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勵志日誌短文有哪些

  每個人都在努力地活出自己的精彩,去應對那些人生的問題,自己的鑰匙開啟自己的鎖,自己活出自己對生命的表達。下面小編為你整理關於勵志日誌短文,希望能幫到你。

  成功勵志日誌短文:把位置放在最低處

  1755年6月,抗英戰鬥爆發後幾星期,在費城召開的大陸會議上,喬治·華盛頓被提名為大陸軍總司令的候選人,並獲大陸會議投票通過。

  然而,華盛頓是怎樣面對“提名”的呢?當時年僅34歲的華盛頓“眼睛閃爍著淚花”,對人們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將成為我的聲譽日益下降的開始。”

  華盛頓在獲得提名後,並沒有陶醉於榮譽中,相反,他考慮到的是能力是否具備,並且不排除別人在背後議論、指指點點等。這就對他以後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這些,都為他後來當選為大陸軍總司訟和榮任美國第一屆總統奠定了人格基礎。

  成功勵志日誌短文:選準自己的角色

  前不久的聚會上,朋友送了我一張名片。正面很簡單,他的名字和職業——編輯。這樣的名片,乾淨利索,給人的感覺是爽朗。其實,這位朋友的頭銜很多,除了編輯,還有記者、市作協理事、雜誌簽約作家……虛虛實實至少有十個。問他為什麼不多寫幾個,他說:“玩虛的,沒意思!做編輯,才是正經!”

  仔細想想,朋友的可取在於選準了自己的角色,才會心無旁騖、腳踏實地。我想起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曾謝絕擔任總統候選人,他的理由是:“方程對我更重要些。”愛因斯坦知道自己並非無所不能,物理學家才是自己最好的角色。

  與愛因斯坦一樣,奧黛麗·赫本也站對了位置,選準了角色。年輕時的奧黛麗·赫本想當芭蕾舞演員,可惜,她不適合站在芭蕾舞臺上。奧黛麗·赫本及時調整了目標,開始涉足電影圈,表演天賦很快顯露出來。當她主演的《羅馬假日》、《窈窕淑女》等一部部電影問世後,奧黛麗·赫本成為了歐美影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

  愛因斯坦、奧黛麗·赫本所在的領域不同,他們的成功卻類似,那就是在人生的座標系裡,他們都沒有橫衝直撞,沒有亂爬亂滾,而是謹慎、理性地探索,一旦選準了適合的位置,就盡心盡力地去演好那個屬於自己的角色,最終發出了燦爛的光芒。而有的人,終其一生都沒活出自我,活出精彩,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夠做什麼,最適合什麼。

  成功勵志日誌短文:8%的煩惱

  一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他要求一群實驗者在週日晚上,把未來7天所有煩惱的事情都寫下來,然後投入一個大型的“煩惱箱”。

  到了第三週的星期天,他在實驗者面前開啟這個箱子,逐一與成員核對每一項“煩惱”,結果發現其中有九成煩惱並未真正發生。

  接著,他又要求大家把那剩下的字條重新丟入紙箱中,等過了三週,再來尋找解決之道。結果到了那一天,他開箱後,發現那些煩惱也不再是煩惱了。

  煩惱是自己找來的,這就是所謂的“自找麻煩”。據統計,一般人的憂慮有40%是屬於現在,而92%的憂慮從未發生過,剩下的8%則是你能夠輕易應付的。

  有一個祕密是醫生都知道的,那就是:大多數疾病都可以不治而愈。同樣的,大多數的煩惱都會在第二天早晨好很多。克服憂慮的祕訣是養成一種超然的態度,把心頭氾濫的愁煩看作流過去的江水,不任憑自己沉溺在裡面,常常把心神集中在現實和身邊的事物,並且務必養成凡事感恩的習慣。有時我們的心如置身在嚴冬的黑夜中,要求自己把值得快樂的理由一一寫下來,可以引導我們快速地從憂愁的迷宮中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