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本科論文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應用知識和技能,以及各種中藥的品種來源、效能、功效、臨床應用及其他相關知識的一門學科,是祖國傳統醫藥學的重要學科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發展模式探析
1研究背景
我國中藥產業經歷了從手工作坊、小規模工業企業向現代工業企業的發展歷程。2012年,我國中藥工業總產值已達5156億元,已經超過醫藥產業總產值的1/4,每年增長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3年中藥產業產值約佔到醫藥產業產值的1/3,且我國中藥飲片加工業全年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速超出醫藥工業整體水平9.0個百分點,高居全行業第一。2014年1-7月,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12878億元,同比增長16.1%,單隻中藥飲片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677億元。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中藥產業也面臨嚴重的問題。近年來掀起一股植物資源利用熱潮,中藥材大量開發,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一些野生藥材和優質、稀有中草藥缺乏保護而遭到嚴重破壞。根據《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第一冊資料顯示,稀有及瀕危植物物種已由2005年的168種增長到2014年的392種珍稀瀕危植物。同時,中藥材中的有機質大量輸出農田生態系統,隨著藥材種植年限的增加,輪作單一,施肥不合理,養分元素比例失調,土壤肥力逐年衰退,導致原材產量較低,質量下降,經濟收益減少。在中藥材的利用過程中,藥用部位僅佔植物的較小一部分,藥材生產基地產生的廢棄物主要是非藥用部位,導致藥用植物副產品利用率低下。
2迴圈經濟概念簡述
傳統經濟以高開採、低利用、高排放為特徵,遵循的是“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模式,造成了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論述生態經濟時提出了“迴圈經濟”概念,倡導在物質不斷迴圈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將經濟活動整合成資源、生產、消費、二次資源的閉環過程,對供應鏈管理要求在傳統產業經濟的線性模式基礎上,增加反饋機制,延長生產鏈,即從生產產品延伸到廢棄物的處理與再生。所遵循的原則是減少資源利用量及廢物排放量***reduce***,高效實施物料的迴圈利用系統***recycle***,回收利用廢棄物***reuse***,使資源和能源得到更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環境與經濟雙贏的戰略目標。
3發展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的現實意義
3.1節約中藥資源,提高中藥材利用率
中藥廢渣利用率低,造成了嚴重資源浪費。中藥藥渣裡面富含有纖維、多糖、蛋白等有機物以及微量元素等成分。經測定,經過60%的乙醇在人蔘進行提取後,測量其乾燥品的藥渣,發現每100g藥渣中仍含有人蔘總皁苷196mg、十多種氨基酸,同時還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中藥產業迴圈經濟通過提高生產工藝,增加中藥藥渣的利用率,減少廢物排放量,將再生資源重新投入生產,節約了中藥資源。
3.2嚴格原料選購,保護人民健康
中藥藥渣一般為溼物料,極易腐壞,亂排亂放將嚴重汙染環境,給人民生活帶來不利影響。以食用菌產業為例,目前其生產上用的棉籽殼原料農藥殘留較高,以此為原料生產的食用菌農藥殘留就可能超標。同時棉籽殼中含有對男性生殖健康有不良影響的棉多酚化學成分,因此食用菌的品質大受影響。中藥產業迴圈經濟採用清潔生產,嚴格控制中藥原料的選購,在生產過程的每一步保證藥品的安全,限制汙染排放在規定範圍內。
3.3降低環境壓力,促進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生態水平日益惡化,世界人口激增,各種資源面臨枯竭的情況下,發展迴圈經濟有助於緩解資源短缺。中藥產業迴圈經濟通過對中藥廢物的合理收集和再利用,減少了中藥廢棄物的直接排放,降低了中藥產業對水源,空氣,土壤,植被的汙染。在國家大力倡導可持續發展,發展綠色經濟的情況下,迴圈經濟發展模式利國利民,保證中藥產業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
4中藥產業迴圈經濟技術支援體系
中藥產業想要發展出成熟的迴圈經濟模式,無論是企業內部生產工藝,還是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的物質能量流動,都需要技術支援。技術支援體系主要由四類技術構成,包括中藥迴圈再利用技術、中藥資源化技術、中藥系統化技術、環境監測技術。
4.1中藥迴圈再利用技術
中藥迴圈再利用技術是指通過延長中藥材或產品的使用週期,通過多次反覆使用,減少中藥資源消耗及廢棄物排放的技術。針對具有一定資源化潛力的中藥廢棄物,可通過微生物、細胞、酶等生物轉化,發酵轉化技術等;或可採用提取富集、化學轉化等適宜技術加工處理,使其轉化為利用價值較高的資源性物質,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充分挖掘中藥廢棄物的資源化潛力,中藥企業生產的中藥渣通過藥渣深加工廠分類後集中加工可以提取出其中仍有中藥利用價值的部分重新返還給各個中藥企業加工廠,經過藥渣深加工廠加工後的中藥渣運輸到各個可以再利用中藥渣的工廠,如菌類培養基地、沼氣池、飼料加工廠、造紙廠、絮凝劑廠等等,沼氣池生產的沼氣是清潔能源,可以供給養殖場清潔的能源,飼料加工廠的飼料也可以用於養殖場的養殖,養殖場的動物糞便既可以返還給沼氣池繼續生產沼氣也可以作為肥料運輸給中藥種植基地,最終實現中藥渣的迴圈利用。
4.2中藥資源化技術
資源化技術指能夠將生產或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再次變為有用資源或產品的技術。資源化技術可將生產和消費的廢棄物再加工成與原來相同的產品,也可以加工成其他的產品。資源化技術在迴圈經濟技術體系中也非常重要,目前,已經產業化併產生實際經濟效益的主要廢棄物資源化技術有廢紙、廢玻璃、廢塑料等的加工再生技術。中藥渣同樣可以通過資源化技術,將中藥渣再提純出中藥成分,再提純後的中藥渣再運輸給沼氣池、飼料加工廠變為沼氣飼料等有用的資源和產品。4.3中藥系統化技術中藥系統化技術是從系統工程角度考慮,通過構建合理的產品組合、產業組合及技術組合,實現物質、能量、資金和技術的優化使用的技術。系統化技術主要包括兩類:多產品聯產技術和產業共生技術。前者是通過多種產品的聯合生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對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進行科學分配來生產不同產品,對資源進行深加工,對副產品進行充分開發利用;後者則將不同的產業耦合在一起共同生產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某一產業生產的產品或廢棄物,可作為另一產業的生產原料。中藥產業迴圈經濟可以同時運用這兩種系統化技術。多箇中藥廠和中藥培養基地可以通過聚集,將藥材通過科學有效的分配給需要不同藥材甚至同一藥材不同部位的中藥廠進行生產,某一中藥廠不需要的藥材部位可以給需要這一部分藥材的中藥廠,提高藥材資源的利用效率,把和中藥產業迴圈經濟有關的產業耦合在一起。
4.4環境監測技術
環境監測技術是監測環境狀況,即檢測汙染物和其他在自然過程和人工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釋放量的技術。環境監測技術是促進上述迴圈經濟技術體系發展的技術基礎,沒有該項技術,就無法準確計量各個企業對環境的汙染程度,從而使促進環境保護的經濟及法律手段的運用缺乏科學依據。通過環境監測技術可以監測中藥產業迴圈經濟對環境的汙染程度,促進中藥產業迴圈經濟向更環保的方向發展。
5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發展模式
中藥廢棄物的產生源於藥材原料生產、藥材初加工與飲片加工、中藥製劑以及含中藥的健康產品等資源性產品製造過程,主要包括:藥材栽培***養殖***生產過程產生的傳統“非藥用部位”;藥材產地加工與飲片炮製加工過程產生的“下腳料”及破碎組織、碎屑粉渣等;在中藥製藥等資源性產品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廢氣等。基於上述中藥產業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提出迴圈經濟發展模式圖,在本模式圖中,存在著三個主體,分別為中藥企業,藥材種植基地,藥渣深加工廠。主體作為中藥產業迴圈經濟中的開端與終端,在迴圈模式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即本模式圍繞著這三個主體的相互關係進行深入的探討。以下是對此三個主體的介紹。
5.1中藥生產企業
中藥生產企業指的是主要經營中藥材加工、中藥飲片以及中成藥生產的企業。由上訴構建的模式圖可知,中藥生產企業在迴圈經濟模式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發展模式的核心,是該模式的全部開端和部分終端。中藥生產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中藥廢渣,經過進一步加工後,作為酒廠、造紙廠等的原料;藥渣進行深加工後,又可用於再生產藥品,這個迴圈的核心企業在此模式中的執行效率決定了迴圈經濟的發展水平。
5.2藥材種植基地
現階段,大多數中藥企業通過向種植藥材的當地藥農收購的方法獲得原材料,中藥植物園大多作為科研與教學用,在生產過程中,只有少數大中型企業擁有自己的中藥材種植園,中藥材種植園是中藥企業的原料基地,通過對中藥原材料也就是中藥材的統一規模化的種植,使中藥企業可以直接就地取材,減少了原料的採購成本和運輸成本,也保障了原料藥材的質量。進行大規模的人工種植,緩解了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時也減少對野生中藥植物的過度開採。可見藥材種植基地是該迴圈經濟模式的資源根本。藥材種植基地的灌溉用水要求不高,中藥生產企業產生的廢水,處理後就可用於灌溉,水資源再次被迴圈利用。
5.3藥渣深加工廠
首先,藥材深加工廠將中藥渣從中藥廠中進行低價收購,即藥渣深加工廠最早接觸中藥廠排放的廢物。然後,再由其作初步的處理,由於經過生產後排放出來的藥渣大多雜質較多,難以直接利用,中藥深加工廠可將其進行乾燥、純化、分類等處理。最後,藥渣深加工廠再根據有效物質的差別將其分別賣給絮凝廠,造紙廠,食用菌培養基地,有機飼料廠,有機化肥廠等專業處理機構利用。藥渣深加工廠是藥渣廢物再利用的關鍵環節,把中藥生產企業和該經濟迴圈模式內的其他企業有機聯絡在一起,起到了一定的樞紐作用。
5.4科研機構
大多數中藥材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入藥,尤其是中藥生產企業在製作中藥製劑等時,通常只是提取藥材一部分內的成分,而非有效部位大多都會被浪費。科研機構對藥用植物的非有效部位進行深入研究,從中另提取出其它有價值的成分。科研機構對資源的深入開發、創新,無疑推動了迴圈經濟的快速發展,從長遠發展看,科研機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5.5迴圈方式
中藥廠產出的物質,主要有四類,除了產品中成藥外,其他三類分別為中藥渣,製藥廢水,中藥非藥用部位。藥渣深加工廠將藥渣收購後經過處理分配給上文闡述的專業轉化機構進行處理。中藥渣投入沼氣池可生成沼氣,是清潔能源,同樣,沼氣池也可以利用養殖廠中的動物產生的糞便為原料,產生沼氣,可供給周圍廠房能源使用。一些藥渣富含纖維素,可以成為紙張的原料;一些藥渣含有絮凝物質,可以用來處理汙水,而水又是造紙工藝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雖可以成立造紙廢水廠,進行造紙,廢水可有中藥企業叢集排放的廢水提供,造出來的紙張可返回中藥廠製作包材。經過處理後的汙水,不僅可以利用於造紙,也可將其應用於廠房環境的清洗,如果技術過關,處理後的水達到一定標準,也可將其利用於中藥材種植的灌溉。養殖場中的牲畜,可以餵養由中藥渣轉化的有機飼料。其中動物產生的糞便可以結合轉化後的中藥渣製成有機肥料,應用於中藥材植物園的植物種植。中藥材植物可以直接被中藥廠為原料投入到生產,也可以由科研機構將中藥材有效部位與無效部位提前分割,有效部位流入中藥廠進行生產,植物的無效部位直接流入藥渣深加工廠進行二次處理,經處理後,可將植物無效部位的轉化為其他藥物的有效成分,進行二次利用。
6保證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發展模式執行的對策建議
6.1完善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發展激勵政策
我國政府多采用激勵政策鼓勵中藥生產企業節能減排,以保證資源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如在《清潔生產促進法》第33條中規定,依法利用廢物和從廢物中回收原料生產產品的,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稅收優惠。然而,只是注重終端推動而忽視中間環節,中藥產業迴圈經濟仍然只停留於表面而沒有深入發展。本文建議政府部門設立發展中藥產業迴圈經濟專項資金,支援科技研究開發、重大專案的實施、為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的資訊服務建設提供經濟支援;加強制定資源迴圈利用產業稅收優惠政策、金融支援創新政策的力度,對中藥產業迴圈經濟重點專案,銀行業金融機構優先給予信貸支援。此外,有關部門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發展成效指標體系和各地指標完成情況的獎懲辦法,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6.2加強科技發展,促進技術推廣
目前,我國中藥產業在迴圈經濟中的資源利用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總體來看,迴圈經濟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還較為滯後,多數中藥企業缺乏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的關鍵技術,無法支撐企業執行模式向迴圈經濟模式的轉型。同時,由於裝置、工藝落後,現有的技術支援還無法滿足全面發展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的要求,裝置更新是發展中藥產業迴圈經濟迫切需要解決和突破的環節。高校與科研院所應大力研究關鍵技術,設計能夠滿足深化發展中藥產業迴圈需求的裝置,提供技術支撐;同時政府部門應該加強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將理論變為實踐,產生實際的經濟效益。
6.3提高中藥生產企業自身誠信自律
中藥生產企業作為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發展模式核心部分,是資源的主要使用者和廢棄物主要生產者。要想使該模式高效執行,需要中藥生產企業自身提高對迴圈經濟理論的認識,積極參與迴圈經濟發展;誠信自律,嚴格按照國家規定標準生產藥品、排放廢棄物;在企業內部推行新工藝,在企業之間積極促進物質能量流動。
範文二:中藥臨床研究中循證醫學的應用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將最好的研究證據與臨床醫生的技能、經驗和患者的期望、價值觀三者完美結合,並在特定條件下付諸實踐的實用性科學[1]。作為臨床醫學實踐中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循證醫學促進了醫學研究的最佳成果應用於臨床醫療實踐,推動了醫療質量的提高和臨床醫學的進步。1996年循證醫學引入中國,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循證醫學理念已深入到醫藥衛生各個領域[2],並在解決各領域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衍生了循證護理學、循證公共衛生學、循證藥學、循證口腔醫學等分支學科。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傳統醫學,中醫藥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有效地發揮了防病治病作用,廣泛用於各種疾病治療[3],尤其是傳統治療失敗時,患者常尋求中藥治療來緩解症狀。Cochrane協作網的研究證據表明,中藥能有效緩解某些特定疾病症狀***如乳腺癌化療的不良反應,腸易激綜合徵等***[4]。中藥臨床研究作為驗證中藥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方法,促進了中醫藥的發展和推廣,但隨著臨床研究方法的不斷髮展和完善,中藥臨床研究的方法學問題日漸突出,研究質量不容樂觀。運用循證醫學知識服務中藥臨床研究,完善中藥研究理論和臨床實踐方法,建立中藥臨床評價體系,促進中藥學的發展,成為基於證據的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綜述中藥臨床研究的現狀和問題,探討循證醫學在中藥臨床研究中的應用。
1中藥臨床研究現狀和問題
1.1中藥臨床研究現狀
1.1.1原始研究現狀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作為驗證療效的“金標準”,是醫學界公認的評價干預措施有效性的最佳設計方案。然而中藥RCT質量不高。2014年,肖妤等[5]系統評價了CNKI和萬方資料庫1979~2013年發表的中藥注射液治療晚期乳腺癌RCT的研究質量,研究結果顯示:納入的20項RCT中,中藥新增治療效果優於單純化療組,但僅10%研究有明確診斷標準和隨訪報道,30%研究使用了正確的隨機分配方法,55%研究比較了組間均衡性,70%研究使用了正確的統計方法,80%研究有明確療效判定標準,尚缺乏多中心研究,整體研究方案質量的評價較低。2012年魏曉[6]系統評價了CBM資料庫2006~2010年發表的中醫藥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RCT,並按照RCT質量評價指標對文獻的方法學質量進行評價。在納入的107篇RCT中,僅4.7%研究使用了正確的隨機分配方法,2.8%研究採用了盲法,1.9%研究報道了隨訪,23.4%研究有明確的納入標準,9.3%研究有明確的排除標準,5.6%研究報道了不良反應。由於我國當前中藥臨床研究方法學質量較低,尚不能為臨床應用提供可靠的循證醫學證據。
1.1.2二次研究現狀系統評價作為重要的二次研究方法之一,廣泛用於中藥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評價,但質量不容樂觀。李廷謙等[7]系統檢索了CNKI和CBM資料庫1995~2006年發表的中醫藥系統評價,共納入111篇文獻,涉及42個病種,僅14篇在Cochrane協作網註冊,16篇未評價納入RCT質量,22篇僅對納入RCT進行簡單不規範的評價,無一篇文獻採用QUOROM宣告報道結果。胡丹等[8]納入了115篇1999~2008年中文發表的中藥相關係統評價,並採用OQAQ和AMSTAR評價中藥系統評價的方法學質量。共涉及17類疾病,心腦血管病居多***31.30%***,結果顯示儘管98.26%系統評價事先均有周密設計,但53.04%研究未分析發表性偏倚,另有57.39%未申明潛在利益衝突。由此可見,國內發表的中醫藥系統評價方法學質量和報告質量亟待提高。
1.2中藥臨床研究存在的問題
1.2.1隨機對照試驗設計質量不高當前我國中藥隨機對照試驗中採用正確隨機分配方法的研究較少,僅提及“隨機”分配的研究多,不重視盲法對結局療效的評價;對照措施中絕大多數研究採用陽性對照和空白對照,很少研究使用安慰劑作為對照;重視短期療效的評價,不重視長期療效隨訪。有研究顯示,不充分或者不清楚的隨機分配方法、分配方案隱藏或者低質量的RCT可能誇大療效高達30%~41%[9~11]。
1.2.2缺乏國際認可的診斷標準診斷是中醫臨床研究中納入合格研究物件的重要環節,中醫缺乏國際認可的診斷標準。西醫可通過形態、影象、資料等提供證據,但在中醫臨床實踐中常選用不當的診斷標準或自定義的主觀診斷標準,醫生根據中醫學原理和臨床經驗看病,用望、聞、問、切四診分別從不同角度檢查病情和收集臨床資料,以患者自身症狀和臨床體徵為診斷依據,最終得出對病和證的診斷。中醫診斷方法缺乏國際認可、統一的具體量化指標[12~14],這已成為科學合理評價中藥的主要障礙之一,如何使其規範化是提高中藥臨床評價認知度的關鍵問題。
1.2.3缺乏規範化和量化的療效評價指標中醫治療強調治本,“固本清源,扶正祛邪”,講究的是精、氣、神的恢復情況,傳統中醫藥對臨床療效的評價多依賴經驗進行判斷,中醫不同於西醫,缺乏明確的實驗室指標或儀器裝置檢查結果,缺乏規範化和量化的療效評價指標。同時,中藥方劑採用多種中藥聯用方式,方劑組成多以增加療效、降低毒性為主,方劑中多味藥的療效不是單一的,作用機制也不是一個靶點,而是多組分多個靶點,具有綜合療效[15],導致中藥推廣存在難度。所以建立科學的中藥療效評價體系,已成為大力發展中藥亟待解決的問題。
1.2.4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發生普遍,且報告不規範臨床研究中,療效與安全性評價應當受到同等的重視程度,現有的臨床試驗更加關注療效的評價,而對安全性的評價重視不夠,且中藥注射劑上市後安全性研究以回顧性研究為主,缺乏科學的前瞻性探索。中藥注射劑作為在中國大陸地區臨床實踐中廣泛使用的重要新藥,在某些疾病治療領域效果顯著,但其不良反應問題備受關注,現有的臨床研究對安全性的評價和規範報告不夠重視,缺乏規範的評價、分析和報告。
2如何運用循證醫學方法提升中藥臨床研究質量
2.1循證建立中藥臨床研究的技術指導原則,規範中藥臨床研究
中藥臨床研究缺乏成熟、規範的技術指導原則,在國際上沒有固定的模式,所用的臨床研究方法僅套用化學藥品臨床試驗的大原則,尚需探索和建立有關方法學,如試驗方案和評價結果的科學性、觀察指標的客觀化、證候的量化、辨病與辨證的統一、療效及安全性評價指標等[16]。運用循證醫學的方法建立中藥臨床研究的技術指導原則,嚴格規範研究過程,確保研究質量,是科學評價中藥的重要途徑之一。
2.2開展中藥臨床研究的上市後再評價
中藥上市後再評價是臨床決策的重要證據來源和合理應用中藥的保障,也是中藥進入醫保、基本藥物目錄的重要支撐,更是建立中藥再註冊制度不可或缺的環節[16,17],故有必要開始中藥上市後的系列循證研究,包括藥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經濟性評價。基於臨床用藥問題,採用臨床流行病研究方法和設計,開展原始研究***包括隨機對照試驗、佇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病例系列研究等***和二次研究***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來評價中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開展成本-效益、成本-效果、成本-效用研究來評價藥品或用藥方案的經濟性,基於研究成果為中藥臨床合理用藥提供高質量證據。
2.3建立中醫證候評價指標,推動證候的標準化和客觀化
證候是中醫臨床診斷和用藥的重要依據,也是中藥療效評價中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特色的重要因素。證候設計不能直接套用現有的證候診斷標準,需藉助循證醫學手段,從典型證候入手,採用系統檢索和評價、問卷調查、多中心、大樣本的證候研究和專家諮詢等多種方法,進行跨學科合作,經過嚴格的統計分析,從多層次、多水平探尋其科學內涵,並結合具體研究藥物的處方組成、配伍與功效,以及藥效學和臨床預試驗結果,逐步達到巨集觀辨證和微觀指標相結合,使證候能夠定性、定量或半定量,循證建立起一整套科學的臨床證候診斷標準,使臨床識證準確、辨證有據、有法可循[18]。這不僅有利於推動證候的標準化和客觀化,更有助於國際醫學界對中醫藥的認可和接受。
2.4制訂中藥療效評價指標體系,客觀、科學評價有效性和安全性
循證醫學強調以患者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為中心,在評價干預措施是否有效時,主張使用與患者密切相關的終點指標***如病死率、日常生活能力、生命質量等***作為結局評價指標,而不是實驗室或影像學改變等中間指標。雖然這與中醫學關注患者證候的改善、整體狀態的好轉觀念十分相似,但中藥臨床試驗的療效評價指標多采用定性或半定量分析的主觀性指標。為客觀評價中藥療效,其療效評價需在常規的西醫的療效評價標準的基礎上,宜採用終點指標、定量分析指標和中間指標相結合的療效指標,建立適用於中藥的中醫證候、生存質量評價等指標和標準,並結合中藥的作用特點以及主要適應證等對症狀指標的改變進行量化描述[19],循證制訂中藥療效評價指標體系,客觀、科學評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2.5規範中藥臨床研究的報告為提高RCT的報告質量,國際醫學雜誌編輯委員會共同制定了報告臨床試驗的統一標準***consoli-datedstandardsofreportingtrials,CONSORT***宣告,用以提高RCT的報告質量。國際上,中藥RCT的發表逐步增多,但報道中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對試驗方法學中的干預措施、隨機方法和盲法等描述不足。對於中藥臨床試驗,直接用CONSORT宣告來規範其臨床試驗報告存在缺陷,鑑於中藥本身的特點,2006年,Gagnier等專家在22項CONSORT條目基礎上,修訂擴充套件而成《草藥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報告:CONSORT宣告細則》,專門用來規範草藥臨床試驗的報告,以期提高草藥RCT報告的質量[20]。觀察性研究嚴格按照STROBE***strengtheningthereportingofob-servationalstudiesinepidemiology***清單進行報告,以控制研究質量和推動中藥的國際化。
2.6重視中藥臨床試驗安全性評價,規範不良反應的報告
在臨床試驗中,安全性評價關乎人類的生命和健康。目前中藥已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使用,受傳統認識的影響,一般認為中藥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事實上,現代中藥的工藝已經與傳統工藝不完全一致,藥用物質基礎發生了改變,其安全性問題日漸突出,相應的報道也逐步增多[21]。循證醫學強調中醫藥干預措施療效和安全性的證據,以便為臨床實踐提供科學證據的支援。為保障用藥安全,需對中藥質量標準進行再評價,逐漸完善藥品標準,增強藥品質量的可控性。對出現安全性異常的受試者,仔細觀察、分析原因和處理出現異常的指標,並進行隨訪觀察和定期複查。針對因不良反應退出臨床試驗的受試者,應繼續對可能出現的安全性做進一步的關注和追蹤隨訪觀察和複查等[22]。同時按照循證醫學的基本原理,進行系統的文獻資料分析,對藥品中各藥味產地、成分、新增劑,患者基礎疾病、性別、年齡等諸多因素進行廣泛的、多中心流行病學研究。除了臨床試驗之外,開展佇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病例系列研究和個案報道,為中藥的安全性提供更科學和規範的研究證據,並規範報告中藥的不良反應。
2.7搭建中藥循證醫學教育培訓和傳播平臺,培訓科研人才
高質量的中藥臨床研究要求具有創新性的選題、科學嚴密的試驗設計、規範的研究管理,這都與參與人員的科研水平密切相關。循證醫學作為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在臨床研究中廣泛應用,但科研人員對循證醫學研究方法及臨床實踐認識不夠。基於循證醫學的特點,培養中醫藥臨床工作者收集最佳臨床證據和評價證據的能力,以及如何把現有最佳證據運用於臨床實踐中,同時結合中醫特點和患者的意願作出決策,保證臨床決策的科學化和合理化,是提高中藥臨床試驗質量的基礎。基於當前國內中藥科研人員參差不齊的現狀,有必要在國內搭建中藥循證醫學教育培訓和傳播平臺,建立科研、教育和培訓中心,進一步培養科研、教學和實踐學術隊伍,為我國培養開展循證中藥實踐和科研的研究隊伍,以傳播和推廣中藥循證醫學的研究方法。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應用知識和技能,以及各種中藥的品種來源、效能、功效、臨床應用及其他相關知識的一門學科,是祖國傳統醫藥學的重要學科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發展模式探析
1研究背景
我國中藥產業經歷了從手工作坊、小規模工業企業向現代工業企業的發展歷程。2012年,我國中藥工業總產值已達5156億元,已經超過醫藥產業總產值的1/4,每年增長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3年中藥產業產值約佔到醫藥產業產值的1/3,且我國中藥飲片加工業全年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速超出醫藥工業整體水平9.0個百分點,高居全行業第一。2014年1-7月,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12878億元,同比增長16.1%,單隻中藥飲片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677億元。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中藥產業也面臨嚴重的問題。近年來掀起一股植物資源利用熱潮,中藥材大量開發,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一些野生藥材和優質、稀有中草藥缺乏保護而遭到嚴重破壞。根據《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第一冊資料顯示,稀有及瀕危植物物種已由2005年的168種增長到2014年的392種珍稀瀕危植物。同時,中藥材中的有機質大量輸出農田生態系統,隨著藥材種植年限的增加,輪作單一,施肥不合理,養分元素比例失調,土壤肥力逐年衰退,導致原材產量較低,質量下降,經濟收益減少。在中藥材的利用過程中,藥用部位僅佔植物的較小一部分,藥材生產基地產生的廢棄物主要是非藥用部位,導致藥用植物副產品利用率低下。
2迴圈經濟概念簡述
傳統經濟以高開採、低利用、高排放為特徵,遵循的是“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模式,造成了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論述生態經濟時提出了“迴圈經濟”概念,倡導在物質不斷迴圈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將經濟活動整合成資源、生產、消費、二次資源的閉環過程,對供應鏈管理要求在傳統產業經濟的線性模式基礎上,增加反饋機制,延長生產鏈,即從生產產品延伸到廢棄物的處理與再生。所遵循的原則是減少資源利用量及廢物排放量***reduce***,高效實施物料的迴圈利用系統***recycle***,回收利用廢棄物***reuse***,使資源和能源得到更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環境與經濟雙贏的戰略目標。
3發展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的現實意義
3.1節約中藥資源,提高中藥材利用率
中藥廢渣利用率低,造成了嚴重資源浪費。中藥藥渣裡面富含有纖維、多糖、蛋白等有機物以及微量元素等成分。經測定,經過60%的乙醇在人蔘進行提取後,測量其乾燥品的藥渣,發現每100g藥渣中仍含有人蔘總皁苷196mg、十多種氨基酸,同時還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中藥產業迴圈經濟通過提高生產工藝,增加中藥藥渣的利用率,減少廢物排放量,將再生資源重新投入生產,節約了中藥資源。
3.2嚴格原料選購,保護人民健康
中藥藥渣一般為溼物料,極易腐壞,亂排亂放將嚴重汙染環境,給人民生活帶來不利影響。以食用菌產業為例,目前其生產上用的棉籽殼原料農藥殘留較高,以此為原料生產的食用菌農藥殘留就可能超標。同時棉籽殼中含有對男性生殖健康有不良影響的棉多酚化學成分,因此食用菌的品質大受影響。中藥產業迴圈經濟採用清潔生產,嚴格控制中藥原料的選購,在生產過程的每一步保證藥品的安全,限制汙染排放在規定範圍內。
3.3降低環境壓力,促進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生態水平日益惡化,世界人口激增,各種資源面臨枯竭的情況下,發展迴圈經濟有助於緩解資源短缺。中藥產業迴圈經濟通過對中藥廢物的合理收集和再利用,減少了中藥廢棄物的直接排放,降低了中藥產業對水源,空氣,土壤,植被的汙染。在國家大力倡導可持續發展,發展綠色經濟的情況下,迴圈經濟發展模式利國利民,保證中藥產業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
4中藥產業迴圈經濟技術支援體系
中藥產業想要發展出成熟的迴圈經濟模式,無論是企業內部生產工藝,還是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的物質能量流動,都需要技術支援。技術支援體系主要由四類技術構成,包括中藥迴圈再利用技術、中藥資源化技術、中藥系統化技術、環境監測技術。
4.1中藥迴圈再利用技術
中藥迴圈再利用技術是指通過延長中藥材或產品的使用週期,通過多次反覆使用,減少中藥資源消耗及廢棄物排放的技術。針對具有一定資源化潛力的中藥廢棄物,可通過微生物、細胞、酶等生物轉化,發酵轉化技術等;或可採用提取富集、化學轉化等適宜技術加工處理,使其轉化為利用價值較高的資源性物質,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充分挖掘中藥廢棄物的資源化潛力,中藥企業生產的中藥渣通過藥渣深加工廠分類後集中加工可以提取出其中仍有中藥利用價值的部分重新返還給各個中藥企業加工廠,經過藥渣深加工廠加工後的中藥渣運輸到各個可以再利用中藥渣的工廠,如菌類培養基地、沼氣池、飼料加工廠、造紙廠、絮凝劑廠等等,沼氣池生產的沼氣是清潔能源,可以供給養殖場清潔的能源,飼料加工廠的飼料也可以用於養殖場的養殖,養殖場的動物糞便既可以返還給沼氣池繼續生產沼氣也可以作為肥料運輸給中藥種植基地,最終實現中藥渣的迴圈利用。
4.2中藥資源化技術
資源化技術指能夠將生產或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再次變為有用資源或產品的技術。資源化技術可將生產和消費的廢棄物再加工成與原來相同的產品,也可以加工成其他的產品。資源化技術在迴圈經濟技術體系中也非常重要,目前,已經產業化併產生實際經濟效益的主要廢棄物資源化技術有廢紙、廢玻璃、廢塑料等的加工再生技術。中藥渣同樣可以通過資源化技術,將中藥渣再提純出中藥成分,再提純後的中藥渣再運輸給沼氣池、飼料加工廠變為沼氣飼料等有用的資源和產品。4.3中藥系統化技術中藥系統化技術是從系統工程角度考慮,通過構建合理的產品組合、產業組合及技術組合,實現物質、能量、資金和技術的優化使用的技術。系統化技術主要包括兩類:多產品聯產技術和產業共生技術。前者是通過多種產品的聯合生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對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進行科學分配來生產不同產品,對資源進行深加工,對副產品進行充分開發利用;後者則將不同的產業耦合在一起共同生產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某一產業生產的產品或廢棄物,可作為另一產業的生產原料。中藥產業迴圈經濟可以同時運用這兩種系統化技術。多箇中藥廠和中藥培養基地可以通過聚集,將藥材通過科學有效的分配給需要不同藥材甚至同一藥材不同部位的中藥廠進行生產,某一中藥廠不需要的藥材部位可以給需要這一部分藥材的中藥廠,提高藥材資源的利用效率,把和中藥產業迴圈經濟有關的產業耦合在一起。
4.4環境監測技術
環境監測技術是監測環境狀況,即檢測汙染物和其他在自然過程和人工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釋放量的技術。環境監測技術是促進上述迴圈經濟技術體系發展的技術基礎,沒有該項技術,就無法準確計量各個企業對環境的汙染程度,從而使促進環境保護的經濟及法律手段的運用缺乏科學依據。通過環境監測技術可以監測中藥產業迴圈經濟對環境的汙染程度,促進中藥產業迴圈經濟向更環保的方向發展。
5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發展模式
中藥廢棄物的產生源於藥材原料生產、藥材初加工與飲片加工、中藥製劑以及含中藥的健康產品等資源性產品製造過程,主要包括:藥材栽培***養殖***生產過程產生的傳統“非藥用部位”;藥材產地加工與飲片炮製加工過程產生的“下腳料”及破碎組織、碎屑粉渣等;在中藥製藥等資源性產品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廢氣等。基於上述中藥產業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提出迴圈經濟發展模式圖,在本模式圖中,存在著三個主體,分別為中藥企業,藥材種植基地,藥渣深加工廠。主體作為中藥產業迴圈經濟中的開端與終端,在迴圈模式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即本模式圍繞著這三個主體的相互關係進行深入的探討。以下是對此三個主體的介紹。
5.1中藥生產企業
中藥生產企業指的是主要經營中藥材加工、中藥飲片以及中成藥生產的企業。由上訴構建的模式圖可知,中藥生產企業在迴圈經濟模式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發展模式的核心,是該模式的全部開端和部分終端。中藥生產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中藥廢渣,經過進一步加工後,作為酒廠、造紙廠等的原料;藥渣進行深加工後,又可用於再生產藥品,這個迴圈的核心企業在此模式中的執行效率決定了迴圈經濟的發展水平。
5.2藥材種植基地
現階段,大多數中藥企業通過向種植藥材的當地藥農收購的方法獲得原材料,中藥植物園大多作為科研與教學用,在生產過程中,只有少數大中型企業擁有自己的中藥材種植園,中藥材種植園是中藥企業的原料基地,通過對中藥原材料也就是中藥材的統一規模化的種植,使中藥企業可以直接就地取材,減少了原料的採購成本和運輸成本,也保障了原料藥材的質量。進行大規模的人工種植,緩解了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時也減少對野生中藥植物的過度開採。可見藥材種植基地是該迴圈經濟模式的資源根本。藥材種植基地的灌溉用水要求不高,中藥生產企業產生的廢水,處理後就可用於灌溉,水資源再次被迴圈利用。
5.3藥渣深加工廠
首先,藥材深加工廠將中藥渣從中藥廠中進行低價收購,即藥渣深加工廠最早接觸中藥廠排放的廢物。然後,再由其作初步的處理,由於經過生產後排放出來的藥渣大多雜質較多,難以直接利用,中藥深加工廠可將其進行乾燥、純化、分類等處理。最後,藥渣深加工廠再根據有效物質的差別將其分別賣給絮凝廠,造紙廠,食用菌培養基地,有機飼料廠,有機化肥廠等專業處理機構利用。藥渣深加工廠是藥渣廢物再利用的關鍵環節,把中藥生產企業和該經濟迴圈模式內的其他企業有機聯絡在一起,起到了一定的樞紐作用。
5.4科研機構
大多數中藥材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入藥,尤其是中藥生產企業在製作中藥製劑等時,通常只是提取藥材一部分內的成分,而非有效部位大多都會被浪費。科研機構對藥用植物的非有效部位進行深入研究,從中另提取出其它有價值的成分。科研機構對資源的深入開發、創新,無疑推動了迴圈經濟的快速發展,從長遠發展看,科研機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5.5迴圈方式
中藥廠產出的物質,主要有四類,除了產品中成藥外,其他三類分別為中藥渣,製藥廢水,中藥非藥用部位。藥渣深加工廠將藥渣收購後經過處理分配給上文闡述的專業轉化機構進行處理。中藥渣投入沼氣池可生成沼氣,是清潔能源,同樣,沼氣池也可以利用養殖廠中的動物產生的糞便為原料,產生沼氣,可供給周圍廠房能源使用。一些藥渣富含纖維素,可以成為紙張的原料;一些藥渣含有絮凝物質,可以用來處理汙水,而水又是造紙工藝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雖可以成立造紙廢水廠,進行造紙,廢水可有中藥企業叢集排放的廢水提供,造出來的紙張可返回中藥廠製作包材。經過處理後的汙水,不僅可以利用於造紙,也可將其應用於廠房環境的清洗,如果技術過關,處理後的水達到一定標準,也可將其利用於中藥材種植的灌溉。養殖場中的牲畜,可以餵養由中藥渣轉化的有機飼料。其中動物產生的糞便可以結合轉化後的中藥渣製成有機肥料,應用於中藥材植物園的植物種植。中藥材植物可以直接被中藥廠為原料投入到生產,也可以由科研機構將中藥材有效部位與無效部位提前分割,有效部位流入中藥廠進行生產,植物的無效部位直接流入藥渣深加工廠進行二次處理,經處理後,可將植物無效部位的轉化為其他藥物的有效成分,進行二次利用。
6保證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發展模式執行的對策建議
6.1完善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發展激勵政策
我國政府多采用激勵政策鼓勵中藥生產企業節能減排,以保證資源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如在《清潔生產促進法》第33條中規定,依法利用廢物和從廢物中回收原料生產產品的,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稅收優惠。然而,只是注重終端推動而忽視中間環節,中藥產業迴圈經濟仍然只停留於表面而沒有深入發展。本文建議政府部門設立發展中藥產業迴圈經濟專項資金,支援科技研究開發、重大專案的實施、為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的資訊服務建設提供經濟支援;加強制定資源迴圈利用產業稅收優惠政策、金融支援創新政策的力度,對中藥產業迴圈經濟重點專案,銀行業金融機構優先給予信貸支援。此外,有關部門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發展成效指標體系和各地指標完成情況的獎懲辦法,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6.2加強科技發展,促進技術推廣
目前,我國中藥產業在迴圈經濟中的資源利用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總體來看,迴圈經濟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還較為滯後,多數中藥企業缺乏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的關鍵技術,無法支撐企業執行模式向迴圈經濟模式的轉型。同時,由於裝置、工藝落後,現有的技術支援還無法滿足全面發展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的要求,裝置更新是發展中藥產業迴圈經濟迫切需要解決和突破的環節。高校與科研院所應大力研究關鍵技術,設計能夠滿足深化發展中藥產業迴圈需求的裝置,提供技術支撐;同時政府部門應該加強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將理論變為實踐,產生實際的經濟效益。
6.3提高中藥生產企業自身誠信自律
中藥生產企業作為中藥產業迴圈經濟發展模式核心部分,是資源的主要使用者和廢棄物主要生產者。要想使該模式高效執行,需要中藥生產企業自身提高對迴圈經濟理論的認識,積極參與迴圈經濟發展;誠信自律,嚴格按照國家規定標準生產藥品、排放廢棄物;在企業內部推行新工藝,在企業之間積極促進物質能量流動。
範文二:中藥臨床研究中循證醫學的應用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將最好的研究證據與臨床醫生的技能、經驗和患者的期望、價值觀三者完美結合,並在特定條件下付諸實踐的實用性科學[1]。作為臨床醫學實踐中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循證醫學促進了醫學研究的最佳成果應用於臨床醫療實踐,推動了醫療質量的提高和臨床醫學的進步。1996年循證醫學引入中國,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循證醫學理念已深入到醫藥衛生各個領域[2],並在解決各領域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衍生了循證護理學、循證公共衛生學、循證藥學、循證口腔醫學等分支學科。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傳統醫學,中醫藥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有效地發揮了防病治病作用,廣泛用於各種疾病治療[3],尤其是傳統治療失敗時,患者常尋求中藥治療來緩解症狀。Cochrane協作網的研究證據表明,中藥能有效緩解某些特定疾病症狀***如乳腺癌化療的不良反應,腸易激綜合徵等***[4]。中藥臨床研究作為驗證中藥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方法,促進了中醫藥的發展和推廣,但隨著臨床研究方法的不斷髮展和完善,中藥臨床研究的方法學問題日漸突出,研究質量不容樂觀。運用循證醫學知識服務中藥臨床研究,完善中藥研究理論和臨床實踐方法,建立中藥臨床評價體系,促進中藥學的發展,成為基於證據的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綜述中藥臨床研究的現狀和問題,探討循證醫學在中藥臨床研究中的應用。
1中藥臨床研究現狀和問題
1.1中藥臨床研究現狀
1.1.1原始研究現狀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作為驗證療效的“金標準”,是醫學界公認的評價干預措施有效性的最佳設計方案。然而中藥RCT質量不高。2014年,肖妤等[5]系統評價了CNKI和萬方資料庫1979~2013年發表的中藥注射液治療晚期乳腺癌RCT的研究質量,研究結果顯示:納入的20項RCT中,中藥新增治療效果優於單純化療組,但僅10%研究有明確診斷標準和隨訪報道,30%研究使用了正確的隨機分配方法,55%研究比較了組間均衡性,70%研究使用了正確的統計方法,80%研究有明確療效判定標準,尚缺乏多中心研究,整體研究方案質量的評價較低。2012年魏曉[6]系統評價了CBM資料庫2006~2010年發表的中醫藥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RCT,並按照RCT質量評價指標對文獻的方法學質量進行評價。在納入的107篇RCT中,僅4.7%研究使用了正確的隨機分配方法,2.8%研究採用了盲法,1.9%研究報道了隨訪,23.4%研究有明確的納入標準,9.3%研究有明確的排除標準,5.6%研究報道了不良反應。由於我國當前中藥臨床研究方法學質量較低,尚不能為臨床應用提供可靠的循證醫學證據。
1.1.2二次研究現狀系統評價作為重要的二次研究方法之一,廣泛用於中藥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評價,但質量不容樂觀。李廷謙等[7]系統檢索了CNKI和CBM資料庫1995~2006年發表的中醫藥系統評價,共納入111篇文獻,涉及42個病種,僅14篇在Cochrane協作網註冊,16篇未評價納入RCT質量,22篇僅對納入RCT進行簡單不規範的評價,無一篇文獻採用QUOROM宣告報道結果。胡丹等[8]納入了115篇1999~2008年中文發表的中藥相關係統評價,並採用OQAQ和AMSTAR評價中藥系統評價的方法學質量。共涉及17類疾病,心腦血管病居多***31.30%***,結果顯示儘管98.26%系統評價事先均有周密設計,但53.04%研究未分析發表性偏倚,另有57.39%未申明潛在利益衝突。由此可見,國內發表的中醫藥系統評價方法學質量和報告質量亟待提高。
1.2中藥臨床研究存在的問題
1.2.1隨機對照試驗設計質量不高當前我國中藥隨機對照試驗中採用正確隨機分配方法的研究較少,僅提及“隨機”分配的研究多,不重視盲法對結局療效的評價;對照措施中絕大多數研究採用陽性對照和空白對照,很少研究使用安慰劑作為對照;重視短期療效的評價,不重視長期療效隨訪。有研究顯示,不充分或者不清楚的隨機分配方法、分配方案隱藏或者低質量的RCT可能誇大療效高達30%~41%[9~11]。
1.2.2缺乏國際認可的診斷標準診斷是中醫臨床研究中納入合格研究物件的重要環節,中醫缺乏國際認可的診斷標準。西醫可通過形態、影象、資料等提供證據,但在中醫臨床實踐中常選用不當的診斷標準或自定義的主觀診斷標準,醫生根據中醫學原理和臨床經驗看病,用望、聞、問、切四診分別從不同角度檢查病情和收集臨床資料,以患者自身症狀和臨床體徵為診斷依據,最終得出對病和證的診斷。中醫診斷方法缺乏國際認可、統一的具體量化指標[12~14],這已成為科學合理評價中藥的主要障礙之一,如何使其規範化是提高中藥臨床評價認知度的關鍵問題。
1.2.3缺乏規範化和量化的療效評價指標中醫治療強調治本,“固本清源,扶正祛邪”,講究的是精、氣、神的恢復情況,傳統中醫藥對臨床療效的評價多依賴經驗進行判斷,中醫不同於西醫,缺乏明確的實驗室指標或儀器裝置檢查結果,缺乏規範化和量化的療效評價指標。同時,中藥方劑採用多種中藥聯用方式,方劑組成多以增加療效、降低毒性為主,方劑中多味藥的療效不是單一的,作用機制也不是一個靶點,而是多組分多個靶點,具有綜合療效[15],導致中藥推廣存在難度。所以建立科學的中藥療效評價體系,已成為大力發展中藥亟待解決的問題。
1.2.4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發生普遍,且報告不規範臨床研究中,療效與安全性評價應當受到同等的重視程度,現有的臨床試驗更加關注療效的評價,而對安全性的評價重視不夠,且中藥注射劑上市後安全性研究以回顧性研究為主,缺乏科學的前瞻性探索。中藥注射劑作為在中國大陸地區臨床實踐中廣泛使用的重要新藥,在某些疾病治療領域效果顯著,但其不良反應問題備受關注,現有的臨床研究對安全性的評價和規範報告不夠重視,缺乏規範的評價、分析和報告。
2如何運用循證醫學方法提升中藥臨床研究質量
2.1循證建立中藥臨床研究的技術指導原則,規範中藥臨床研究
中藥臨床研究缺乏成熟、規範的技術指導原則,在國際上沒有固定的模式,所用的臨床研究方法僅套用化學藥品臨床試驗的大原則,尚需探索和建立有關方法學,如試驗方案和評價結果的科學性、觀察指標的客觀化、證候的量化、辨病與辨證的統一、療效及安全性評價指標等[16]。運用循證醫學的方法建立中藥臨床研究的技術指導原則,嚴格規範研究過程,確保研究質量,是科學評價中藥的重要途徑之一。
2.2開展中藥臨床研究的上市後再評價
中藥上市後再評價是臨床決策的重要證據來源和合理應用中藥的保障,也是中藥進入醫保、基本藥物目錄的重要支撐,更是建立中藥再註冊制度不可或缺的環節[16,17],故有必要開始中藥上市後的系列循證研究,包括藥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經濟性評價。基於臨床用藥問題,採用臨床流行病研究方法和設計,開展原始研究***包括隨機對照試驗、佇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病例系列研究等***和二次研究***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來評價中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開展成本-效益、成本-效果、成本-效用研究來評價藥品或用藥方案的經濟性,基於研究成果為中藥臨床合理用藥提供高質量證據。
2.3建立中醫證候評價指標,推動證候的標準化和客觀化
證候是中醫臨床診斷和用藥的重要依據,也是中藥療效評價中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特色的重要因素。證候設計不能直接套用現有的證候診斷標準,需藉助循證醫學手段,從典型證候入手,採用系統檢索和評價、問卷調查、多中心、大樣本的證候研究和專家諮詢等多種方法,進行跨學科合作,經過嚴格的統計分析,從多層次、多水平探尋其科學內涵,並結合具體研究藥物的處方組成、配伍與功效,以及藥效學和臨床預試驗結果,逐步達到巨集觀辨證和微觀指標相結合,使證候能夠定性、定量或半定量,循證建立起一整套科學的臨床證候診斷標準,使臨床識證準確、辨證有據、有法可循[18]。這不僅有利於推動證候的標準化和客觀化,更有助於國際醫學界對中醫藥的認可和接受。
2.4制訂中藥療效評價指標體系,客觀、科學評價有效性和安全性
循證醫學強調以患者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為中心,在評價干預措施是否有效時,主張使用與患者密切相關的終點指標***如病死率、日常生活能力、生命質量等***作為結局評價指標,而不是實驗室或影像學改變等中間指標。雖然這與中醫學關注患者證候的改善、整體狀態的好轉觀念十分相似,但中藥臨床試驗的療效評價指標多采用定性或半定量分析的主觀性指標。為客觀評價中藥療效,其療效評價需在常規的西醫的療效評價標準的基礎上,宜採用終點指標、定量分析指標和中間指標相結合的療效指標,建立適用於中藥的中醫證候、生存質量評價等指標和標準,並結合中藥的作用特點以及主要適應證等對症狀指標的改變進行量化描述[19],循證制訂中藥療效評價指標體系,客觀、科學評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2.5規範中藥臨床研究的報告為提高RCT的報告質量,國際醫學雜誌編輯委員會共同制定了報告臨床試驗的統一標準***consoli-datedstandardsofreportingtrials,CONSORT***宣告,用以提高RCT的報告質量。國際上,中藥RCT的發表逐步增多,但報道中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對試驗方法學中的干預措施、隨機方法和盲法等描述不足。對於中藥臨床試驗,直接用CONSORT宣告來規範其臨床試驗報告存在缺陷,鑑於中藥本身的特點,2006年,Gagnier等專家在22項CONSORT條目基礎上,修訂擴充套件而成《草藥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報告:CONSORT宣告細則》,專門用來規範草藥臨床試驗的報告,以期提高草藥RCT報告的質量[20]。觀察性研究嚴格按照STROBE***strengtheningthereportingofob-servationalstudiesinepidemiology***清單進行報告,以控制研究質量和推動中藥的國際化。
2.6重視中藥臨床試驗安全性評價,規範不良反應的報告
在臨床試驗中,安全性評價關乎人類的生命和健康。目前中藥已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使用,受傳統認識的影響,一般認為中藥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事實上,現代中藥的工藝已經與傳統工藝不完全一致,藥用物質基礎發生了改變,其安全性問題日漸突出,相應的報道也逐步增多[21]。循證醫學強調中醫藥干預措施療效和安全性的證據,以便為臨床實踐提供科學證據的支援。為保障用藥安全,需對中藥質量標準進行再評價,逐漸完善藥品標準,增強藥品質量的可控性。對出現安全性異常的受試者,仔細觀察、分析原因和處理出現異常的指標,並進行隨訪觀察和定期複查。針對因不良反應退出臨床試驗的受試者,應繼續對可能出現的安全性做進一步的關注和追蹤隨訪觀察和複查等[22]。同時按照循證醫學的基本原理,進行系統的文獻資料分析,對藥品中各藥味產地、成分、新增劑,患者基礎疾病、性別、年齡等諸多因素進行廣泛的、多中心流行病學研究。除了臨床試驗之外,開展佇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病例系列研究和個案報道,為中藥的安全性提供更科學和規範的研究證據,並規範報告中藥的不良反應。
2.7搭建中藥循證醫學教育培訓和傳播平臺,培訓科研人才
高質量的中藥臨床研究要求具有創新性的選題、科學嚴密的試驗設計、規範的研究管理,這都與參與人員的科研水平密切相關。循證醫學作為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在臨床研究中廣泛應用,但科研人員對循證醫學研究方法及臨床實踐認識不夠。基於循證醫學的特點,培養中醫藥臨床工作者收集最佳臨床證據和評價證據的能力,以及如何把現有最佳證據運用於臨床實踐中,同時結合中醫特點和患者的意願作出決策,保證臨床決策的科學化和合理化,是提高中藥臨床試驗質量的基礎。基於當前國內中藥科研人員參差不齊的現狀,有必要在國內搭建中藥循證醫學教育培訓和傳播平臺,建立科研、教育和培訓中心,進一步培養科研、教學和實踐學術隊伍,為我國培養開展循證中藥實踐和科研的研究隊伍,以傳播和推廣中藥循證醫學的研究方法。