本是吳歌,是吳地百姓民間傳誦的歌謠,經過蘇軾的改編,成為格律嚴謹,朗朗上口的詩句。這背後其實有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

  據說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王錢鏐與他的愛妃感情很好,他本來是個出身市井的莽夫,沒有什麼文采,也不認識幾個字,他是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憑藉謀略才坐上皇位的,他就是個武將,不懂什麼兒女情長。那時候他的寵妃每年一到春天就要回孃家省親,離開他一段時間,有一年愛妃又回去了,錢鏐百無聊賴,在皇宮的後花園中看到陌上花開的正好,於是越發思念遠方的愛妃,這個性情粗獷的皇帝竟也提筆給自己的寵妃寫了一封相思綿綿的書信,其中有一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成為傳世的名句,千百年來,一直能得到有情人的共鳴。

  這句話本來沒什麼特別的,只是一句日常的家常話,但因為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所以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愛情最高的境界,就是能捱過平淡的流年,這緩緩的等待,不就是愛人之間深深的戀情的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