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文章閱讀

  職場不是走秀場,而是鬥獸場,比的不是誰更厲害,而是誰能生存下去,能活得久。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別把你的20多歲浪費給谷歌和麥肯錫

  在你二十幾歲的職業生涯裡最該追尋的什麼?賺大錢?事實上你最該尋求的,是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

  在你二十幾歲的職業生涯裡最該追尋的什麼?賺大錢?或者是設法給簡歷里加上一個大公司的經歷?事實上你最該尋求的,是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

  正如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吉米羅恩***Jim Rohn,美國傑出的商業哲學家***曾說過的: “時間是我們最寶貴的資產,但是我們卻浪費時間,打發時間,而沒有去投資時間。”

  在二十幾歲時明智投資你的時間,那麼之後你可以儘早從事自己所喜愛的事情,而不是在心裡懷疑自己可能會喜歡什麼。所以你該問自己的真正問題是:我要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最大程度地瞭解自己?自己對什麼會產生真正的興趣?然後,你才知道自己需要實現什麼職業目標,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

  針對這個問題——你不該去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工作。不幸的是,要做到這個還挺不容易。像谷歌這樣的大型科技公司會實行校園招聘,你一出校門可能就會直接進了這些公司。薪水可觀,福利看起來很誘人***免費的食物提供,還有機會見到希拉裡克林頓或者波諾之類的名人***,品牌也十分具有吸引力。你不少朋友也在這樣的公司工作,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也形成一個圈子,有社會舒適度。這樣的工作機會看起來像清晰的臺階,能夠領你到其他許多地方。

  問題是,你的學習曲線增長其實慢得令人難以置信。如果你是一個工程師,你大多會為一個大型專案工作,而這個專案很可能和個人業務成果無關。如果在這樣的公司裡你是一個產品經理,你不會像一個真正產品經理一樣面對重要的挑戰***在缺乏各方條件的境況下創建出一種無比優秀的產品***。如果你是一個銷售人員,你不會清楚你的業績到底是歸功於你的努力還是隻是品牌本身。

  從根本上來講,你的學習曲線很慢,進步也很慢。就算你培養了一定能力,能夠引導大型組織或者處理好人際溝通,這也並不能推動你去發掘智力和情感的最大潛能。

  問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的加入能給這家大公司的前景帶來改變麼?答案是否定的。同時你學到的東西都顯得不太起眼。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你可能稍微賺的多一點,但是卻不太瞭解自己,相比你在創業公司或成長型公司裡工作的朋友們,你可能已經落後不少了。

  大型服務性企業如麥肯錫、高盛,看起來也是超級有吸引力的機會,薪水更是十分可觀。他們能給你提供機會在不同專案***諮詢工作***、不同交易***投行工作***間切換周旋。你能遊走全世界;有機會可以和高層交流互動。但問題是,90%在這些大型服務企業工作的員工都存在這樣問題:他們的職業生涯被固定在了既定路線,而不是自己的路線。

  如果你學到的技能可以幫你認識到自己,那倒還好,可是我所認識的諮詢師與銀行家卻在加入大公司後越發疑惑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專案的多樣化反而帶來了困擾。

  當然你也能培養一些很好的辯證思維——記住,作為一個諮詢師或銀行家,最基礎的本領是堆砌PPT和Excel表格、提出意見、做彙報演講,而不是實施什麼具體事項。你學習的主要是技巧方面***這只是生活的5%***,卻學不到其他更重要的方面。

  在我二十幾歲時,我花了兩年時間在一家大型服務型公司工作***瑞德集團,全球最著名的精品投資銀行之一***,之後又花了三年待在一家大型科技公司***思科***。但這些都遠遠比不上我在一個初創公司***作為創始人之一***——FirstMark Communications 三年學到的關於自己和關於自己想要的道路。FirstMark很瘋狂,上世界九十年代後期我們建立了一個寬頻網路,旨在為整個歐洲提供高速網際網路接入。這就像一個經典的電信行業泡沫故事,但籌集了十億資金,僱傭了600多員工,與十餘個國家間的政府監管部門打交道,和亨利·基辛格交流互動,建立了光纖網路,還想把整個星球連線起來。我們搞砸了太多事情,但是也成就了不少事情。這是改變我人生的一段經歷。

  在開始創辦FirstMark前,我被商學院錄取了,同時還身兼工程師和投行銀行家兩個職位,我非常不確定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如果去了商學院學習,我說不定還會更加困惑。我最後選擇了創辦FirstMark,這也成為了我二十幾歲時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知道了我想成為一個企業家,更重要的,這給了我勇氣和自信。前兩個月我學到的東西就比我在另外兩家企業兩三年學到的還多。創業的競爭壓力、發揮空間、還有許許多多瘋狂的事情,我都很熱愛。我明晰了我未來的人生道路將是對創業的追求。

  有趣的是,我創業時的工作夥伴有一些和我的追求不一樣,有的回到了華爾街,有的去了大型科技或通訊企業,還有的回到了學校工作。但他們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職業道路。

  如果你在二十幾歲時去一個初創公司工作,你的學習曲線會變得很快速。這將是你對自己最好的投資。那些在自己二十出頭、還不清楚自己對什麼感興趣時加入BloomReach的人們後來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成為業務拓展人員、創業者、產品經理或者人力資源經理。他們為什麼能夠很快就找到道路?業務發展的步伐推動要求所致。

  你可能會擔心要是新公司失敗了怎麼辦。放鬆,你現在應該還沒有孩子,可以隨時搬到朋友家擠擠住一陣子。而且我向你保證——科技企業裡最具僱傭價值的就是27歲左右、積極性很高***最好有一定技能***的人。所以如果你的初創公司沒成功也不用擔心,你會有更多的機會,並且你還很清楚地瞭解自己。

  篇2:職場性格沒有好壞,不要輕易給自己貼標籤

  在職場,風風火火、有著較強執行力的上司和員工無疑是有魅力的,這與一些行動力較強、辦事迅速的急性子有著相似之處。因而有人認為,急性子或許比慢性子更容易成功。事實果真如此嗎?性格是否在決定著你我的職場命運?急性子和慢性子該如何走好自己的職場之路?

  ■“急性子”執行力或會更強

  沒有執行力就沒有競爭力——這是時下在職場中最流行的一句話。這是因為,如果缺乏執行力,便不可能有實際的力量朝目標奮勇前進,導致預期的目標無法實現,自然無法談及競爭力。史蒂夫·喬布斯之所以被世界上不少人視作職場“偶像”,是因為他追求完美,追求極致,有超強的執行力和高效率,能把不可能的事變成現實。

  說到執行力,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那些做事情風風火火的員工。一般來說,急性子的職場人行動力都比較強,對待工作任務反應迅速,對於一些突發情況也能及時處理和應對。他們通常具備以下特點:抓到機會就做,絕不瞻前顧後,錯失良機;做事追求效率,有超強的執行力;遇到南牆,立即回頭,另闢蹊徑,絕不磨嘰;看到不爽就破口大罵,溝通超級順暢,更好帶隊伍;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相對而言,慢性子的職場人在執行速度上不如“急性子”。他們有時是為了考慮周詳,追求最佳的結果;有時則花費太多時間思考或者不知道在幹什麼,從而少了行動魄力。

  當然,“急性子”和“執行力強”之間並非畫上必然的等號,智聯招聘高階職業顧問陳曦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急性子”有時行動快過思考,還沒想清楚做成什麼樣才算最棒就已經“完成”了,所以結果未免會有點馬虎,在準確度和細緻度上反而不如“慢性子”。

  ■性格博弈:

  職場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華英才網一份有關職場性格的調查顯示,有近半數受訪者表示,自己身邊有著數量相當的急性子與慢性子同事。家庭遺傳、後天教育和所處環境的不同,都有可能造成一個人的性格或急或慢。在工作中,急性子與慢性子的表現也是各有千秋。

  個性不同,分工不同

  有這麼一種說法:個性急躁的人做不好客服,他們無法靜下心來面對絮絮叨叨的客戶;而個性“悠然”的人則做不好公關,缺乏雷厲風行的執行力是最大的硬傷。即使同樣是服務行業,工作性質類似,有時也因工作內容的不同而需要營造出不同的工作氛圍。急性子和慢性子的員工由於其性格特點不同,在分工方面也會有所體現。陳曦告訴記者,慢性子的人或許更適合從事需要耐心、細緻和聆聽的工作,更適合節奏較慢的氛圍。那些要求快速反應的工作則更適合急性子。找工作的時候,選擇適合自己性格的崗位,更容易做出成績,自己也會感覺更快樂。

  無論“急”或“慢”,心態要積極

  無論是“急性子”還是“慢性子”,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各有所長。陳曦認為,作為領導者而言,之所以大多喜歡反應快速的員工,主要是因為他們擁有陽光的心態、積極樂觀的態度、明確的目標和積極爭取的精神。而那些負面情緒較突出的員工,是老闆不喜歡的。因為性格很難改變,而情緒對行為有直接影響,有負面情緒的人往往給團隊帶來較多消極能量。在同事之間,無論是“急性子”還是“慢性子”,只要彼此志同道合,有類似的目標和追求,共同語言就會更多。

  “人際交往,真誠是最重要的;還有誠信,信任別人,也能讓別人信任自己;再有就是‘不自私’,做到完全的利他很難,但至少要做到不為自己的私利斤斤計較。”陳曦說。因此,不要總拿自己的個性“說事兒”,提升工作能力和職場情商,才是真正取勝的關鍵。

  ■專家教路:學會“選擇”情緒

  即使是同一個人,也可以擁有兩種性格:一種是與生俱來的個性,在生活中會隨意展現出來;另一種則是在職場中歷練和打造出來的“職場性格”。細心觀察,你會發現不少企業女高管都是“雙面人”——她們被稱為職場“女魔頭”,魄力和執行力之強大,令下屬敬佩不已,然而脫下職業套裝之後,她們卻也能夠很好地享受慢生活,與友人交談時語速緩慢而溫柔,絲毫沒有工作中的壓迫感。個性的“急”與“慢”,或許無法被轉變,但“職場性格”卻是可以在後天培養和改變的。只有適度地調整和完善自己,才能更適應職場的需求。

  若想“打造”一副完美的職場性格,陳曦認為,首先要改變心態,一個人擁有的最大自由,就是“選擇”情緒***即態度***——是積極樂觀,還是消極悲觀。心態改變帶來行動改變,任何問題便都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和行動才是關鍵。有研究認為,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21次堅持,嘗試改變自己並建立行為習慣,至少需要21天的重複或堅持。因此,我們要為自己制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有目標才有動力。

  ■職場性格不等於壞習慣,不要輕易給自己貼標籤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那是因為性格決定了當我們遇到某些事情時的反應以及處理方式,而不同的處理方式會導致不同的結果,不同的結果自然會給個人帶來影響。雖然說很多時候“本性難移”,然而更多時候,心態卻也可以決定性格。

  “所謂‘命運’也包括職場。性格的確很難改變,但重要的是能否分辨哪些是性格,哪些是壞習慣。不要什麼事都歸咎於性格,或者總是用性格為自己找藉口。”陳曦表示。“認識自己”是瞭解自己性格的途徑,不要輕易給自己貼某種性格標籤,要不斷深入地認識自己,拓寬自身潛力的範圍。無論什麼性格,只要不斷深入認識自己,都會讓你發現一個嶄新並且更有力量的自己。

  篇3:換份工作,就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你是否在現在的公司裡整日忙碌卻一事無成,你是否一直在商業書籍中尋找職業成功的祕訣,在一些高管看來,解決這些問題,你需要做出改變,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換個工作。

  對於商業精英們而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一個人如何才能達到最佳表現?對於工作中正在為超越平庸而努力的人,有沒有令他們重新振作起來的祕訣?有沒有一種運動療法可以讓人達到認知能力的高峰?是否有一本商業智慧圖書能有所幫助?需要進行多少次冥想?

  一些高管給出的答案更簡單:換個工作。

  默克公司***Merck***執行副總裁兼顧客關懷部門總裁布里奇特•海勒,曾在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擔任高管,當時她產生了一種揮之不去的感覺,即那份工作不適合自己。她說道,每當自己頭腦清晰地直面這個問題時,“我發現自己經常遇到同樣噩夢般的情景:有一個聲音在說,‘你應該做出改變。’”

  上週一,在加州尼格爾湖召開的《財富》最具影響力商界女性峰會***Fortune Most Powerful Women Summit***上,海勒出席了“挖掘你的天賦”座談會併發言。她與其他幾位身居高位的女性高管就如何挖掘潛在的天賦發表了看法。

  其實,海勒有許多留在強生公司的理由。她回憶道:“我要養家,我要掙很多錢。你能找到各種理由,說服自己為什麼不想離開那裡。但我最終意識到,如果我不這麼做,我就不可能充分展示自己或者真正感到快樂。”

  於是她離開了強生,現在成為默克公司的資深高管。海勒表示,那次跳槽徹底改變了自己。她發現,在合適的工作當中,“推動增長,作為團隊一員去真正努力,就像在空中翱翔一樣。”她說道,如果沒有這樣的氛圍,“那感覺太可怕了。”

  要達到最佳表現,一個關鍵要素是找到合適的環境,但到達那裡可能需要經歷一段艱險的旅程。

  塔瑪拉•倫德格倫現任美國史尼澤鋼鐵公司***Schnitzer Steel Industries***CEO及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董事會主席。其領導的史尼澤鋼鐵市值達到26億美元。她表示,每當自己感到厭倦的時候,她就知道應該繼續前進了。作為一位富於創造力的跳槽者,她一度非常喜愛律師業與銀行業。她說道:“每次改變職業的時候,都是類似的情況。我渴望嘗試新的職業。”

  只要有來自其他行業的邀請,她都會做出回覆。她回憶道:“人們在我清閒的時候找到我。我說:‘為什麼不呢?’”

  成功的沃土通常都有一些共同點:巨集大的目標,適度的壓力,以及致力於一個比自身更大的事業。諮詢公司Gap International的創始人兼CEO彭蒂什•耶拉姆讓說道:“大量研究顯示,人們挖掘出的天賦其實與他們自己無關。這並不關乎他們自己能否實現目標,或他們自己的成功,而是關乎一個比自身更大的事業。”

  耶拉姆讓認為,樹立遠大的志向有助於挖掘自己的潛力。致力於有所作為和僅僅以生存為目標,存在很大的差別。研究顯示,那些只專注於不能失敗的人,往往不太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她說道:“與揚名立萬相比,設法做好工作是截然不同的思考狀態。”

  在考慮是否應該改變職業時,牢記一點非常有幫助:失敗並非致命的。哈維穆德學院***Harvey Mudd College***院長、微軟***Microsoft***董事會成員瑪利亞•克拉維說道:“我想改變這個世界。所以我一直在經歷失敗。

  心靈咖啡提醒:

  想要做最好的自己,換份工作固然是一種好辦法,但是這是一種冒險性聚焦的方式,有點孤注一擲,如果你在換工作的時候,找不到下家,那就意味著你將要面臨失業的危險,所以,你要謹慎對待這件事。個人覺得做最好的自己應該是一種狀態,它不是隨著一個人的工作改變而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