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如何有效溝通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中應該多表揚,少懲罰,大概的比例是5:1。懲罰必須公平和適度。而且對於孩子的受懲罰的錯誤行為,父母也必須不能犯,否則就會成為“暴君”,以大欺小,從而在孩子面前喪失威信。
許多家長在生活中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自己的孩子不願意和自己談話,但卻和同學十分談得來;子女與父母獨處時沉默無語,但卻和朋友無話不說。於是,或歸結為有“代溝”,或認為子女有心理疾病,感到家庭教育困難重重。其實,究其根源,大多數家長都是由於沒有掌握與子女溝通的方法,而不能將教育進行下去。因此學會溝通,即家長和孩子學會雙向溝通,是今天家庭教育的重要課題。
2000年震驚全國的徐**殺母案,就是因為母親的獨斷專行,從來不民主地傾聽孩子的需求和心聲,致使孩子積怨而殺母。徐立在看守所醒悟後,當被問到有什麼對父母們和同學們要說的時候,他說:“父母們給孩子留點空間,給孩子留點祕密,多跟孩子溝通吧!”同學們“有話還要跟爸爸媽媽們說,他們畢竟比我們懂得多。”從徐**的懺悔中不難看出,溝通對於家長和子女是何等的重要。也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的潛臺詞:溝通,需要家長的民主意識。在一個家長專制的家庭中,是不會有溝通可言的。
親子溝通有法,但無定法。每一個家庭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溝通模式,需要父母根據自己家庭的情況來決定。親子溝通的方式必定是“自己選擇自己”的結果,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孩子和不同的家庭文化,都會影響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模式和方法的形成。適合父母和自己孩子溝通的形式就是最好的方式,因此,我們不要簡單照搬其它家庭的親子溝通模式。但是,在不同的溝通形式中,卻也蘊含著一般的規律。處理好以下關係,將有助於父母和孩子更好的溝通。
***一***理智與情感
在親子互動關係中,理智和情感往往會發生衝突,很容易走兩端,不是太理智缺少感情,就是情緒化而缺少理智。適度的體現愛是理智與情感的均衡,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也是親子溝通的基礎。在和孩子溝通時,理智的含義是指家長能夠從一個教育者的角度觀察孩子的所作所為。此刻,家長應該以理性的思考,冷靜地面對孩子及其表現,拿出最易被孩子接受的方法來與其溝通;情感的含義是指家長不僅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同時也是一位親人的角度來體驗孩子的內心感受,以親人之間特有的關懷去幫助孩子,使其願意與家長溝通,從而實現教育的目的。
因此,愛孩子,想與其溝通,就要實現理智與情感的統一。要體現出對孩子的尊重,以朋友的姿態和孩子交往,同時要關注和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可以說,愛需要嚴格來體現,嚴格需要感情來滋潤。
***二***平和與嚴厲
在和孩子溝通時,不少父母嚴厲勝過耐心與平和。如:當孩子考試成績得高分,父母就會喜形於色,甚至馬上獎勵100元,可是當孩子考試分數不穩定,出現了低分時,父母會即刻變臉,搞得不好一記耳光。家庭教育中的這類情況,往往使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出現畸形。
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互動的過程,作為教育者要兼顧被教育者的心理感受,為此,就要有耐心和平和的心態。尤其是在孩子做了錯事時,父母應該沉得住氣,此刻,不僅需要嚴厲,更需要平和與耐心。***要體現在表情和態度的嚴肅,其目的是讓孩子感到自己錯誤的嚴重性和需要改正錯誤的必要性,嚴厲不應是敵視的態度,而是一種負責的態度。平和是在孩子對自己的錯誤有了認識之後,要以平靜、溫和的態度對孩子進行肯定性評價,指出其今後應當怎樣做。嚴厲與平和作為教育手段應使用適度,切不可隨著自己的心情隨意採用。否則,會造成親子間的衝突,使教育過程陷入尷尬境地。
***三***有聲語言與體態語言
體態語言是指在交際過程中,用來傳遞資訊、表達感情、表示態度的非言語的特定身體態勢。心理學家艾伯特·梅瑞賓進行了一系列實驗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公式:交流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另一位研究體態語言的學者伯德國惠斯特爾教授也提出類似的統計,人在面對面的交流中,有聲部分低於35%,而65%的交際訊號是無聲的。體態語言在溝通中的作用是非常突出和重要的。在家庭中,父母以他們的發聲器官發聲,卻以他們的整個身體交談。較多的父母重視運用言語與孩子進行溝通,卻忽視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特別是體態語言。
使用體態語言與子女溝通時要注意:
***1***注意表情。面部表情是父母思想情感的晴雨表。對富於形象思維、情感易激動、模仿性強的孩子來說,非言語因素比言語的影響尤顯強大。孩子有過失,父母大吼大叫,這種“威嚇”行為不會對孩子產生強調作用。聰明的父母應降低嗓音,面部嚴肅,眼神平和地與孩子進行溝通。
***2***資訊一致。這是溝通的基本原則。如果非言語交流和言語交流相互矛盾的話,就出現言行不一的糟糕情況。例如,儘管言語表達了父母“相信你”,面部表情和聲調都隱晦地說明你內心並不相信孩子,這種表裡不一、互相矛盾的溝通,會破壞親子關係。
***四***行為與語言
父母的行為是一種重要的非語言溝通方式。父母的非言語行為會給孩子留下“刻骨銘心”的痕跡。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也許還不懂某些道理,他們多半是模仿父母的行為而忽略父母口頭的告誡。
父母不良的非言語行為會極大地破壞親子關係。例如,一位中學生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兒子經常看課外書,學習成績下降,父親便將孩子的收音機狠狠地摔在地上,母親把她的課外書撕得粉碎。父母粗暴的行為,令孩子反感到極點,孩子在日記中寫到:“我恨死爸爸媽媽了,快死吧!”父母怎麼會想到這種出於愛的行為卻播下了仇恨的種子?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羅·坎貝爾博士認為:親子間沒有強有力的情感紐帶,孩子就會以冷漠、憤怒、敵視來回報家長的苦口婆心和體罰。他會把家長的要求看作是一種強迫,因而拒絕接受。
動作行為的使用,要考慮以下幾點:
***1***動作適當。適當的有某種象徵性意義的非言語行動,比如向孩子點頭微笑、撫摩孩子的頭、抱抱孩子的肩,都有喜歡、讚許之意。在許多情形下,這會比言語傳達出更加強烈的資訊。沉默地直視一眼,往往比嘮叨幾句話要好得多,有效得多。
***2***縮小距離。溝通時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往往反映了當時雙方的情緒,一般來說談話時距離越近說明關係越近。父母可以讓孩子坐在離你一尺左右***親密距離***,目光相接、音調平和。通過調節空間,為溝通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
***3***言行一致。父母不單是用嘴巴說話,其行為也會說話。親子溝通更多的是通過行為來表達,父母切記自己要率先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注意積極行為的影響。
***五***表揚與懲罰
表揚是父母和孩子溝通時常採用的辦法,但要使用得當並不容易。有的父母吝惜對孩子表揚,認為多表揚會使孩子驕傲,也有的父母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以表揚來討好孩子,求得“和平”,比較多的父母是表揚失當。這樣,會使孩子飄飄然。而表揚得當,則富於人性,會給孩子更深刻的情感體驗。
懲罰是一種特殊的溝通,它又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教育孩子,也可以傷害孩子,如何使用懲罰是教育成敗的關鍵。懲罰一定要說明理由。父母要善於控制自己情緒,不可暴怒,更不可凶狠。在進行懲罰時,要把注意力放到讓孩子知道自己言行錯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是錯的上面。大多數孩子都以為自己的行為是對的才去做,或者從自己的興趣、兒童的角度出發去幹的,因此,講道理仍然是懲罰的重點。父母應牢記,懲罰並非不要講道理,而是將道理滲透在懲罰之中。
此外,懲罰時不能揭短,只要指出這次犯錯誤的問題即可。一般來說,父母非常容易在懲罰的同時揭短。我們知道,羞恥感是一個人自尊心的心理基礎,一些父母在懲罰時不斷地揭孩子的短,翻老帳,這樣會徹底損壞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中應該多表揚,少懲罰,大概的比例是5:1。懲罰必須公平和適度。而且對於孩子的受懲罰的錯誤行為,父母也必須不能犯,否則就會成為“暴君”,以大欺小,從而在孩子面前喪失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