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建設探討論文範文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弱質產業,農業建設專案是推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模式研究 》

  一、現代農業的理念和定義

  1.創新的理念。

  現代農業的核心點就是創新,現代農業創新的著重點是農業科技的創新,現代農業技術尤以生物技術和資訊科技為主要發展內容,快速推動著現代農業的建設。

  2.市場化的理念。

  現代農業的生產,投入於外部獲取的生產要素佔據了絕大部分。大部分農業產品,甚至支援生產的許多生產要素業走向市場,搖身一變為商品。不論是農產品市場還是農業生產要素市場都取得了十分繁榮的發展。

  3.集約化經營的理念。

  集約農業是現代農業建設的本質,國外發達國家的農業建設在以往推進集約化經營的程序中,進行了各不相同的模式選擇,如分別以勞動和技術為主的集約經營等。

  4.適度規模經營的理念。

  現代農業的重要要求便是適度規模經營,它要求把投入的各個生產要素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整合,包括土地、資金、管理技術以及勞動力等,達到一個最佳的比例,以及最高的產出效益。

  5.標準化的理念。

  現代農業是一種標準化農業,農業標準化是指把整個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應用體系系統化、程式化、科學化、規範化,融技術、經營、管理於一體,形成一種商品生產和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的有效形式。綜上所述,現代農業是不斷地引進新的生產要素,持續地改進落後經營管理方式,具有特定的經營准入標準,達到適度規模經營的集約化、科學化的創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他提倡對環境的保護和生態平衡的維持,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二、現代農業的模式及路徑分析

  要在國際上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農業生產過程中就必須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提高差異化生產程度,形成規模經濟的農業生產方式,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通過技術的創新形成競爭優勢。在中國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由於自然資源條件的差異、社會條件的差異以及各地農業生態型別的不同,各個地區產生了各不相同的現代農業建設模式。

  1.實行土地股份合作經營模式或者龍頭企業帶動型的現代農業開發模式,形成規模經濟

  這種模式的執行原則是“自願、有償、有序、規範”,它採用公司化運作的組織形式,由種田大戶或龍頭企業出面將面積巨大的分散的農民土地集中起來,在其建立的生產基地上,集中進行農業機械化種植、農業科技成果推廣以及產業化開發銷售,規模化產銷結合一條龍,形成規模效應。土地股份合作的本質就是農民用自己的土地使用權入股,龍頭企業向農民租賃土地使用權。這種模式的優點顯而易見,那便是雙方各司其職,互利共贏,從而達到科學指導下的規模生產效應。這種模式適應性強,見效快,在我國當下的農業發展環境下,龍頭企業帶動性的發展模式的適用地區是十分廣闊的。

  2.建立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動模式,發揮區域優勢

  早前在中國農業部頒佈的《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規劃》中,明確指出了棉花、專用小麥和玉米、高油大豆、蘋果、柑橘、牛奶、肉牛肉羊以及水產品等11種特定優勢農產品,明確劃歸了35個產區。通過一系列優勢的區位佈局,做大做強農產品種類,形成規模效應,從而帶動運輸流通、儲藏加工等相關支撐產業的發展,大大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擴大農民相關就業渠道。這種模式針對性更強,更加適應一些有突出產業的地區,能達到優勢聚焦,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相關的科學技術來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可以利用以下的模式

  其一就是質量農業或者叫精緻農業,以更高的經濟回報率為追求目的,以農產品品質和農業生產結構高階化為核心,以管理和技術創新為推動力,是一種技術密集型的精尖農業模式。其二是設施農業,通過利用各種人工築造的相關設施進行生活生存環境的調節,達到最適合農業生產的環境條件。其主要模式有三種:簡易覆蓋型,普通設施型以及現代設施型。三種模式型別分別使用塑料薄膜、地窖大棚乃至專門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生產車間和流水線來進行種植、養殖、農產品生產加工等一系列農業活動,科技含量依次遞增,農戶可根據自身條件和適用環境來進行相關的設施農業選擇。

  還以一種比較常見的規模聚集型模式便是農業科技園區模式,指在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的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以農業技術組裝整合為載體,是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的基地一定區域內,以“三高”為目標,以調整農業結構為突破口,是市場與農戶連線的紐帶,是現代農業科技的輻射源,對區域農業聚集形成規模效應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對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具有巨大的帶動影響。新興的生態效益農業模式提倡保護生態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汙染,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也要按照自然規律進行,人類生產活動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從而達到農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結合,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相互兼顧。

  4.從農產品貿易的多元化出發,形成農產品的差異性供給,有如下四種模式

  一是實行品牌農業模式。全面實施精品農業發展戰略,進行生產基地建設,調整區域農業佈局,進一步發展區域優勢農產品品牌。二是加工農業模式。以主導產業為基礎,著重發展相關加工產業。具體表現為通過政府主導等方式引進資金技術擴大加工能力,大企業增加加工車間,小企業向專注加工企業轉型,形成圍繞地區主導產業的深加工產業群,產生加工產業的抱團效應,最終形成以精深加工為主導特色的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農業發展體系。

  三是農業產品感受模式。以往的農業模式主要關注農產品的內在質量和口感程度等指標,這種模式更加註重對於農產品差異化外形的發展創新,現在餐桌上常見的彩色青椒,萬聖節的巨型南瓜都可以作為這種模式的發展物件。這種對農產品外形的注重能夠提升農產品的吸引力,製造話題效應,從而提升關注度和經濟效應。四是綠色農業模式。普遍意義的綠色農業,是指以生產、加工和銷售綠色食品於一體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它包括了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等多個方面。

  綠色農業是當今農業發展的熱點和重中之重,是大眾農業消費的趨勢所在,發展綠色農業,是發展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的共同需求。綜上,農業發展模式多種多樣,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適用地區和條件,對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探索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十分深遠的意義的。現階段我國的現代化農業建設還處在探索階段,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與國外的先進模式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現代農業建設任重道遠。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要學習國外的優秀經驗,並結合本國國情與現狀,探索出適合我國的現代化農業建設模式,並積極推廣,使其得到快速穩定的發展,以此提高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

  篇二

  《 新疆現代農業建設與發展思路 》

  1現代農業的內涵

  現代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是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裝備農業,使其組織和管理等環節現代化,最終實現生產專業化、區域化,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2新疆現代農業建設與發展總體思路

  新疆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在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的同時,推進農業的區域化佈局、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形成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增強農產品競爭力。

  2.1促進新疆現代農業四大基地建設

  促進新疆四大基地即棉花、糧食、特色林果業以及畜牧業的建設。新疆在擁有棉花優勢的同時要確保糧食安全。充足的日照等自然條件,適合新疆大力發展發展特色林果業以及畜牧業,因此要建設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三高”農田,最終符合各類特色農業的要求。

  2.2快構築高效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目前我國正處於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階段,新疆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培育龍頭企業,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高效特色農產品產業群。

  2.3大力提升農業的科技含量

  建設現代農業,本質上是用現代科技及裝備改造傳統農業,關鍵是要推動先進科技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新疆農業科技的管理體制有待完善,要使科技力量用到實處,使其在農業生產中為各環節服務,最終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4加強現代農業市場體系建設

  要突出解決流通組織總量少、農產品市場開拓不夠的問題,積極培育發展專業流通合作組織、農民經紀人隊伍和農村運銷聯合體,保護好他們的合法利益。

  3新疆現代農業建設與發展的方向

  3.1強化“四大能力”建設

  3.1.1加強基地建設能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積極推動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鞏固棉花優勢,突出發展林果業,加快發展畜牧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積極發展區域特色農業。

  3.1.2強化加工轉化能力。將農產品加工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同時要做到推進農業的產業化,建設和壯大龍頭企業,並不斷完善企農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各類中介組織。做到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得到有效發展。

  3.1.3提高市場開拓能力。要做到積極建設農產品營銷平臺,大力開拓農產品市場。首先要建立和提供各類市場平臺,註冊各類涉農商標,實施品牌戰略;其次完善流通體系的建設,大力培育市場營銷主體,同時不斷完善市場基礎設施建設。

  3.1.4加大科技支撐能力。新疆現代農業建設就是要以科技裝備以及先進的農業技術為支撐,在引進國內外先進科技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創新農業技術,對生產、銷售等薄弱環節開展專項研究,克服存在的各類缺陷。

  3.2推進“八化”發展

  3.2.1農業水利化。加強重大水利骨幹工程建設。重點推進伊犁河、額爾齊斯河流域調水工程和灌區改造工程建設,加快後續專案的建設步伐。

  3.2.2農業機械化。在新疆的主要農業生產領域實現機械化作業,加快農機裝備的購置以及結構的調整,使畜牧水產養殖業、設施農業、林果業生產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

  3.2.3農業科技化。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環節即加強科技支撐能力,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裝備來武裝各類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實現現代農業科技成果有效轉化。

  3.2.4農業市場化。積極推進農產品“東進”、“西出”,努力開拓周邊國家為主的農產品國際市場,不斷擴大農產品出口貿易,把新疆建設成為我國西北重要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基地。

  3.2.5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延伸農業產業鏈,包括建立各類龍頭企業,實現農業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多環節多層次增值、增收。

  3.2.6農業標準化。在生產、加工、銷售及管理等環節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建設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生產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產品。

  3.2.7農業服務社會化。加強資訊社會服務化網路建設,實現低成本建立,高效率執行,讓網路貫穿到鄉鎮,農民可以及時接收到相關資訊。建立健全各類農業保障及風險保障機制。

  3.2.8農業生態良性化。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不可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所以保護各類植被,包括新疆特有的荒漠和綠洲是重要的戰略目標,要做到加快發展迴圈農業,節約水資源,節約用地,節約能源。

  4新疆現代農業建設與發展的成效

  4.1確保糧食安全

  新疆在發展現代農業最終確立了“區內平衡、略有節餘”方針,科學制定種植計劃,認真落實責任制和扶持政策。2014年,新疆糧食總產量達到1435萬t,比上年增加58萬t,連續7年增產豐收。

  4.2棉花優勢得以鞏固

  2014年我區棉花以197.8萬hm2的播種面積、309萬t的總產,再創歷史新高,棉花種植面積、總產量、單產產量和調出量四項指標連續21年全國第一。

  4.3培育了特色林果業

  截至2014年,新疆的林果面積穩定在147萬hm2左右,2014年產量已達650萬t,產值450億元。2014年新疆530萬農民在從事特色林果業,林果業年人均純收入1400元。截至2014年底,全疆果品貯藏保鮮與加工企業達380家,組建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800家,精深加工產品400多種,年貯藏保鮮與加工處理能力突破300萬t。

  4.4畜牧業發展迅速

  新疆畜牧業發展朝著傳統畜牧業改造提升和現代畜牧業開拓創新兩大方向展開,2014年全區畜牧業總產值6512億元,2014年,全區牲畜存欄558704萬頭,肉類、奶類、禽蛋總產量分別達到26824萬t、35683萬t和5405萬t。

  4.5區域特色農業競爭力增強

  我區已成為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截至2014年我區已成為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是年,新疆生產番茄醬78.33萬t,番茄醬產量較2013年增加了28.88萬t,增長率為58.4%,一舉扭轉了自2011年以來產量一直徘徊在50萬t左右的頹勢。

  4.6推進了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首創了“大水利”的思路,把氣象水利和空中水汽資源開發納入水利工作範疇。在南北疆新增了一批配套機電井,加大了適宜地區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力度,全面啟動了空中雲水資源綜合開發,極大地緩解了農業用水矛盾。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