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的正確用法是什麼功效左右有哪些

  白芨為蘭科植物白及的塊莖,白芨也是中藥中的一種,有很多比較好的功效。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白芨的正確用法,僅供大家參考!

  白芨的用法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塗。

  白芨的簡介

  【出處】《本經》

  【拼音名】 Bái Jí

  【別名】甘根***《本經》***,白根***《吳普本草》***,白給***《別錄》***,白芨***《證治準繩》***,冰球子***《貴州民間方藥集》***,白烏兒頭***《江蘇植藥志》***,地螺絲、羊角七***《湖南藥物志》***,千年棕、君球子、一兜棕、白雞兒,皸口藥、利知子***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為蘭科植物白及的塊莖。8~11月採挖,除去殘莖、鬚根,洗淨泥土,經蒸煮至內面無白心,然後撞去粗皮,再晒乾或烘乾。

  【原形態】白及,又名:連及草***《本經》***,箬蘭、朱蘭***《花鏡》***,紫蘭、紫蕙、百笠。多年生草本,高30~70釐米。塊莖肥厚肉質,為連線的三角狀卵形厚塊,略扁平,黃白色;鬚根灰白色,纖細。葉3~5片,披針形或廣披針形,長15~30釐米,寬2~6釐米,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長鞘狀,全緣。總狀花序頂生,花3~8朵,疏生;苞片披針形,長1.5~2.5/釐米;花淡紫紅色或黃白色,花被片狹橢圓形,先端尖,脣瓣倒卵形,內面有5條隆起的縱線,上部3裂,中央裂片矩圓形;雄蕊與雌蕊結合為蕊柱,兩側有狹翅,柱頭頂端著生1雄蕊,花粉塊4對,扁而長,蠟質;子房下位,圓柱狀,扭曲。蒴果圓柱形,長3.5釐米,直徑1釐米,兩端稍尖狹,具6縱肋,頂端常具花瓣枯萎後留下的痕跡;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佈】生長於山野川穀較潮溼處。分佈河南、陝西、甘肅、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乾燥塊莖略呈掌狀扁平,有2~3個分歧,長1.5~4.5釐米,厚約0.5釐米。表面黃白色,有細皺紋,上面有凸起的莖痕,下面亦有連線另一塊莖的痕跡,以莖痕為中心,周圍有棕褐色同心環紋,其上有細根殘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橫切面呈半透明角質狀,並有分散的維管束點。氣無,味淡而微苦,並有粘液性。以根莖肥厚,色白明亮,個大堅實,無須根者為佳。主產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浙江、陝西等地;此外,安徽、雲南、江西、甘肅、江蘇、廣西等地亦產。

  【化學成份】新鮮塊莖含水分14.6%、澱粉30.48%,葡萄糖1.5%。又含揮發油、粘液質。根含白及甘露聚糖,是由4份甘露糖和1份葡萄糖組成的葡配甘露聚糖。

  【炮製】揀去雜質,用水浸泡,撈出,晾至溼度適宜,切片,乾燥。

  【性味】苦甘,涼。

  ①《本經》:"味苦,平。"

  ②《吳普本草》:"神農、黃帝:辛。李氏:大寒。雷公:辛,無毒。"

  ③《別錄》:"辛,微寒,無毒。"

  ④李杲:"苦甘,微寒,性澀。"

  【歸經】入肺經。

  ①《綱目》:"入肺。"

  ②《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

  白芨的功效與作用

  補肺,止血,消腫,生肌,斂瘡。治肺傷咳血,衄血,金瘡出血,癰疽腫毒,潰瘍疼痛,湯火灼傷,手足皸裂。

  ①《本經》:"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痱緩不收。"

  ②《別錄》:"除白癬疥蟲。"

  ③《藥性論》:"治結熱不消,主陰下痿,治面上皯皰,令人肌滑。"

  ④《唐本草》:"手足皸拆,嚼以塗之。"

  ⑤《日華子本草》:"止驚邪、血邪,痢疾,赤眼,癥結,發背,瘰癧,腸風,痔癭,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血痢,湯火瘡,生肌止痛,風痺。"

  ⑥《本草圖經》:"治金瘡不瘥,癰疽方中多用之。"

  ⑦李杲:"止肺血。"

  ⑧《滇南本草》:"治癆傷肺氣,補肺虛,止咳嗽,消肺癆咳血,收斂肺氣。"

  ⑨《中國藥植圖鑑》:"治矽肺。"

  白芨的禁忌注意

  外感咳血,肺癰初起及肺胃有實熱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紫石英為之使。惡理石。畏李核,杏人。"

  ②《蜀本草》:"反烏頭。"

  ③《本草經疏》:"癰疽已潰,不宜同苦寒藥服。"

  白芨的選方

  ①治肺痿:白及、阿膠、款冬、紫苑等分。水煎服。***《醫學啟蒙》白及散***

  ②治肺痿肺爛:豬肺一具,白及片一兩,將豬肺挑去血筋血膜,洗淨,同白及入瓦罐,加酒煮熱,食肺飲湯,或稍用鹽亦可。或將肺蘸白及末食更好。***《喉科心法》白及肺***

  ③治咯血:白及一兩,枇杷葉***去毛,蜜炙***、藕節各五錢。上為細末,另以阿膠五錢,銼如豆大,蛤粉炒成珠,生地黃自然汁調之,火上燉化,入前藥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噙化。***《證治準繩》白及枇杷丸***

  ④治肺熱吐血不止:白及研細末,每服二錢,白湯下。***《本草發明》***

  ⑤治疔瘡腫毒:白及末半錢,以水澄之,去水,攤於厚紙上貼之。***《袖珍方》***

  ⑥治一切瘡癤癰疽:白及、芙蓉葉、大黃、黃柏,五倍子。上為末,用水調搽四周。***《保嬰撮要》鐵箍散***

  ⑦治發背搭手:白及五錢***炙,末***,廣膠一兩***烊化***。和勻,敷患處,空一頭出氣,以白蟄皮貼之。***《衛生鴻寶》白及膏***

  ⑧治瘰癧膿汁不幹:白及、貝母、淨黃連各半兩,輕粉三十貼。前三味,銼焙為末,仍以輕粉乳缽內同杵勻,抄一錢至二錢,滴油調擦患處,用時先以槲皮散煮水侯溫,洗淨拭乾,方塗藥。***《活幼心書》白及散***

  ⑨治跌打骨折:酒調白芨末二錢服。***《永類鈴方》***

  ⑩治刀斧損傷肌肉,出血不止:白及,研細末摻之。***《本草匯言》***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